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江苏海安、东台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7-10 11:06:00
茧丝绸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江苏海安、东台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按照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2007年5月15日至23日,州委副秘书长邱宝奎率州蚕业管理总站负责人和会理、冕宁、金阳、甘洛四县分管蚕桑生产的领导和蚕业局(办、公司)负责人组成凉山州蚕业发展考察组,前往江苏省海安县、东台市就蚕桑产业发展的做法及经验进行了学习考察,受到了强烈震撼,引起了全方位思考。

  一、海安、东台蚕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海安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幅员面积1108平方公里,人口96万。在蚕业发展上,海安创立了许多个“全国第一”:2006年,全县拥有投产桑园面积15.4万亩,蚕茧产量46万担,蚕茧总产值7.2亿元,发种量、产茧量、综合效益等指标连续25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4年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名副其实地成为全国蚕桑生产第一大县。蚕桑的发展带动了后续加工产业的发展,今日海安丝绸,“日出万匹,衣被天下”。2006年,全县有茧丝绸及蚕蛹等深加工企业52家,年产白厂丝3600吨,丝织品4000万米,丝绸服装700万件,床上用品700万套,茧丝绸产业实现产值近50亿元。今日海安,打造出了鑫源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源丝绸集团公司、苏豪制丝公司等一批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出了“鑫源”、“苏豪”等一批丝绸知名品牌、中国名牌,形成了比较显著的地方特色,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茧丝绸之乡”。海安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色是: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服务体系全、产业化程度高、深加工能力强。

  与海安县毗邻的东台市,也是江苏省重要的蚕桑生产主产区。这次我们重点考察了“中国蚕桑第一镇”东台市富安镇。2006年,富安镇蚕茧产量达到13万担,蚕农收入3.2亿元,全镇茧丝绸全行业总产值近10亿。从1990年至今,富安镇蚕茧总产、亩桑产茧、养蚕单产、亩桑效益、蚕茧质量等8项指标蝉联全国第一。富安镇几乎是户户栽桑,人人养蚕,“一个养蚕户就是一个小康户”,80%的农户年养蚕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还有相当一部分村民在富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工厂工作,全镇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别墅式的楼房。富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富安”牌高品位生丝,90%以上远销西欧、日本。2006年,富安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辐射带动了东台、大丰两市12个重点乡镇的蚕业发展,靠“一根丝”拉动了20万农民致富。

  二、海安、东台蚕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及经验

  (一)坚持政府主导蚕业发展,项目放在第一位。

  海安县始终把茧丝绸产业的发展作为一项富民强县的系统工程,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先后两次大规模“缩粮扩经”和“缩粮扩桑”。近年来,又针对交通建设、工业集中区建设、城镇建设占用部分桑园的实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了近万亩桑园种植面积,使全县的桑园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在蚕业发展过程中,海安县政府坚持抓项目发展、抓招商引资,促基地建设,将国家项目资金重点投放在蚕桑基地建设上,对栽桑养蚕的农户免征水资源费;栽1亩桑,政府批40平方米的土地修建专用蚕房;新栽1亩桑园政府补助桑苗款50元,企业补助桑苗款50元;对完成生产任务的乡镇、村社,政府给予组织奖,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东台市2006年用于桑园建设、养蚕大棚推广、蚕房自动升温补湿装置推广的国家项目资金高达1500多万元。东台市民星茧丝绸股份公司的项目实施区,全面推广了大棚养蚕,每个大棚蚕农只出200元,其余400元由项目资金补贴。

  (二)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完善中间强两头。

  蚕茧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丝绸行业发展的基础,蚕茧收购秩序的混乱,必然导致整个茧丝绸产业的萎缩。鑫源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储呈平介绍说:“海安茧丝绸产业发展的经验就是完善中间,做强两头。完善中间即完善和稳定蚕茧收购秩序,做强两头即蚕桑和茧丝绸深加工。靠市场无形之手管价格,靠政府有形之手管秩序”。

  富安茧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卢克松将富安镇蚕业发展的经验归纳为三句话:发展的过程与国家政策合拍,生产的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取得的效益与广大农民共享。成立了全国首家蚕农合作社,以法律契约的形式签订购销合同,明确蚕农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建立起了牢固的合作关系,实行二次返利,确保了蚕茧生产、收购、经营秩序的稳定。

  (三)坚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一茧长丝连万家。

  栽桑养蚕既受气候、土壤条件影响,更受市场波动影响。传统产业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大市场?海安县从组织形式上采取“企业+工厂+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制,走出了一条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呈现出政府主导、龙头牵引、蚕农参与的发展格局,形成了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集群,带动一方百姓致富。龙头企业主要是抓好对蚕农的服务,用企业创造的效益反哺蚕农,让蚕农“三不愁”:即不愁养不好蚕、不愁卖不出茧、不愁没有效益。鑫源公司为稳定蚕农生产积极性,在2000年春就与全县10万蚕农签订购销合同,明确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保护价收购蚕茧。近年来,又创造性地探索了“组合售茧、试缫计价、依据效益、二次返还”的做法,在2003年茧丝绸行情大起大落的情况下仍返利农户870万元。

  (四)坚持推进科技进步,蚕业发展创“三新”。

  海安县十分注重科技兴蚕工作,重点突出“三新”:一是品种更新。率先引进、推广育71-1桑树新品种,“菁松×皓月”家蚕新品种。二是技术更新。先后推广普及桑园统防统治、自动化蚕种催青、小蚕共育、五龄条桑育、病虫害预警及综合防治等蚕桑适用新技术。三是科技创新。海安县蚕桑培育及茧丝绸深加工开发被列入国家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工程,累计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6项,获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有力地提升了全县蚕桑和茧丝绸产业发展水平。

  (五)坚持深度开发延伸产业,综合利用增效益。

  海安县蚕茧环节实现的产值仅7.2亿元,而通过茧丝绸深度开发实现的产值超过40亿元。由卖茧到卖丝,由卖丝到卖绸,海安丝绸产业已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转变,向系列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变。海安县与苏州大学联合建立了国内首家天然彩色家蚕生产基地,生产出高品位天然彩色丝绸,为我国桑蚕丝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蚕蛹生产蛋白粉、蛹油;蚕砂生产保健枕;桑椹提取食用紫色素;蚕砂、桑叶生产饲料添加剂,在茧丝绸的深加工产品及技术开发方面海安县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要把产业做大,龙头企业做强,按照富安茧丝绸集团公司董事长卢克松的说法,就是在茧丝产业发展过程中坚持“四化”:即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产品品牌化、运作外向化。

  三、海安、东台蚕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一)始终把茧丝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摆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与江苏省海安县、东台市相比,我州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作为蚕业发展的最佳适宜区,具有发展蚕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优势。在蚕业发展上,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海安、东台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不足,与所拥有的资源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蚕业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我们必须按照州委提出的“立足资源,拓展‘两线’,开发‘三江’,发展‘三带’经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始终把茧丝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面向市场,继续推进我州蚕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十年时间的努力,使我州蚕茧产量达到50万担,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二)始终把扩大桑园面积,增加资源保有量,作为推进蚕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凉山蚕业要做大做强,必须下最大的决心,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全州再新栽10万亩高标准高质量的桑园,尽快实现蚕茧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在蚕业发展上,要尽快将蚕桑向最佳适宜区转移,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以建设蚕桑基地乡镇为突破口,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上尽量向蚕桑基地乡镇倾斜。

  (三)始终把保护蚕农利益,发展为了富民,作为推进蚕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蚕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产业支撑,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蚕桑产业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蚕农有没有利益,有没有积极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把“产业发展为农民致富,农民致富促产业发展”作为推进蚕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生产扶持、技术指导、蚕茧收购等方面尽量向蚕农倾斜,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进行“二次返利”的探索,使龙头企业与蚕农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合体。

  (四)始终把科技兴蚕,推广省力化养蚕措施,作为推进蚕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在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纸版方格簇、仪评收茧、自动烘茧机等先进蚕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方面我州已处于全省前列。但在桑园管理,桑树病虫害的防治,亩桑效益的提高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为此,我州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对蚕农的技术培训,推行“6215”桑园栽植模式,努力挖掘现有桑树的增产潜力。同时强化退耕还桑的管理,努力达到养蚕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五)始终把壮大龙头企业,加快深加工发展,作为推进蚕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沿海地区相比,我州拥有一定数量的优质蚕茧,但州内仅有1/3的蚕茧缫制成生丝,有2/3的蚕茧直接外销。在进一步做大蚕茧生产规模的同时,我州必须考虑如何进一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蚕茧深加工的开发。并通过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条件,让有实力的茧丝绸企业来我州建厂办企业,共同推进茧丝产业的深度开发,努力提高蚕业综合效益。

  (六)始终把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扶持蚕农,作为推进蚕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蚕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手段”相结合,政府的调控、监督职能一定要到位,不能放任自流。在蚕业发展中,政府要加大对蚕业发展的投入,正确处理好蚕农、企业、财政三者的利益关系。每年每季应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和当地蚕业生产的实际,由当地政府制定蚕茧收购价格,维护蚕茧收购秩序,并监督收购部门认真执行蚕茧收购政策。只有良好的蚕茧收购经营秩序,才能保证蚕农的利益,才能保证外来投资者的利益,才能保证蚕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