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中国观悄然生变 中国应给自己正确定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5-29 09:18:00
最近一期香港《镜报》月刊载文指出,尽管美国的"中国观"悄然生变,但中国应当冷静思考,绝不能"沐浴赞语"而飘飘然。中国仅仅是发展中的经济规模大国,远不是经济社会都发达的实力大国。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要有忧患意识,依然要"韬光养晦"。
文章援引华盛顿观察人士的话说,就中国的国际定位而言,"中国因素"越来越被美国所看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一定程度的转变之中。就像今年初,美中政府都积极促成两国首都直接通航,不仅是缩短行程促进人员交流,而且意味着增加相互信任。
新的民调显示,美国人回答对中国"较信任"的占百分之五十二,同比上升了七个百分点。这一切显示"中国享受着形象改变的成果",也可以理解为美国的"中国观"在悄然生变。
前些时,美国那位已经七十多次访问过中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戴维-蓝普顿,在华盛顿马萨诸塞大街的书房里,与媒体记者交谈时也分析认为,现在美国政界有一种"转化感应",就像化学原料正转化为化学反应,美国看到国际上的许多领域,美中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一些分歧,既有积极协调合作的需要,又会发生摩擦对抗,总体战略上双方不会以对方为敌,两国都想争取最好的,避免最坏的。这就是近十个月里,包括国务卿赖斯、财政部长保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谋长联席会主席佩斯等高官先后急速多次访华的重要原因。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出访中国时捎去的是疑问,访问过程中得到的多数是积极的答复。他们在中国访问的一系列讲话,潜台词都是承认中国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国家,对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负有不可或缺的责任,这对美中双方都很有利。
此外,华盛顿观察人士又说,美国国会中有些人未摒弃冷战时期留下的"实力傲慢"的心态,较难跳出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心论",因此以往议员到中国去访问的比政府官员少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国会议员正试图尽可能多地去接近中国,赴华访问的议员越来越多。而且近年美国对华温和调门有所上升,情绪化论调有所减少。
文章称,北京有评论认为,面对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赞美"和"恭维",中国必须作冷静思考,绝对不要把这些温和调门当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突然改变。
文章援引北京观察人士的话分析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表现较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现在又提倡"民生为先","构建和谐社会",给国际上留下深刻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大体属于情理之中。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认真解读中国,并不是所有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赞美都是真实的。有没有"恭维过头"、"热捧过誉"的情况,很值得中国人冷静思考。关键是中国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实力变化,给自己以正确定位,这实际上意味中国正面对一场新的国际心理考试,绝对不要"沐浴赞语"就飘飘然,甚么话都不打问号。
信息来源:中新网
文章援引华盛顿观察人士的话说,就中国的国际定位而言,"中国因素"越来越被美国所看重,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一定程度的转变之中。就像今年初,美中政府都积极促成两国首都直接通航,不仅是缩短行程促进人员交流,而且意味着增加相互信任。
新的民调显示,美国人回答对中国"较信任"的占百分之五十二,同比上升了七个百分点。这一切显示"中国享受着形象改变的成果",也可以理解为美国的"中国观"在悄然生变。
前些时,美国那位已经七十多次访问过中国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戴维-蓝普顿,在华盛顿马萨诸塞大街的书房里,与媒体记者交谈时也分析认为,现在美国政界有一种"转化感应",就像化学原料正转化为化学反应,美国看到国际上的许多领域,美中双方既有共同利益,又有一些分歧,既有积极协调合作的需要,又会发生摩擦对抗,总体战略上双方不会以对方为敌,两国都想争取最好的,避免最坏的。这就是近十个月里,包括国务卿赖斯、财政部长保尔森、商务部长古铁雷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参谋长联席会主席佩斯等高官先后急速多次访华的重要原因。更让他们高兴的是,出访中国时捎去的是疑问,访问过程中得到的多数是积极的答复。他们在中国访问的一系列讲话,潜台词都是承认中国是一个日益重要的国家,对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负有不可或缺的责任,这对美中双方都很有利。
此外,华盛顿观察人士又说,美国国会中有些人未摒弃冷战时期留下的"实力傲慢"的心态,较难跳出根深蒂固的"美国中心论",因此以往议员到中国去访问的比政府官员少得多。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不少国会议员正试图尽可能多地去接近中国,赴华访问的议员越来越多。而且近年美国对华温和调门有所上升,情绪化论调有所减少。
文章称,北京有评论认为,面对美国对中国的种种"赞美"和"恭维",中国必须作冷静思考,绝对不要把这些温和调门当作是美国对华政策的突然改变。
文章援引北京观察人士的话分析认为,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持续表现较好,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现在又提倡"民生为先","构建和谐社会",给国际上留下深刻印象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大体属于情理之中。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认真解读中国,并不是所有对中国实力上升的赞美都是真实的。有没有"恭维过头"、"热捧过誉"的情况,很值得中国人冷静思考。关键是中国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实力变化,给自己以正确定位,这实际上意味中国正面对一场新的国际心理考试,绝对不要"沐浴赞语"就飘飘然,甚么话都不打问号。
信息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