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丽峰:推广丝绸民族品牌是我的理想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5-21 14:32:00
“作为一个企业,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们一直全力以赴地做丝绸品牌的推广,我一直坚信,中国丝绸一定是能够站立在国际舞台上的,以品牌的身份而不是以贴牌的身份。”“我们的目的不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凯丽,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丝绸。”
“我可以自己创一个牌子,或者可以接单做品牌国际贸易,还可以为国外的品牌做代理。但我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商人,推广一批叫得响的丝绸品牌是我的理想,只要我不是穷得揭不开锅,我都不会放弃这个理想。”
当听过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丽峰的一番话后,记者感觉到,吴丽峰不能算作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商人,北京凯丽服饰有限公司也不能算作一家纯粹意义上的丝绸营销公司。比起丝绸营销公司负责人的角色,吴丽峰似乎更愿意充当丝绸品牌市场推手的角色。
四个阶段
吴丽峰不仅熟悉茧丝绸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对中国丝绸企业更是了如指掌。在她眼里,中国丝绸品牌的发展分成4个阶段。这4个阶段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反映了丝绸行业对于创立品牌的渴望与徘徊。
第一个阶段是企业对于做品牌毫无兴致的阶段。1994年,当吴丽峰游说各家丝绸企业,很多企业将她拒之门外。“别跟我说这个,这个和我们没有关系。”多数企业这样告诉她。
第二个阶段是大家开始做品牌了,但是在应付地去做。吴丽峰将其理解为,品牌在他们的心里只是一个花瓶。很多企业有这样的心理:行业需要我有一个品牌,我的脸面也要求我有一个品牌。这样做品牌的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吴丽峰总结说,这个阶段最大的困难是不出新产品。
第三个阶段是大家都意识到要做品牌了,觉得国内市场很好,但不知道怎么做,甚至用做国际贸易的惯用思维来做国内品牌,结果走了很多弯路。
第四个阶段是在徘徊中前进。在国内做品牌,没有市场参照,没有成功经验可循,全部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做艺术时装,从设计、印染到配套都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而如果做出口转内销,这一套对于丝绸企业已经是轻车熟路,但又有悖于品牌精神。于是,很多企业仍然在困惑中继续摸索。
推手之路
2006年8月,凯丽在友谊宾馆开设了一家拥有16个品牌的丝绸专卖店。对于此,吴丽峰这样描述:“我花了12年的努力,才组织了一批企业,成功开了第一家丝绸专营店。”
1994年以前,和多数从事丝绸贸易的人一样,吴丽峰一直从事国际贸易。看到已经具有国际水准的丝绸企业,只是赚取廉价的加工费,吴丽峰决定转入国内市场,努力推介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
创品牌,首先要了解市场。为了解中国市场,吴丽峰专门去过天津劝业场学习。从普通的业务员,一直做到副总经理,吴丽峰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了与国外市场完全不同的国内市场。
1996年,与凯地公司联合,吴丽峰推出凯地丝绸品牌。鉴于国内市场的具体情况,吴丽峰将丝绸服装的价格提升了一倍。“让消费者看到的丝绸服装是不一样的,凯地丝绸品牌为国内的消费者量身定做,变得时尚了,与生活更为贴近了。”吴丽峰说。短时间内,销量空前高涨,店开到60多家。后来,凯地“换壳”,这段历史成为令人惋惜的回忆。
这件事情给了吴丽峰很大启发。“一个品牌的力量很微弱,即使成功了,也不能代表行业。”吴丽峰说。之后,吴丽峰开始游走于各个优秀的丝绸企业之间,说服他们做品牌。
前景与困惑
“丝绸当然是中国的好,一件名牌的丝绸产品和一件中国的丝绸产品,老外多数会选择中国的丝绸产品。要创民族品牌,非中国丝绸莫属。”吴丽峰说。
当前,中国丝绸业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好时机。丝绸产品的消费层次属于中高档消费。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热说明有一部分人愿意花钱证明自己的身份。当这部分人再上升一个层次,到追求内涵和品质的时候,喜欢民族品牌,绿色、健康、环保的丝绸品牌将成为他们的首选。
吴丽峰认为,在丝绸专营店这个平台上,按照市场的规律,各个企业之间进行了资源整合,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是创立丝绸品牌的捷径。
“现在还处于国内丝绸品牌培育市场的阶段。只有当我能够承担市场的风险后,我才能开第二家丝绸专营店。”因此,在开了首家丝绸专营店后,吴丽峰并没有马上去开第二家。
在丝绸专营店这个平台上,信息对接市场,设计研发对接企业,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如果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形成库存,结果不仅是企业赔点钱那么简单,它伤害的是企业推进品牌建设的元气。
做了10多年的市场研究,让凯丽服饰对于市场有了较大的把握,但是吴丽峰依然在作市场推手方面小心翼翼。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