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宜桑地区发展桑蚕业具有五大优势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01-26 12:19:00
我国西北宜桑地区发展桑蚕业具有五大优势。
首先,当国内汽车、金融和电信行业正在遭遇跨国公司的巨大冲击时,丝绸却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垄断或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之一。长期以来,茧丝制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著名的丝绸服饰厂都喜欢选用质地纯正的中国原料。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到八成,丝绸80%以上用于出口,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都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
其次,国家经贸委在2000年提出“东桑西移”之后,有步骤地引导茧丝原料和原料初步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已明确陕西、甘肃、宁夏和四川等地为蚕桑生产转移的重点地区,今后每年将有一定额度的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投入,有关部门还将在推广方格簇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扶持。反观江苏、浙江等蚕丝生产大省,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其种桑占地日渐缩小,桑园面积已分别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370万亩和250万亩下降为138万亩和120万亩。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几年内就新增桑园240多万亩,其中陕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种桑养蚕,目前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
第三,西部大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且多为山区。由于近几年病、虫、旱加重,粮食作物多数减产,以种粮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已不适应这些地区继续发展。桑树病虫害少,材质好,既可作生态林,用材林,亦可作经济林。桑蚕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农民的亏损风险小,乐于接受。因此,发展种桑养蚕是西部山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最佳选择之一。
第四,独特的物候条件使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生产的茧丝质量好,产量高,桑园亩产叶量可达2500公斤,亩产茧量100公斤。据国家权威机构和日本德岛县蚕业中心测定,宁夏蚕茧烘折为2.05,茧丝长1120米以上,鲜茧出丝率19%,达到优质茧标准。用这种茧可缫制成高品质生丝,综合指标达到4A-6A级。有关专家经过考证后说,日本蚕茧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西部大多数地区与日本蚕桑产区有着极其相似的物候条件,同样具有夏秋季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是具有日本所不及的气候干燥的特点,生产出来的茧丝质量稳定且均达到4A级以上。
第五,西北地区蚕茧质量好,烘折、缫折分别为2.05和270,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5%和10%。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鲜茧价值至少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价值的25%。而用西北蚕茧缫丝,缫成同样重量的生丝,其原料成本可减少10%。由于西北的气候特点,全年均可饲养多丝量春用种,春、夏、秋三季蚕的质量没有明显差别,全年蚕茧均可缫制4A级以上的生丝。因而,蚕茧价格在高于国内市场平均价格20%的情况下,仍供不应求。此外,由于西北地区的劳动力、煤、电价格相对较低,茧丝制品生产成本较低,在同等质量的产品中,西北地区蚕茧具有相当的价格竞争优势。
专家强调,虽然在西北地去发展桑蚕业具有五大优势,但是在西北地区桑蚕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要谨防桑蚕初加工生产厂家不配套。要想真正使西北地区的桑蚕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绝不能忽视其产业链的任何环节,要建成自己的桑树和蚕种的研发基地,使西北地区的桑蚕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最终使西北地区的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首先,当国内汽车、金融和电信行业正在遭遇跨国公司的巨大冲击时,丝绸却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能垄断或主导国际市场的极少数优势产品之一。长期以来,茧丝制品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世界上著名的丝绸服饰厂都喜欢选用质地纯正的中国原料。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生丝和坯绸分别占国际市场贸易量的六到八成,丝绸80%以上用于出口,就连产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印度也都要购进部分中国生丝。
其次,国家经贸委在2000年提出“东桑西移”之后,有步骤地引导茧丝原料和原料初步加工业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并已明确陕西、甘肃、宁夏和四川等地为蚕桑生产转移的重点地区,今后每年将有一定额度的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投入,有关部门还将在推广方格簇等一系列技术方面给予重点指导、扶持。反观江苏、浙江等蚕丝生产大省,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其种桑占地日渐缩小,桑园面积已分别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370万亩和250万亩下降为138万亩和120万亩。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几年内就新增桑园240多万亩,其中陕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已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种桑养蚕,目前的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00万亩。
第三,西部大多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广人稀、劳动力密集,且多为山区。由于近几年病、虫、旱加重,粮食作物多数减产,以种粮为主的农业种植结构已不适应这些地区继续发展。桑树病虫害少,材质好,既可作生态林,用材林,亦可作经济林。桑蚕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高于其它经济作物,农民的亏损风险小,乐于接受。因此,发展种桑养蚕是西部山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最佳选择之一。
第四,独特的物候条件使得陕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生产的茧丝质量好,产量高,桑园亩产叶量可达2500公斤,亩产茧量100公斤。据国家权威机构和日本德岛县蚕业中心测定,宁夏蚕茧烘折为2.05,茧丝长1120米以上,鲜茧出丝率19%,达到优质茧标准。用这种茧可缫制成高品质生丝,综合指标达到4A-6A级。有关专家经过考证后说,日本蚕茧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而西部大多数地区与日本蚕桑产区有着极其相似的物候条件,同样具有夏秋季气温适宜、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特别是具有日本所不及的气候干燥的特点,生产出来的茧丝质量稳定且均达到4A级以上。
第五,西北地区蚕茧质量好,烘折、缫折分别为2.05和270,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5%和10%。也就是说,西北地区的鲜茧价值至少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价值的25%。而用西北蚕茧缫丝,缫成同样重量的生丝,其原料成本可减少10%。由于西北的气候特点,全年均可饲养多丝量春用种,春、夏、秋三季蚕的质量没有明显差别,全年蚕茧均可缫制4A级以上的生丝。因而,蚕茧价格在高于国内市场平均价格20%的情况下,仍供不应求。此外,由于西北地区的劳动力、煤、电价格相对较低,茧丝制品生产成本较低,在同等质量的产品中,西北地区蚕茧具有相当的价格竞争优势。
专家强调,虽然在西北地去发展桑蚕业具有五大优势,但是在西北地区桑蚕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要谨防桑蚕初加工生产厂家不配套。要想真正使西北地区的桑蚕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绝不能忽视其产业链的任何环节,要建成自己的桑树和蚕种的研发基地,使西北地区的桑蚕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并最终使西北地区的地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