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增长过快是纺织经济面临的长期问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27 09:22:00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3月份,全国纱产量为159万吨(规模以上企业),2007年1-3月份,全国累计纱产量达417万吨,同比增加21.59%;其中,棉纱产量为125万吨,2007年1-3月累计产量达329万吨,同比增长22.58%。3月全国布产量为40亿米(规模以上企业),1-3月份,全国累计布产量达105亿米,同比增长8.14%。其中棉布产量为23亿米,1-3月份,累计棉布产量达58亿米,同比增长13.18;棉混纺布产量为6.7亿米,1-3月份累产量达18亿米,同比减少10%。
随着国家统计局2007年3月份各项数据的陆续公布,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频道也于近期相继公布了纺织及相关产业的3月份的统计数据,其中,“3月份我国纱布产量同比继续高速增长”引起了中国第一纺织网“小马视线”的高度关注。在此,“小马视线”仅从现有的数据中,对近几年我国纺织产量出现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探析,仅供业者参考。

通过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频道公布的相关数据,“小马视线”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后认为,我国纺织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有着其客观的必然性,原因如下:
1)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
首先,国内市场对纺织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入世景气周期”带来的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复苏给入世后的我国纺织工业带来了新的出口机会,加上中国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由2000年的52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70亿美元,净增近两倍。
2)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中国纺织产业在对落后装备大规模淘汰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现在我国纺织业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和世界级先进水平的装备已经占到40%-50%,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在纺织装备上的应用,也加快了纺织设备更新的速度,因此纺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更新上。
3)国际产业调整的结果。
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的转变,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趋势更加明显。一般纺织生产能力不断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纺织产业链。正是由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比较优势明显的中国纺织工业,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4)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06年,纺织工业从业人员1900万。其中1200万人是农家子女。纺织用天然纤维600万吨以上,涉及一亿多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水平,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考虑,将纺织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支柱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以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也刺激了纺织能力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上下游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23600家,增加到2006年34749家,3年多时间里增加了47.24%。
5)民间投资的蜂拥而入。
纺织产业发展保持这种增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民营经济,特别是来自于分布于全国各地村镇产业集群的民间投资。由于缺乏对行业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受眼前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盲目投资铺摊子的现象在所难免。这种盲目投资的纺织投资项目多技术水平落后,属于粗放式增长,增量效益较差。
综上所述,“小马视线”认为,纺织全行业近几年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为国家财政、经济、出口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运作效率显著提高,偿债能力逐年上升。只是由于优质产能增加的同时,落后产能退出的速度较慢,以及近几年纺织大环境中所遇到的一些暂时的困难,使得企业盈利水平受到影响,从而与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背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该行业的资产价值呈现明显的低估。优质资产加低盈利现状,犹如一条被困在浅水中的巨龙而动弹不得,一旦大环境转好,该行业被压抑的竞争能力就会排山倒海般地迸发出来!
此外,“小马视线”也认为,2007年下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具体到纺织出口,在欧美设限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出口进一步减速至10%-15%左右将是2007年下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特征。
信息来源:中国第一纺织网
随着国家统计局2007年3月份各项数据的陆续公布,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频道也于近期相继公布了纺织及相关产业的3月份的统计数据,其中,“3月份我国纱布产量同比继续高速增长”引起了中国第一纺织网“小马视线”的高度关注。在此,“小马视线”仅从现有的数据中,对近几年我国纺织产量出现快速增长的原因进行探析,仅供业者参考。

通过中国第一纺织网统计频道公布的相关数据,“小马视线”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情况后认为,我国纺织产量出现快速增长有着其客观的必然性,原因如下:
1)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拉动。
首先,国内市场对纺织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是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其次,“入世景气周期”带来的出口的持续增长拉动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复苏给入世后的我国纺织工业带来了新的出口机会,加上中国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我国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由2000年的52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470亿美元,净增近两倍。
2)应对市场竞争的需要。
面对入世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快技术改造,提高竞争力,成为行业上下的共识。中国纺织产业在对落后装备大规模淘汰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设备更新,现在我国纺织业上世纪90年代先进水平和世界级先进水平的装备已经占到40%-50%,与此同时,高新技术在纺织装备上的应用,也加快了纺织设备更新的速度,因此纺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主要体现在设备的更新上。
3)国际产业调整的结果。
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向后工业时代和信息化的转变,生产要素的国际性流动趋势更加明显。一般纺织生产能力不断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形成相互依存、彼此互补的新型纺织产业链。正是由于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比较优势明显的中国纺织工业,促进了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
4)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06年,纺织工业从业人员1900万。其中1200万人是农家子女。纺织用天然纤维600万吨以上,涉及一亿多农民的生计。纺织工业的发展对于增加就业,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提升了中小企业社会化水平,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本地区利益考虑,将纺织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支柱产业,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以各种优惠扶持政策,也刺激了纺织能力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上下游企业数量从2002年的23600家,增加到2006年34749家,3年多时间里增加了47.24%。
5)民间投资的蜂拥而入。
纺织产业发展保持这种增速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民营经济,特别是来自于分布于全国各地村镇产业集群的民间投资。由于缺乏对行业宏观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受眼前利益的驱使,片面追求扩大规模,盲目投资铺摊子的现象在所难免。这种盲目投资的纺织投资项目多技术水平落后,属于粗放式增长,增量效益较差。
综上所述,“小马视线”认为,纺织全行业近几年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产品,为国家财政、经济、出口和就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资本运作效率显著提高,偿债能力逐年上升。只是由于优质产能增加的同时,落后产能退出的速度较慢,以及近几年纺织大环境中所遇到的一些暂时的困难,使得企业盈利水平受到影响,从而与企业真正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背离。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该行业的资产价值呈现明显的低估。优质资产加低盈利现状,犹如一条被困在浅水中的巨龙而动弹不得,一旦大环境转好,该行业被压抑的竞争能力就会排山倒海般地迸发出来!
此外,“小马视线”也认为,2007年下半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当前,巨额贸易顺差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得外需波动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加大,贸易摩擦日趋严重、人民币升值压力难以缓解。因此,如何调整贸易顺差规模、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具体到纺织出口,在欧美设限和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出口进一步减速至10%-15%左右将是2007年下半年纺织服装行业的主要特征。
信息来源:中国第一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