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中国是否已为第三波采购浪潮做好准备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26 10:41:00
提要:西方跨国企业曾在华掀起两波采购浪潮。在第一波浪潮中,西方企业主要是寻求通过低成本运营来保持全球竞争力。在中国供应商具备了独力设计和研发产品的能力后,中国供应链逐步融入西方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跨国企业在华采购活动迈向第二波浪潮。如今,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跨国企业已开始将全球采购中心搬迁至中国,这预示着西方企业即将掀起在华采购的第三波浪潮。
(外脑精华·北京)决定跨国企业能否推行全球化运营战略以及从全球化中受益,一个关键要素是在中国和其他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零部件及产品的采购活动,而这种大趋势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一些企业而言,能否提升全球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的意愿以及预测和判断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这可能涉及企业重新制定采购战略、投入更多资源招聘和培训职业采购经理人以及重新整合甚至搬迁采购机构。
这种持续快速演化趋势恰好出现在许多西方企业刚开始感觉现行采购系统运转顺畅之际。西方企业已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经营性和战略性转变。将主要采购中心从总部搬迁至千里之外的地区让它们遭受了文化冲击及成长性烦恼。尽管许多企业希望有更多时间来完善或简化采购流程或稍事修整,它们却无法让自己享受这样的奢侈,因为全球化采购运营系统正在迅速演变。
第一波采购浪潮:中国只为低价
通过为中国及本土市场寻找低成本零部件和产成品来提升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引发了西方企业在华的第一波采购浪潮。
许多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纷纷在华设立据点以推行低成本运营战略。独立运营的采购部门首先在深圳不断涌现,随后延伸至上海和其他城市,只要是拥有几年采购经历的人员均成了抢手货。在这个阶段,寻求在中国采购的西方跨国企业遭遇的两大挑战是合格供应商及采购人员的匮乏。
当中国和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们具备根据买家设计图纸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后,跨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掀起了第一轮采购浪潮。在这一初始阶段,西方企业具备了招聘、培训和留用充足的合格专业采购人员来创建在华的供应商网络的条件。
第二波采购浪潮:中国参与创新
随着西方企业在华采购活动的成熟,中国的供应商也已成长起来。在消费电子产品 、IT设备、汽车制造等众多的产业中,许多中国供应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开始自主创新,参与到客户未来所需零部件及产品的设计,已不再仅仅是邻近企业的供应商。
这标志着西方企业在华采购活动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部分在华供应链融入西方企业全球采购体系,目前,许多此类中国供应商正在为跨国企业设计行销全球的产品。
中国采购办事处在西方企业创建全球采购供应链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供应商已具备了将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汇集一身的实力。像印度一样,中国正在迅速向研发领域进军 。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在华设立研发基地的西方企业已超过了700家,而这一数字尚在与日俱增。惠普公司于去年11月在中国成立了惠普实验室。其他将主要研发基地转移至中国的美国企业包括杜邦、通用电气、通用汽车、IBM、 英特尔、朗讯、微软、摩托罗拉和罗门哈斯。
尽管很难估量确切的数据,但据经合组织估计,中国在2006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资国,仅居于美国之后。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经合组织估计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为3300亿美元,中国为1360亿美元,日本为1300亿美元,而欧盟十五国总计为2300亿美元。
第三波采购浪潮:中国成为全球采购中心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变得日趋强盛的经济中心。跨国企业最初为了实现本土化生产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设立的研发中心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开发行销全球的产品。
这种快速变化的势头将会越来越猛,意味着许多西方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它们的全球采购战略。IBM公司将全球采购中心移师深圳的声明,是跨国企业在华采购运营活动正在跃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和中国成为全球采购中心最明显的标准。
这一点在电子产品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行业所具有的低成本研发能力及成熟的多层级供应商网络优势使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IBM公司不会成为唯一一家将全球采购中心搬迁至中国的跨国企业。例如在汽车行业,通用公司已将电子动力装置的采购部门搬迁到了中国。其他企业和行业将会随之效仿。
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对顶尖跨国企业在华采购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多数跨国企业依然认为在华采购活动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不过这些企业采购部门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有些企业的采购部门表现出色,但多数企业的采购部门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许多采购部门仍在第二个发展阶段苦苦挣扎,只有少数企业的采购运营开始跃升至第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不会也不应成为所有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中心。随着越南等其他国家加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可能并非所有产品的最佳采购场所。并非所有跨国企业都有必要向在华采购的第3个阶段迈进,但鉴于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仍在不断呈现新的态势以及目前多数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中心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别,对多数企业而言,采取一个稳妥策略是充分利用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采购战略,确保达到预期采购目标,提升全球竞争力。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
(外脑精华·北京)决定跨国企业能否推行全球化运营战略以及从全球化中受益,一个关键要素是在中国和其他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进行零部件及产品的采购活动,而这种大趋势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对一些企业而言,能否提升全球竞争力将取决于它们的意愿以及预测和判断未来变化趋势的能力。这可能涉及企业重新制定采购战略、投入更多资源招聘和培训职业采购经理人以及重新整合甚至搬迁采购机构。
这种持续快速演化趋势恰好出现在许多西方企业刚开始感觉现行采购系统运转顺畅之际。西方企业已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经营性和战略性转变。将主要采购中心从总部搬迁至千里之外的地区让它们遭受了文化冲击及成长性烦恼。尽管许多企业希望有更多时间来完善或简化采购流程或稍事修整,它们却无法让自己享受这样的奢侈,因为全球化采购运营系统正在迅速演变。
第一波采购浪潮:中国只为低价
通过为中国及本土市场寻找低成本零部件和产成品来提升竞争力的经营战略引发了西方企业在华的第一波采购浪潮。
许多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纷纷在华设立据点以推行低成本运营战略。独立运营的采购部门首先在深圳不断涌现,随后延伸至上海和其他城市,只要是拥有几年采购经历的人员均成了抢手货。在这个阶段,寻求在中国采购的西方跨国企业遭遇的两大挑战是合格供应商及采购人员的匮乏。
当中国和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制造商们具备根据买家设计图纸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后,跨国企业在这些国家掀起了第一轮采购浪潮。在这一初始阶段,西方企业具备了招聘、培训和留用充足的合格专业采购人员来创建在华的供应商网络的条件。
第二波采购浪潮:中国参与创新
随着西方企业在华采购活动的成熟,中国的供应商也已成长起来。在消费电子产品 、IT设备、汽车制造等众多的产业中,许多中国供应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它们开始自主创新,参与到客户未来所需零部件及产品的设计,已不再仅仅是邻近企业的供应商。
这标志着西方企业在华采购活动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随着部分在华供应链融入西方企业全球采购体系,目前,许多此类中国供应商正在为跨国企业设计行销全球的产品。
中国采购办事处在西方企业创建全球采购供应链中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的供应商已具备了将新产品设计和制造汇集一身的实力。像印度一样,中国正在迅速向研发领域进军 。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在华设立研发基地的西方企业已超过了700家,而这一数字尚在与日俱增。惠普公司于去年11月在中国成立了惠普实验室。其他将主要研发基地转移至中国的美国企业包括杜邦、通用电气、通用汽车、IBM、 英特尔、朗讯、微软、摩托罗拉和罗门哈斯。
尽管很难估量确切的数据,但据经合组织估计,中国在2006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资国,仅居于美国之后。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经合组织估计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为3300亿美元,中国为1360亿美元,日本为1300亿美元,而欧盟十五国总计为2300亿美元。
第三波采购浪潮:中国成为全球采购中心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变得日趋强盛的经济中心。跨国企业最初为了实现本土化生产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设立的研发中心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开发行销全球的产品。
这种快速变化的势头将会越来越猛,意味着许多西方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它们的全球采购战略。IBM公司将全球采购中心移师深圳的声明,是跨国企业在华采购运营活动正在跃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和中国成为全球采购中心最明显的标准。
这一点在电子产品行业表现得尤为明显。该行业所具有的低成本研发能力及成熟的多层级供应商网络优势使中国成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产品制造中心。IBM公司不会成为唯一一家将全球采购中心搬迁至中国的跨国企业。例如在汽车行业,通用公司已将电子动力装置的采购部门搬迁到了中国。其他企业和行业将会随之效仿。
作为一项新兴业务,波士顿咨询公司近期对顶尖跨国企业在华采购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多数跨国企业依然认为在华采购活动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不过这些企业采购部门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有些企业的采购部门表现出色,但多数企业的采购部门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方面。许多采购部门仍在第二个发展阶段苦苦挣扎,只有少数企业的采购运营开始跃升至第三个发展阶段。
中国不会也不应成为所有跨国企业的全球采购中心。随着越南等其他国家加入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国可能并非所有产品的最佳采购场所。并非所有跨国企业都有必要向在华采购的第3个阶段迈进,但鉴于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仍在不断呈现新的态势以及目前多数跨国企业在华采购中心表现存在显著的差别,对多数企业而言,采取一个稳妥策略是充分利用在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采购战略,确保达到预期采购目标,提升全球竞争力。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