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解读“东桑西移”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13 15:36:00
2006年商务部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将在2010年前在中西部建设200个万亩桑园基地和配套的蚕种、缫丝加工设施,在政府推动、资金保障和利益驱使之下,必将引发新一轮蚕桑生产热潮。但笔者看来,任何事情皆有利有弊,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三思而后行、不能科学决策而肓目跟风,不但不能利国利民,反而会带来诸多遗害。因此,有必要合理解读“东桑西移”。
一、东桑西移不是自片面理解为地域上的迁移。按照地理划分,我国有东部12个省市区(京、津、沪、冀、辽、鲁、苏、浙、闽、粤、桂、琼),中部9个省区(吉、黑、晋、蒙、豫、皖、湘、鄂、赣)和西部10个省市区(陕、甘、宁、青、渝、川、贵、云、藏、疆)。按经济发展情况划分,我国东部地区主要是指经济较发达的京、津、沪、苏、浙、鲁、闽、粤地区,此外则笼统地称为中西部地区。显然,东桑西移意义在于将蚕桑生产从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将东部的蚕桑全面移到中西部去。即使在江苏、浙江,也有经济开差,也有宜桑宜粮的选择问题存在。2006年整个东部蚕茧主产区的产量比2005年增长26.31%,说明蚕桑在东部仍有巩固发展的空间。
二、东桑西移不是扶贫的万能钥匙。蚕桑生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收农民收入,能够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家庭的支柱产业,但决不是万能的。种桑可以由政府来推进,但茧丝绸市场却是个人无法左右的。贫困地区相关蚕桑生产的气候、地理、房屋、技术等因素较差,短时间内还不能期望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和较高生产效益,所以,目前不能认为在贫困地区种桑就一定能致富。2006年有些西部主产区平均亩产不到30公斤,甚至低于10公斤;平均张种产量也仅有或低于30公斤。
三、东桑西移不能忽视的几个问题;
1、要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令推进。中国有很多地方行政官员缺乏自主性,思想懒惰,习惯跟风走,为了追求政绩和谋取自身利用益,他们会不顾一切地按照上级指示和主观愿望强令推行一些时效性不长的政策,在国家推时东桑西移这一工程中应当尽量避免花钱、花力不讨好的结局。
2、要尊重蚕桑生产规律,不能肓目推进。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力资源丰富,但很多地方气候环境不好,沙荒、旱地、坡地多,桑树虽能生长但要取得高产高效很难,如果不加选择一哄而上,重量轻质,结果必然是造就一大批蚕茧低产区,生产大量劣质茧,不但冲击全国茧丝绸市场也会影响中国蚕业在全球的形象。
3、要合理使用扶持资金,不能暗箱操作,甚至挪用资金。国家投放上亿资金的目标是最终在中西部建成强大的蚕桑产业,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每一分钱都应用在刀刃上,决不能成为某些官员的摇钱树。经验告诉我们,腐败来自监管的缺失。
4、要理顺茧丝绸管理体制,不能损害农民利益。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蚕业生产规模小,管理方面比较薄弱,茧丝绸产加销体制也不健全。大规模种桑以后,如何确保茧丝市场的有序、如何维护农民利益是当务之急。农民对蚕桑生产有两怕:一怕缺技术,蚕养不好;二怕市场风险大,茧价大起大落,好茧卖不到好价钱。但事实上,茧丝绸市场千变万化,一旦遇到茧丝绸行情低落,蚕茧滞销,一旦有压级压价和打白条现象发生,这些地区的蚕业将成为当地政府的包袱。
我国茧丝绸业资深专家陈亦庆先生指出,为避免我国丝绸业陷入更严重的困境,希望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既考虑国家的大政策,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尤其希望各级政府能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蚕茧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稳步推进,避免“阴阳”严重失衡。这最终也有利于“东桑西移”优化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形成茧丝绸优势产业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信息来源:江苏省丝绸协会信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