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纱线大国的尴尬在哪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3-22 10:05:00

      纱线大国的尴尬在哪里?

         ——业界呼吁别让纱线成为阻碍纺织工业提升的“短板”

  尽管纤维及纱线产业事关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但业内对这一重要性的认识只是始于近几年。从各类面料展和服装展的轰轰烈烈与仅办了3届纱线展冷清许多的对比中,业界对纤维及纱线环节的重视程度一目了然。专家对此直言不讳: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式的发展,其危害性存在一个滞后期。而这种滞后的反应在近几年已经显现,特别是每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高档纱线和高档面料,让我们这个纱线大国不免尴尬。

  纱线大国的尴尬

  近几年,在纺织、服装产业的强力拉动下,我国纤维及纱线行业增长迅速。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我国纱线产量达到1722.24万吨,同比增长19.86%;面料产量达到437.87亿米,同比增长14.84%。纱线产量的增速高出面料增速5个百分点。目前中国人均纱线消费量为14公斤,而且还有逐步上升的趋势。据预计,到2010年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将达到17~18公斤,因此到2010年前,中国人对纱线的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

  同时,中国纱线出口量也增长迅速。2006年全球纱线产量呈现缓慢增长,衬托出中国纱线出口强劲的生命力,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纱线制造中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我国纱线产品对全球各个主要市场的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对独联体和拉美的出口增幅最大,同比分别为150.28%和88.37%;亚洲市场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占我国出口金额的76.32%;同时,对欧盟出口快速增长,继2005年出口同比增长50%后,2006年出口金额同比增长44.66%。其中,棉纱和化纤纱线仍是纱线出口的主力,2006年,棉纱和化纤纱线分别占纱线出口金额的27.45%和45.15%。

  尽管目前我国纱线产量超过了1700万吨,但常规产品仍然唱着主角,能够占据高端市场的产品少之又少。只有30%高档次、功能性、时尚化纱线的比例,远远满足不了我国下游面料及服装企业对高档纤维及纱线的需求。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目前市场所需高档精梳纱约500万吨,而国内企业的产量只有170万吨左右,巨大的缺口使我国近年来精梳纱一直依赖进口。这反映出我国加工高档棉纱生产能力还十分落后。

  倒推式探究发展问题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讲过:纺织工业的革命是从纤维和纱线开始的。记者在采访中不断感到,业界对此观点的理解有了更多的层次:一则,作为纺织产业链的起点,纤维和纱线承担着为纺织工业变革的基础重任;二则,随着纺织染整水平、设计工艺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后道环节为纺织工业创造惊喜的空间越来越有限,而为纺织工业变革带来更多希望的关键点也由产业链的后道向前推移。

  由此,纤维和纱线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纺织工业发展诸多“板块”中最重要的一块。当纤维和纱线承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的期望和重任时,人们也愈加希望它们不要成为阻碍纺织工业提升的“短板”。这种期望更多的源于国内面料及服装企业对国产纤维及纱线的需求越来越得不到满足,同时国内纤维及纱线生产企业对于满足市场高档产品需求的力不从心。

  为什么每年我国仍然需要大量进口高档面料?因为国内市场没有,国产面料远达不到高档服装品牌的要求。记者在一次涤纶产业链对接会议的采访中了解到,从纤维到纱线,从纱线到面料、服装,整个生产过程完全是背靠背的闭门式研发,很难使面料和服装企业的心声传导到上游纤维及纱线企业。同时,高档服装生产企业宁愿出高价选择进口,也没有耐心与上游企业共同度过提升的培育期,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内高档纤维及纱线的研发进程和产业化水平的提高。

  对于高档纱线在国内发展缓慢的状况,专家分析说,除了国内纺织产业链衔接不良,开发链割裂之外,还存在其他一些原因:其一,目前中国高档纤维及纱线相对常规品种用量较小,需求相对不足限制了其规模化发展;其二,高科技含量的纤维产品投入巨大,使很多资金有限的企业望而却步;其三,生产工艺复杂,国产技术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达不到下游企业的具体要求。

  业界人士认为,当前纺织行业的竞争,表面上是市场竞争,实质是技术和产品的竞争,是企业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未来的竞争中,靠资源优势获胜的机会正在减少,靠技术创新获胜的机会则越来越多。因此,可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纤维及纱线的创新是提升纺织工业的重要保证,纺织工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纤维和纱线生产企业的手中。

  不要成为行业“短板”

  据有关专家介绍,目前国内的纱线产品质量只能达到国际水平的50%。与发达国家对纱线高附加值的研究和应用以及产业化推广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何将纱线的品质、外观、功能和面料的开发有机结合,熟练地将多种纤维巧妙搭配,形成多元混纺纱线,再制成独具特色面料的技术人员,不论在国内纺纱企业还是织造企业都很稀缺。很多企业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更缺乏这方面的专门人才。而这恰是制约纱线时尚设计的软肋,也是纱线产业全面提升竞争力及纺织行业加快升级的软肋。

  如何尽快提升纤维及纱线产业水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提高纺纱工艺技术是一条重要途径。转杯纺纱是迄今最成熟、最成功的新型纺纱技术,可提升纱线的质量。目前,我国新型纺纱的比重还比较低,只有6.39%,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此外,随着纺织终端市场对纺织品多元化的需求,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无论在数量、品种,还是功能上,都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使纺织纱线的加工技术和结构思路获得更大突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纤维在传统的棉、毛、麻、丝的基础上,培育和开发出更多的新品种和新纤维,带给纱线开发更多的遐想和发展空间。正是在层出不穷的新纤维的推动下,才成就了华孚集团、宁波百隆、泉州奔达、浙江力达等这些国内花式纱线、色纺纱优势企业的迅速成长,并在市场中形成影响力。这一点让记者在遍访各方人士之后有了顿悟: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上下游协调配合、相互促进固然重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从纤维及纱线行业本身寻求突破才是根本。

  记者目睹过许多如此本末倒置的发展给行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时候,这种弯路必须要走,但业界人士认为,还是应该少走这样的弯路,加强对产业发展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对于目前国内纤维及纱线行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业内人士强烈呼吁,不要让纤维及纱线业成为阻碍纺织工业提升的“短板”,要加大对纤维及纱线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这一产业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纺织大而不强的问题,让我们这个纱线大国少一些尴尬。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