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高校科研经费不足 “新丝绸之路”迷失重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05 09:09:00
困绕高校科研的资金问题,绝不仅仅只是西南大学蚕桑实验室一家。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上,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武贵龙表示,国家对高校科技投入长期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优势和潜力的发挥。2005年我国高校R&D(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额为242.3亿元,仅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9.9%。而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的这个比例,一般是我国的2~5倍。高校科技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设施、研究队伍等各个环节,导致高校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及原创性成果较少。

  来自重庆市教委的数据表明,2006年,全市高校科研总经费达到历史最高点,为8.8亿多元,其中政府投入约4.4亿多元,企业投入约3.8亿元。这8亿多元资金投入到全市57所高校,平均每所高校将只有0.154亿元科研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对于稍大的单个科研项目,都无异于杯水车薪。

  向世界宣布成果之后

  会场上无奈的沉默

  3月29日上午,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

  “重庆的家蚕基因研究进入到蛋白质组阶段,是守住这个已被抢占的战略制高点,还是拱手让人,将取决于有关方面资金的投入。”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从北京赶来的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面对着演示屏,神情凝重。

  会场上,端坐着这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几乎所有的科学家,还包括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在内的校方高层人士,以及来自重庆市科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闻听此言,大家一时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去年1月2日,同样是在这个实验室内,涌动着的却是欢呼、掌声还有喜悦的泪水。就在那一天,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在此诞生。一张只有几平方厘米的芯片载体上汇集着家蚕一个细胞上的2.2万个基因,每个基因分别有自己的图谱———中国科学家再次向世人展示着科学的神奇。随即,此项成果毫无争议地进入“2006国内十大科技新闻”,并排名第一。

  早在2003年11月15日,中科院和重庆市政府联合向世界宣布: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这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是继人类基因组1%测序工作、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完成之后,我国向人类贡献的第三大基因研究成果。

  次年12月10日,包括这些重要成果的研究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在这本由爱迪生于1880年创办的世界顶级科学类权威学术期刊上,100多年来,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蚕业论文零的突破。

  而这一切,均源自于1995年西南大学首先提出的“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设想。

  开启“新丝绸之路”

  重庆人让日本后悔

  2002年,在日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讨会上,确定由中国和日本共同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

  但日本靠着在基因领域的优势,于2003年4月终止了家蚕基因组的国际合作,宣称要进行单方面研究,并把2003年定为“从日本出发的新丝绸之路元年”。

  家蚕基因组对于我国蚕丝产业和蚕丝文化来说至关重要。在“非典”时期不便立项的条件下,蚕学重点实验室完全依靠自筹资金,联合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于同年6月紧急启动家蚕全基因组测序。那一次几乎是孤注一掷,最终,以各种渠道筹集的6000万资金到位。

  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中日两国的科技工作者中悄然展开。

  “当时,整个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都憋着一股气。大家发誓要赶在日本之前把课题攻下来。”主攻转基因方向的博士徐汉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旧热血澎湃。项目启动后,400多名工作人员实行的是全封闭作业,每天从早上9点开始,凌晨两点结束,实验室的过道上就铺着睡垫,吃喝拉撒全在实验楼。实验室的墙上甚至挂着“家蚕基因组测序倒计时牌”。

  这是一场和时间的战斗。仅仅5个月后的11月15日上午,重庆高新区火炬大厦,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向全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已由中国科学家成功绘制完成。自此,“21世纪新丝绸之路”终于从中国出发。

  日本的一位基因组关键人物在贺信中除了表示祝贺外,还特别提到:“对于中日之间没能取得合作,非常遗憾,非常后悔。”

  “分娩”过程遇阵痛

  两个亿难住科学家

  “大家都说是里程碑式的贡献,在我个人看来,这个里程碑上面写的是零公里。”作为项目负责人,夏庆友教授一再强调这话并非完全谦虚。

  他解释,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完成后,各种数据成果将会陆续对外公布,这也是国际通行的惯例。某种意义上,中国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重新又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这一目标的完成,标志着项目研究必然进入到下一阶段———蛋白质组学。

  蛋白质组学研究才是真正意义上产业化的开始。换句话说,家蚕基因研究“十月怀胎”最终要“一朝分娩”,并进入产业化阶段,只有跨越了这个阶段,才算真正完成。

  “但这最后的‘分娩’过程现在却遇到了阵痛。”徐汉福坦言,现在的压力太大了。他所指的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包括研究设备、研发平台、人才引进在内的投入问题;其次是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加速追赶。

  对前者,他引用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贾敬敦的话说就是———“没有1~2亿元的投入,就无法进行蛋白质组的深入研究,重庆在家蚕基因研究方面的成果只能拱手让人”。

  而对于后者,他更是忧心忡忡。“只要有资金保证,日本能迅速完成我们获得的一切成果。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年。”从专业角度来讲,基因组序列数据本身像“一本天书”,只有当它们被科学家注释之后,人们才能读懂和利用。现在,家蚕功能基因组的研究已经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热点。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追赶的目标。

  重点实验室的尴尬

  卫生间办公占一半

  据蚕桑学实验室研究员代方银教授介绍,蚕桑家蚕基因组计划是国家“973”重点项目,当时国家总投资不过3000万元,2006年新立项之后再度获得1100万元科研资金,之后断断续续有各种资金注入,“但总额大概也就5000万元左右。”

  以家蚕基因芯片为例,整个研发过程真正投入的资金大概只有500万元。代教授略带沉重地说,目前实验室功能基因组的研发平台相对较好,但是如果进入蛋白质组的研究,那么现有的条件和投入就远远不够了。

  杨光伟,西南大学科研处处长,作为一个“学校科研的服务者”,科研资金的缺乏,一直是他焦心忧虑之所在。他说,高校科研资金来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国家、地方、高校。家蚕基因项目虽然是国家重点项目,科技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这种支持只是“指导性投入”,更多还需要“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及产业的投入”。

  家蚕基因项目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要想进一步争取国家投入,就“必须先把项目做起来,形成一个基础”,然后才能争取立项。“没有基础,就这么凭空立项,是不可想象的。”杨说,要进行蛋白质组的研究,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入,而目前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在家蚕基因蛋白质组的研究上,西南大学面临两难的境遇。“一筹莫展。目前我们只能从已经立项的科研项目中挤出一点资金缓慢进行。”杨说。

  而就是在这所已取得累累硕果的世界知名的实验室里,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场景:一个公共卫生间,一堵墙将其隔成里外两间,外间摆放着复印机及其他办公设备,只有里间才是真正的“方便”之地。打印科研材料和上厕所,都要进同一个门。

  因实验室办公场地有限,一个办公室内,竟然挤着8个副教授。即使在如此条件下,代方银副教授仍坚持认为,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毫无怨言。但以目前的条件,要实现科技部给他们定下的科研方向和目标,真是太难太难了。

  按照科技部的意见,蚕桑实验室“必须全力保住已经取得的领先优势,并要迅速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

  “重庆有那么多的大型企业,能否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这样一个重点项目?”贾敬敦也意识到了蚕桑实验室目前面临的尴尬。这位科班出身的博士官员,异常冷静地指出,像家蚕基因这种全新的科研成果,即使在全国也找不出多少。西南大学能取得,是整个重庆的骄傲。重庆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样的优势保持并发扬。

  对此,西南大学校长王小佳坚定地表示,作为学校的重点学科,支持蚕桑实验室的深入研究责无旁贷。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项目,学校的支持是极其有限的,他强烈地希望“市里能够给予专项基金”。

  家蚕基因项目遭遇资金瓶颈

  有着7000年悠久历史的养蚕缫丝技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由此开创。自1970年蚕茧产量再次超过日本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蚕业生产中心。然而,蚕业科技近百年的发展,主要技术体系为日本所构建,我国蚕学基础研究明显落后,蚕丝质量差、效益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随着“基因组”时代的来临,“丝绸之路”的背景不再是沙漠和骆驼,而是现代科技和基因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使得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再次从中国重庆开始。

  但这一次,“新丝绸之路”会不会在资金的瓶颈中迷失呢?


信息来源: 时代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