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东桑西移”-访原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副总经理陈亦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04 08:53:00
“‘东桑西移’工程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种桑养蚕热情高涨,国际市场上丝绸需求却严重萎缩。”作为丝绸行业的专家,陈亦庆毫不隐讳自己的担心。他一再跟记者强调,在当前的茧丝产销、供求形势下,建议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应稳步推进。
蚕茧生产增长很快
陈亦庆认为,“东桑西移”是桑蚕产业的战略转移,也是我国各地丝绸业发展水平变化的必然结果。从2000年以来我国桑蚕生产的统计数字来看:第一,“东桑西移”一直进行着,而且东部地区减少的份额,基本上转移到了西部地区。第二,近年来,东中西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这也说明桑产业的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2006年,在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东部地区并没有减产,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0.42个百分点,产量比2005年增加了26%,增幅大于西部地区(西部的增幅为13%),说明桑蚕产业的转移不仅相对缓慢,而且时有起伏。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6年我国19个桑蚕茧主产省、市、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产量,分别为1284.07万亩、2006.79万张和74.1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2.26%、14.8%和19.05%,与2000年~2005年4.36%、5.02%和7.56%上述三项的年平均增速相比,2006年的增速显得过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商务部领导讲话中指出的“东桑西移”工程在“十一五”末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桑蚕茧产量的目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桑园面积的增加数已实现了目标的70%,桑蚕茧产量的增加量已超过了“十一五”末的目标。此外,由于我国蚕茧收购价格很高,以及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惠农政策的落实,各地方政府和广大蚕农对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有些主产区蚕茧产量增长50%以上,有的增幅甚至高达100%,而且进一步扩桑、增量的可能性很大。
消费需求增加不明显
然而,陈亦庆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却并不明显。众所周知,2005年是近10年来我国丝绸出口量最大的一年。据海关统计,这一年真丝全商品(冲抵进口后)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约7.34万吨(含柞丝),而1993年、1994年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分别约为7.25万吨和7.1万吨(不包括针织服装)。这就是说,2005年出口的丝量与10多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此外,据记载,我国丝绸出口经历了1993年、1994年的出口高峰后,直到2004年前的(长纤维)出口折丝量一直在不到5万吨的低水平上徘徊,起伏也较大。这充分说明,要迅速扩大国际丝绸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是很难的。
中国丝绸是一个外向型企业,以出口为主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2006年,由于我国茧丝价格经过了暴涨暴跌,使茧丝需求严重下降。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真丝产品冲抵进口后的出口折丝量约7.27万吨,同比减少约17.67%,而需求的全面恢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陈亦庆认为,种桑养蚕只是丝绸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行业的稳定源于其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丝绸产品没有新的市场前景,最终会危及蚕农和蚕桑生产。因此,他建议:除了国家正在实施的厂丝储备调控政策外,我国的桑蚕生产还应该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他认为,根据目前我国的桑蚕生产状况,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客观事实,有必要重提这一多年的茧丝生产方针,即不断巩固基础、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的需求稳步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茧丝需求迫切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的情况下,为避免丝绸业陷入严重的困境,陈亦庆希望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既考虑国家的大环境,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尤其希望各级政府能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蚕茧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同时希望抓住目前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到蚕茧生产的巩固提高、产业优化以及行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上。这最终也有利于“东桑西移”工程优化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形成茧丝绸优势产业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编后:
自“东桑西移”工程系列报道刊登以来,我们以该工程对于我国丝绸行业的影响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政府层面解读、行业层面透视、区域层面探讨、专家层面分析的形式,尽量让读者全面了解这项国家政策,并且带动读者思考这一政策对于中国茧丝绸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东桑西移”工程系列报道到此告一段落,但它对于中国丝绸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而我们也将继续予以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胡占莉
蚕茧生产增长很快
陈亦庆认为,“东桑西移”是桑蚕产业的战略转移,也是我国各地丝绸业发展水平变化的必然结果。从2000年以来我国桑蚕生产的统计数字来看:第一,“东桑西移”一直进行着,而且东部地区减少的份额,基本上转移到了西部地区。第二,近年来,东中西地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蚕茧产量虽然有所变化,但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这也说明桑产业的转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三,2006年,在中西部地区蚕茧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东部地区并没有减产,东部地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的比例比2005年提高了0.42个百分点,产量比2005年增加了26%,增幅大于西部地区(西部的增幅为13%),说明桑蚕产业的转移不仅相对缓慢,而且时有起伏。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6年我国19个桑蚕茧主产省、市、区的桑园面积、发种量和产量,分别为1284.07万亩、2006.79万张和74.1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2.26%、14.8%和19.05%,与2000年~2005年4.36%、5.02%和7.56%上述三项的年平均增速相比,2006年的增速显得过快。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从商务部领导讲话中指出的“东桑西移”工程在“十一五”末将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桑蚕茧产量的目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桑园面积的增加数已实现了目标的70%,桑蚕茧产量的增加量已超过了“十一五”末的目标。此外,由于我国蚕茧收购价格很高,以及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惠农政策的落实,各地方政府和广大蚕农对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6年有些主产区蚕茧产量增长50%以上,有的增幅甚至高达100%,而且进一步扩桑、增量的可能性很大。
消费需求增加不明显
然而,陈亦庆认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却并不明显。众所周知,2005年是近10年来我国丝绸出口量最大的一年。据海关统计,这一年真丝全商品(冲抵进口后)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约7.34万吨(含柞丝),而1993年、1994年出口的(长纤维)折丝量分别约为7.25万吨和7.1万吨(不包括针织服装)。这就是说,2005年出口的丝量与10多年前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增加。此外,据记载,我国丝绸出口经历了1993年、1994年的出口高峰后,直到2004年前的(长纤维)出口折丝量一直在不到5万吨的低水平上徘徊,起伏也较大。这充分说明,要迅速扩大国际丝绸市场份额,大幅度增加出口量是很难的。
中国丝绸是一个外向型企业,以出口为主的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改变。2006年,由于我国茧丝价格经过了暴涨暴跌,使茧丝需求严重下降。据海关统计,2006年我国真丝产品冲抵进口后的出口折丝量约7.27万吨,同比减少约17.67%,而需求的全面恢复,又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陈亦庆认为,种桑养蚕只是丝绸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行业的稳定源于其各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丝绸产品没有新的市场前景,最终会危及蚕农和蚕桑生产。因此,他建议:除了国家正在实施的厂丝储备调控政策外,我国的桑蚕生产还应该贯彻“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他认为,根据目前我国的桑蚕生产状况,特别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下降的客观事实,有必要重提这一多年的茧丝生产方针,即不断巩固基础、提高单产、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国内外的需求稳步发展。
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茧丝需求迫切需要国家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的情况下,为避免丝绸业陷入严重的困境,陈亦庆希望正在实施的“东桑西移”工程既考虑国家的大环境,也要结合行业的小气候,尤其希望各级政府能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蚕茧生产现状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引导,稳步推进。同时希望抓住目前调整的有利时机,把国家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到蚕茧生产的巩固提高、产业优化以及行业科技创新和市场开拓上。这最终也有利于“东桑西移”工程优化东部、提升中部、发展西部,形成茧丝绸优势产业带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编后:
自“东桑西移”工程系列报道刊登以来,我们以该工程对于我国丝绸行业的影响为切入点,力图通过政府层面解读、行业层面透视、区域层面探讨、专家层面分析的形式,尽量让读者全面了解这项国家政策,并且带动读者思考这一政策对于中国茧丝绸行业未来发展的影响。“东桑西移”工程系列报道到此告一段落,但它对于中国丝绸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而我们也将继续予以关注。
信息来源:中国纺织报 作者:胡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