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嘉兴丝绸争一“博”之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2-09 13:55:00
丝博馆问世
“从1月20日开放至今,丝绸博物馆已迎接各类参观者千余人。”闻玲安是嘉兴丝绸博物馆里的老工作人员,2003年2月,丝博馆筹建办成立时,他就是第一任主任。但在当时,他也是办公室唯一的工作人员。
根据筹建计划,闻玲安做前期工作,像提交可行性报告、调研和编制实施方案等等。
“2006年2月,我差不多就退休了,所以在之前的几次会议上,我提出丝绸博物馆的事应该后继有人,同时加快建设力度。”此后筹建组由一人增至三人,并在2005年下半年加大了丝绸文物的征集力度。
2006年之后,200多份文字印板、刻板及照片,70个展柜、展台陆续到位,现在,文物将近500件。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总投资200万元的博物馆先后经历3年10个月的筹建期,现在基本满足展出需要。”闻玲安透露。
嘉兴丝绸博物馆是浙江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自斥资金建造的民办博物馆。而以丝绸博物馆为主体和亮点的丝绸文化广场占地13000平方米,总投资近2000万人民币,于今年1月20日在嘉欣丝绸集团工业园揭幕。
当天,中国丝绸协会会长弋辉,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荣宝,省科技厅副厅长寿剑刚,市领导陈德荣、杨荣华、裘东耀、赵友六等出席嘉欣丝绸文化广场落成仪式。
嘉欣丝绸内部一人士转述嘉兴市一位主要领导的话:如果只是企业成立多少周年,他们是不会轻易参加庆典仪式的,市领导以官方身份出席,看中的全是嘉兴丝绸博物馆的落成。
“毕竟这是由企业全额出资建造的‘丝博馆’。”该人士认为,嘉兴作为古代的“丝绸之府”,当代的“中国绸都”,丝绸历史源远流长,但是,与同是苏州和杭州的丝绸名都相比,嘉兴显然是慢一拍的,嘉兴丝绸博物馆的建成,对嘉兴丝绸业而言,意义深远。
丝博馆展厅分布在一层二层,总展出面积700多平方米,人流已突破千人次,除外商客户,社会各界甚是关注。
借鉴和走向
2月6日,记者在嘉兴丝绸博物馆遇到了嘉兴电力博物馆筹备组一行人士,他们时走时停,不时询问些什么,此行可视取经之行。
不知是碰巧还是其他,就在电力博物馆筹备组人士离开不久,嘉兴市经贸委有关官员亦出现在该丝绸博物馆内。
嘉兴丝博馆分设历史厅、综艺坊、文化苑三大展区。主办者就是想通过丝绸文物和图片的陈列展示,回眸“丝绸之府”的历史,展现“中国绸都”之魅力。
闻玲安等人曾相继走访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的丝绸博物馆以及桐乡博物馆和位于余杭的中国江南水乡博物馆。“杭州方面对织机模型给予了很大支持,桐乡方面对展馆管理上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而余杭方面为如何建馆,选定设计单位上予以了推荐。”
目前嘉兴丝绸博物馆暂处于内部开放为主,闻玲安介绍,他们正在向文化和民政部门申请注册登记,等手续齐全后,适当时候,就以民事主体身份,向社会开放。
“作为嘉兴唯一的丝绸博物馆,还将申请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闻玲安说。
企业办博物馆,嘉欣公司并非首家。
1月20日,是嘉欣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成立8周年纪念日。有一个背景是,8年间,嘉欣公司注册资本从当初的32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1亿元,公司总资产已超过10亿元。
公司高层表示,建设嘉欣丝绸文化广场,是挖掘“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文化底蕴,弘扬嘉兴悠久丝绸文化的具体举措之一。
此外,公司人士认为,嘉欣公司属于全国丝绸行业知名、全省丝绸市场领先地位的工贸结合企业,仅次于浙江丝绸公司。
“原先或许只是想点缀一下,但我们明显感觉到企业主政者文化意识的增强,投入加大。”博物馆人士介绍,丝绸博物馆也相当于公司的一张名片,无形中提升企业文化品位。
但是,博物馆人士也表示,企业办博物馆,毕竟不能与政府办博物馆同日而语,虽冠名“嘉兴丝绸博物馆”,但依然难改“立足嘉兴、服务嘉欣”的宗旨。因此,企业办博物馆,还需在服务社会、为打造人文嘉兴多作探索和贡献。
此外,丝博馆也承认,讲解方面缺少专业人员。开业当天是借调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2名讲解员,虽然公司有7名兼职讲解员,但依然有待明确细化。
信息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