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2年蚕业概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2-11-24 05:59:00
一、基本情况
2002年全省养蚕户维持在75万户,桑园面积117万亩,基本与去年持平。
全年发种量约为230万张,产茧量约为9万吨,比去年的270万张和11万吨分别减少了约40万张和2万吨。其中春茧发种量为107万张,增3.5%;产茧4.6万吨,减3%;平均茧价为623元/50公斤,减32%。夏茧发种量为11.4万张,减近40%;收购茧量0.28万吨,平均茧价约500元/50公斤。秋茧发种量约为112万张,减15%以上;今秋我省多个主产区蚕病发生较为严重,产茧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减少;中秋期茧价约为500元/50公斤左右,晚秋期稍有回升。
全年蚕种生产量控制在260万左右,预计微粒子病发生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无毒蚕种比例继续提高,但个别生产企业的微粒子病发生水平有抬头的趋势。
二、重点工作
1、认真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
国办发(2001)44号文件下达后,作为对上述政策的贯彻和呼应,浙江省人民政府很快下达了浙政发(2001)47号文件。今年初,我省全面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提出了较为规范和严格的资格认定条件,使我省蚕种生产单位缩减为24个,生产规模得到了明显压缩,生产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在蚕种生产单位中引起极大震动。
2、大力发展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在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省行业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原有的“浙江省蚕种业协会”和蚕农自发成立的“海宁市周王庙桑苗技术协会”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全行业的“浙江省蚕茧产业协会”。同时,“浙江省蚕种业协会”的全体会员又共同签署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我省蚕种产销秩序,提高蚕种质量的自律公约》。
3、强化质量监督,实施蚕种质量抽查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在建立“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站”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我省实施一年春、秋两次的蚕种质量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使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4、树立浙江蚕种形象,实施蚕种品牌战略。
为树立浙江蚕种形象,在省蚕种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全省共注册蚕种商标17个,实现了100%蚕种品牌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又规范了蚕种包装标识,每个品牌都重新进行个性化设计,既美化了产品包装,又增强了识别度,有利于产销管理。
5、大力推广大棚养蚕新技术,促进蚕业产业化进程。
为推动蚕业规模化、产业化,省蚕业主管部门把推广大棚养蚕新技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重点示范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大棚养蚕的推广力度,使广大蚕区很快接受了这一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蚕业新技术。
此外,在蚕业体制改革、新蚕品种更新、蚕种场内部改革与改制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使我省蚕业在新形势下的改革步伐一直在稳步前进之中。 转自《蚕丝在线》
2002年全省养蚕户维持在75万户,桑园面积117万亩,基本与去年持平。
全年发种量约为230万张,产茧量约为9万吨,比去年的270万张和11万吨分别减少了约40万张和2万吨。其中春茧发种量为107万张,增3.5%;产茧4.6万吨,减3%;平均茧价为623元/50公斤,减32%。夏茧发种量为11.4万张,减近40%;收购茧量0.28万吨,平均茧价约500元/50公斤。秋茧发种量约为112万张,减15%以上;今秋我省多个主产区蚕病发生较为严重,产茧量预计会有较大幅度减少;中秋期茧价约为500元/50公斤左右,晚秋期稍有回升。
全年蚕种生产量控制在260万左右,预计微粒子病发生率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无毒蚕种比例继续提高,但个别生产企业的微粒子病发生水平有抬头的趋势。
二、重点工作
1、认真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
国办发(2001)44号文件下达后,作为对上述政策的贯彻和呼应,浙江省人民政府很快下达了浙政发(2001)47号文件。今年初,我省全面实施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制度,提出了较为规范和严格的资格认定条件,使我省蚕种生产单位缩减为24个,生产规模得到了明显压缩,生产质量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实行停产整顿,在蚕种生产单位中引起极大震动。
2、大力发展行业组织,强化行业自律管理。
在省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我省行业组织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原有的“浙江省蚕种业协会”和蚕农自发成立的“海宁市周王庙桑苗技术协会”的基础上,今年又成立了全行业的“浙江省蚕茧产业协会”。同时,“浙江省蚕种业协会”的全体会员又共同签署了《关于进一步维护我省蚕种产销秩序,提高蚕种质量的自律公约》。
3、强化质量监督,实施蚕种质量抽查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蚕种质量,在建立“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站”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我省实施一年春、秋两次的蚕种质量抽查,并向社会公布抽查结果,使生产企业的质量意识得到了明显提高。
4、树立浙江蚕种形象,实施蚕种品牌战略。
为树立浙江蚕种形象,在省蚕种主管部门的倡导下,全省共注册蚕种商标17个,实现了100%蚕种品牌化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又规范了蚕种包装标识,每个品牌都重新进行个性化设计,既美化了产品包装,又增强了识别度,有利于产销管理。
5、大力推广大棚养蚕新技术,促进蚕业产业化进程。
为推动蚕业规模化、产业化,省蚕业主管部门把推广大棚养蚕新技术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通过重点示范和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大大增强了大棚养蚕的推广力度,使广大蚕区很快接受了这一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蚕业新技术。
此外,在蚕业体制改革、新蚕品种更新、蚕种场内部改革与改制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使我省蚕业在新形势下的改革步伐一直在稳步前进之中。 转自《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