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宜宾抢抓“东桑西移”机遇 力促蚕业再上台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1-04 10:46:00

   宜宾抢抓“东桑西移”机遇 力促蚕业再上台阶

    宜宾市蚕业站高级农艺师 张志芳
    宜宾市蚕业站农艺师 刘 俊
    宜宾市农业局副调研员 李孝轩

  宜宾地处川南,历史上就有栽桑养蚕的习惯。经过多年的发展,蚕桑生产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骨干项目和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特别是经过前几年市场疲软的冲击,行业内部供求关系调整已趋于平衡,茧丝市场开始步入良性循环。近两年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给宜宾蚕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农村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认识宜宾蚕业发展形势

  2006年,我市蚕业工作取得了“生产发展、产业壮大、科技提高、龙头增强、效益显著”的可喜成就,实现了蚕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开门红。

  (一)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全市发放蚕种 333276张,比去年增发9257张。增长2.86%;生产蚕茧956.92万公斤,增长3.5%;产白厂丝798吨;织绸80万米。发种产茧位居全省第三位。

  (二)产业巩固壮大。全市今年新育苗栽桑3.2万亩,全市累计共有桑园面积达31.7万亩;全市万担茧以上县3个,其中高县9.05万担、珙县5.1万担,居全省第二、六位;千担以上乡镇43个,其中5000担以上7个,万担茧乡镇有3个,即罗场、庆符镇和孝儿镇,分别达1.7万担、1.5万担和1.02万担;10万元以上村331个,其中30万元133个,最高的是高县的田村村达206万元;万元以上社1907个,其中10万元以上296个;5000元以上户7592户。

  (三)科技稳步提高。一是科技推广面加大。全市小蚕共育面39.2%,其中兴文、江安达90%以上;方格簇推广面80%,其中90%以上5个:兴文、珙县、江安分别达99%、98.5%、90%;省力化蚕台养蚕面达90%,珙县、高县分别达96%、90%;种药配套面98%。二是科技示范带动增强。全市5个科技示范园区,各有侧重,高县罗场蚕桑综合科技示范园、珙县底硐千亩大行间作桑园、江安大井优质蚕茧基地、宜宾县高场工厂化养蚕、翠屏区沙坪大棚养蚕,均充分发挥了影响和带动作用,平均单产在33公斤以上,蚕茧质量优良。三是加工设备更新加快。全市现有自动热风烘茧机11台、自动缫丝机36组。通过示范、推广和设备改造,全市蚕茧单产巩固提高,其中单产最高是珙县,达31.9公斤;全市干茧平均上车率92%、解舒率65%,比上年均有所提高;平均生丝品位达3A以上。

  (四)龙头带动增强。全市有1个省级、5个市级、5个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91个乡镇、7.8万农户栽桑养蚕。一是生产投入加大。全市全年投入蚕桑生产达3000万元左右,其中珙县为配合国家“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实施,配套投入资金850余万元,全年公司、政府、蚕农投入发展资金达1950余万元;高县公司投入200多万元,兴文县投入近100万元。二是与蚕农形成利益连接机制逐步完善。各企业通过合同、协会、合作社等形式带动生产、科技,搞好服务,承诺最低保护价,与蚕农形成利益共同体,大部分区县均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格局。珙县智溢公司通过在“情感上贴近蚕农,生活上关心蚕农,技术上帮助蚕农,经济上让利蚕农”的服务宗旨,得到了政府、蚕农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蚕桑基地得以巩固壮大。高县通过蚕业协会密切了与蚕农关系,有效促进了蚕桑生产的发展。

  (五)行业效益凸现。一是蚕农增收显著,全市今年鲜茧综合均价16.56元/公斤,同比提高3元/公斤,蚕农养蚕收入1.56亿元,同比增加 3305 万元,增长26.9%。二是地方经济壮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728万元,出口创汇280万美元。

  大旱之年能取得以上成绩,除市场回暖外,很重要的因素是市委、市政府,各区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把蚕桑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之一,作为抓“一村一品”,推进特色产业强村的“切入点”,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议程,扎扎实实地抓资金投入、抓产业基础,抓科技支撑、抓龙头带动、抓抗旱救灾,特别是今年遭受了历史罕见的干旱,各级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投入抗旱减灾,确保了大旱之年我市蚕业全行业生产的全面、稳健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农民持续增收、企业不断增效、县域经济不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宜宾蚕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看到我市蚕业生产取得成绩的同时,更要冷静思考面对当前国家“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我市蚕业产业,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宜宾蚕业在全省蚕业产业中争取排名第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规模效应不大。我市1995年蚕茧产量高达24万担,此后由于市场原因,最低下滑到11万担。近几年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并已跃居全省第二位,但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仍然偏慢。凉山州的宁南县近几年抓住市场机遇,加快蚕桑产业发展,全县今年产茧达13万担,蚕农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而我市目前万担茧以县下占60%以上,一个县不足的一个乡镇,约50%的养蚕农户平均季饲养量不足1张,年养蚕收入占不到家庭收入的25%。相当多的农户只把蚕业当副业,没有把其当作主业来抓,严重影响了规模发展。

  二是科技水平不高。虽然近几年全市单产有所提高,但也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省内凉山及省外广西、广东单产40公斤/张左右比相差甚远。亩桑产值平均在1200元左右,而广西、广东等平均在3000元以上,比较效益优势不强,蚕农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龙头带动力不强。我市茧丝绸产业链中种桑养蚕发展相对稳定,但缫丝织绸等深加工能力远远滞后。目前仅凯华、智溢、凤凰、忠谊四个丝绸企业形成生产、收购、加工、出口的产业化格局,但受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没有形成规模和知名品牌,附加值没有充分体现,出口创汇率不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部分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特别是改制后的少数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资金、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弱化生产、基地、科技和投入,没有建立与蚕农和加工企业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对蚕业发展的带动能力较差。

  四是持续发展措施不力。由于农特税和“蚕改费”的取消,部分乡镇发展生产积极性下降,再加上行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不大,个别地方政府对产业的引导、扶持和投入政策不够,导致许多蚕桑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试验示范难以开展,生产管理、技术推广等服务措施难于到位。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市蚕业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转变、提升、拓展”和实现“增产、增效、增收”的重要历史阶段,蚕丝绸业又面临“东桑西移”、经济贸易全球化、自由化等市场机遇,在新的历史和市场机遇条件下,我市蚕业发展面临着更大挑战和发展空间。只要善于把握机遇、运用优势,在发展中开拓进取,发挥优势,我们就有机会勇创一流,力争第一。

  第一、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丰富。我市地处四川盆周南缘,自然概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光、热、水、土资源丰富,适宜栽桑养蚕,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三大优势产区之一。二是产业基础牢固。通过多年育苗栽桑,全市已具备了年产茧30万担的桑树基础;养蚕乡镇91个,,有7.8万养蚕农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多年来,蚕茧基地规模、蚕茧数量在四川及全国均占据重要位置。今年珙县已被国家列入了首批“东桑西移”工程建设试点县。三是多重效益递加。蚕桑业属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一年可养3-4季蚕,时间短、见效快、效益高,是“吹糠见米”的产业,农民在栽桑养蚕获得增收的同时,也就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栽桑养蚕有利于保持水土,促进农业生态平衡;通过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蚕茧作为龙头企业加工业的原料,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财政增收、外贸创汇。我市蚕丝业在辉煌时期,全市一年为蚕农创收2亿元,工业总产值3亿元,实现税利6900万元,解决就业人口1.5万多人。产品商品率高,产业链长,产业逐级增值放大功能强,具备很强的工业反哺农业能力。我国丝绸业较发达的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的压力,而我市刚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需要选择适应这一阶段的产业切入。因此,可以说,发展蚕桑业,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好,并且是多重效益递加,是“1+1≥3”的产业。

  第二、良好的政策机遇。今年,国家已正式启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四川、甘肃、云南、陕西、重庆等地被列为蚕桑生产转移的重点地区。我市地处西部,农村经济滞后,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且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将赢得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珙县今年已被国家列入了首批“东桑西移”工程建设试点县,高县、兴文县等县也有望陆续被列入工程建设试点县,这将有力推动我市蚕桑产业的发展。同时,随着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水土保持、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蚕业生产作为生态产业将会享受更多的政策支持。

  第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是随着全球国际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市场经济运作的进一步规范化,丝绸贸易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高新技术在丝绸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使丝绸产品的应用领域会逐步更加广泛,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仅不会产生废物,而且其附属品在生物、制药、保健、医疗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丝绸产品在绿色环保方面的特性也是其他纺织产品无法比拟的。三是经过前几年市场疲软的冲击,行业内部供求关系调整已趋于平衡,茧丝市场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光我省现有缫丝企业年消耗蚕茧230万担左右,每年需从省外调进蚕茧40-70万担,蚕茧市场需求缺口为我市蚕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因此,我市蚕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把握机遇,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把眼光放远一点、把目标放大一点,把干劲使足一点,把工作做实一点,把我市蚕桑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做特,力争在“十一五”末期实现发种量、产茧量在全省排第一的目标。

  三、今后几年的工作目标和主要措施

  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蚕业是我市农村的优势传统特色产业,农村种植业的五大骨干产业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技术和经济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蚕业在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成为支撑产业。

  (一)“十一五”期间蚕业发展的基本目标

  “在‘十一五’期末,全市建成年产茧10个万担茧乡镇,100个千担村,1000个百担社,10000户年产茧5担以上的专业户;实现年发种50万张,产茧30万担,单产30公斤,蚕农收入2亿元,年产生丝2000吨,行业产值5亿元,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利税1亿元”的目标。其中2007年是全市实施蚕业“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主要工作目标是:发种35万张、产茧19.6万担、单产28公斤、蚕农养蚕收入1.7亿元。

  (二)发展我市蚕业生产的主要措施

  1. 培育龙头,壮大产业。要用产业化的思路、工业化的理念来抓蚕业的发展。首先,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用好用够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加速培育对全行业产业化发展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市、省和国家级龙头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鼓励有加工和出口能力、有实力和带动能力的企业,打破区域、行业界限,以参股、控股、收购和租赁等形式,实现全市蚕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形成行业的整体合力,做强做大茧丝绸产业,真正在全市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茧丝绸龙头企业。目前,高县凯华和忠谊公司、华泰公司实行了联营,珙县智溢公司与兴文凤凰已备合并,力促其他区县也要加快进程,争取全市最终形成1-2个在资金、人才、技术、管理和市场等均有优势的龙头企业。其次,龙头企业自身要树立长远发展的理念。重点突出两头:一头是优质规模基地建设,要与蚕农、业主、专合组织建立有效连接手段,进行依法收购、合同收购、返利收购、保护价收购,用市场来调动蚕农发展生产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最终培育一批蚕桑基地县、基地乡镇、基地村,促进区域布局优化;一头是增强后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创造企业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

  2. 重视科技,提升效益。一是完善技术服务体系。要努力构建以公司为龙头,乡镇蚕技站为骨架,共育室(专业大户、专合组织)为依托,广大蚕桑员、公司技术员为骨干的技术服务网络,覆盖到蚕业发展的全过程。并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推广思路,搞好蚕业科技普及工作。二是技术配套落实。要制定育苗栽桑,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簇、采茧、收购、烘炕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实用化技术,进一步加大小蚕共育、室外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常规技术的培训推广力度。要建立新品种示范试验基地,加速引进和更新适宜我市的优良桑、蚕品种,特别是抗高温多湿的品种,提高全市蚕桑生产科学化水平;要积极探索并建立快捷、省力、高效的技术体系,缩短投产年限、减少劳力投入;加强桑、蚕病虫害预测预报,减少农户养蚕的损害和损失。三是加大示范推广。要继续巩固完善罗场、大井、底硐等蚕桑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培训和带动作用。四是加强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如桑园立体间作栽培,江安县大井镇的“桑(草)—茧(鹅)—沼气”等生态经济循环模式。同时,要加强与科研院校和有关企业的联系合作,如:阆中蚕种场开发的桑椹醋,解酒保肝,获国家专利,市场非常好;宜宾纸业利用桑枝造纸已投入生产等。五是加快工艺设备更新。引进缫丝、织绸先进设备,不断优化工艺设计,努力开发丝绸新产品等。特别在质量标准上要与国际标准和世贸规则同步发展,使我市丝绸产品形成自身独特的品牌,质量、档次跃入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要通过科技服务、运用推广、示范带动,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生产加工领域,使全市蚕茧单产质量上个新台阶,力争单产达到30公斤以上,蚕茧上茧率90%、解舒率65%以上,桑园亩产值平均达到3000元以上;缫折320公斤以内,生丝品位3A以上。

  3. 强化管理,优化环境。一要理顺管理体制。要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加快明确管理部门,以有利于行业管理上下通畅。同时,要把茧丝绸产业作为有机整体来发展,不要因部门分设而分割产业,要从大市场的宏观层面上布局和规划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制订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升级,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二要严格依法管理。要以《农业技术推广法》、《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市场准人、证照管理、依法行政、强化调控”,确保全市蚕业生产的有序发展。同时,必须对许可相对者实行监督管理,制定发展目标,一个企业在行政许可的区域发展不起来,达不到目标要求,就要打破区域垄断,让其退出或部分退出,让有能力的主体来投资发展。要加大对蚕茧、蚕种、桑种、桑苗、蚕药及其它蚕用物资质量抽查、检验检疫和跟踪调查,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蚕农、企业的合法利益。三要强化行业自律。协会行业管理的补充,既要协调企业或经营者的行为,维护市场正常的秩序,同时又要力求行业利益的最大化,保持企业的活力。

  4.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各级政府特别是蚕业发展重点区县,要把蚕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不能片面认为现在农业特产税取消了,发展蚕桑生产对当地财政好像没多大贡献,只有加工企业照章纳税带来点效益的看法,更要看到发展蚕桑生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的贡献,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整个蚕业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农民栽桑养蚕息息相关,而且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引导农民集中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没有规模就没有规模效益。各级政府要引导农民重视发展规模,把其作为主业来抓,不要当作副业来看。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蚕业生产发展规划,引导指导行业发展。要加强目标管理,各级都要把蚕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层层落实责任,纳入对职能部门、乡镇的政绩和目标管理,加强检查考核。行业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围绕政府下达的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关部门应把蚕业发展纳入整个大农业统筹发展,用好、用足、用够国家产业倾斜政策,享受扶持发展的优惠措施,如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荒山造林、以工代赈、农业产业化、生态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科技开发等项目资金,实行捆绑,综合配套,以扶持蚕业的发展。市、区县、乡镇都要积极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特别是从支农资金中拿出部分资金来扶持蚕业生产发展,重点用于桑蚕基地建设、桑蚕及丝织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等。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搞好指导服务,共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信息来源: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