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全球资金进入“流窜”时期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2-07 09:06:00
国际商品价格的跌宕起伏,国际金融市场的摇摆不定,全球通胀的急剧不稳,全球经济放缓迹象越来越明显,以及各国货币当局迫于应对引发的货币政策失灵风险等等,所有这些因素,俨然把全球经济带入了一个急剧不稳定、不确定的时代。
这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反映到国际货币金融市场无疑将迫使巨额的国际资金更加注重于流动性,提高了其对风险的偏好,并为其在全球各类市场进行流窜式投资和炒作提供条件。可以预见,国际投资者资产流动性和风险偏好的增强将加剧全球经济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先进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助推下,其流动性的杠杆乘数将不断被放大,危害程度也将不断加深。
有迹象显示,截至11月15日,新兴市场已经连续6周迎来了大量资金净流入,其中有四成增量资金流入到了中国市场。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状况看,国际资金流窜式进入新兴市场可能还仅仅是开始,今后其规模和流速将更大。事实上,近年来国际资金不论是从流量还是从流速上都在不断聚集其势能。
从流量上看,其聚集程度相当惊人,目前全球15000家基金公司所控制的资金总量就达7万亿美元,如果加上其他的如对冲基金、私人资金和共同基金,这个量将更大。而且,新增流量的势头仍在持续,如今年以来,国际能源市场的不稳定性日益突出,目前石油多空双方在60美元附近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由于地域政治急剧不稳定和美国对中东地区的政策态度出现模糊化倾向,使得国际投资者不愿意贸然持有期限较长的期货品种,由此国际资金从商品期货等市场的分流现象并没有停止,新增流量不可小觑。
从流速上看,由于全球各大主要市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不断提高,使得国际投资者判断市场走势的准确度越来越低,即全球主要市场的投资能见度出现了结构性偏低的特征。剧烈的市场波动使得更多的国际投资机构更钟情于短线投资,国际投资者资产期限结构的久期化程度越来越趋低,从而增加了国际资金的流速。同时,随着各种有助于提高资金流通速度和分散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广泛使用,无疑更加强化了国际资金的流动势能。
可以预见,不断聚集起来的全球资金流动性势能,一旦找到投机机会,其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破坏性将不亚于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
从当前国际资金的投资手段和策略看,流窜式投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际资金在全球各大市场的大进大出的迹象越来越突出。如最近以来,全球各主要商品期货市场出现暴涨暴跌的特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国际巨额资金大进大出的一个重要特征。又如2004年美国吸收外资还位居全球榜首,但2005年美国吸收外资出现了大幅下降,仅仅相当于当前英国吸收外资总额的60%左右,而今年以来,美国吸收外资的情况并没有有效改善,以9月份为例,外资净流入美国的量急剧减少了45%;表明美国等资本市场发达地区对国际资金的深度吸附能力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放缓迹象愈发突出、全球各大市场的能见度仍然难以满足投资者对市场走势做出稳定性预期,那么国际资金的流窜式投资将会演变为资金大流量、高流速的漏洞攻击式投机,而这实际上也是诱发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这个角度上看,国际投资者金融资产的偏流动性将便于国际投资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度出巨大的流动性冲击波;这对全球市场的冲击力不可小觑。因此,国际资金的运行状况和变动趋势应该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和提防。
对于中国这一最大的外汇储备国来说,国际资金的这种流窜式投机操作还很难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本身属于不可自由兑换性货币,实行严格的强制性结售汇和在资本项目下关键领域的管制;因此,虽然在国际投机者眼中,中国金融市场尚不健全,存在很多极容易受到攻击的漏洞,但近乎封闭的防火墙使得国际投机者根本无法炒作和实施攻击。另一方面,中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也对国际投机者产生了一定的震慑效用,国际投资者要对堵人民币汇率,其成本将是高昂的,胜算是渺茫的。但也并不是就不存在风险隐患,毕竟目前中国国内存在的大量货币流动性风险就与国际资金的投机不无关系,而且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如何使用也将影响中国的抗风险能力和实力。
对于美国这一“借债”消费大国来说,外资流入的锐减不仅会影响到美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而且还将影响到美国经济放缓的程度。最近美国财长鲍尔森多次在不同场合呼吁强势美元,并且提出采取更为平衡的方式来实施《萨奥法案》,以巩固和提高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笔者认为,支持美国政府奉行强势美元,在目前不仅符合美国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中国当前的利益。一方面,美元币值的稳定,将有利于美国和美元资产吸附当前国际市场上更多的流动性资金,降低国际资金的流窜式投资或投机的势能。另一方面,美元币值的稳定也可以减少中国外汇储备的减值损失,缓解美国市场的过度波动,为中国外汇储备投资多元化和中国产品开拓多元化市场赢得更多的时间。
总之,笔者认为,全球资金进入流窜时期,客观上需要各国政府强化联合和合作,用合作来消除国际资金的无国别流窜式攻击和炒作。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