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 四川能否重回第一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2-06 09:21:00
11月8日,省商务厅茧丝绸协调办公室主任王力源结束对珙县“东桑西移”工程项目的验收匆匆回到成都。1个月内,7个项目的验收结果将上报商务部,而“东桑西移”工程今年的实施情况将直接影响明年项目的安排。让王力源高兴的是,珙县今年新增桑园面积超过1.1万亩,蚕农增收幅度较大,工程完成情况不错。四川7个项目分得最大“蛋糕”
从今年开始,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将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支持“东桑西移”工程。今年我省获得7个“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共计1400万元资金支持,分别落户广安、仪陇、南部、珙县、射洪、平武和宁南,每个项目支持200万元,项目数量和资助资金列全国首位。
为何要实施“东桑西移”?王力源介绍,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稀缺,种桑养蚕获利空间趋小,而西部地区这一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蚕桑业作为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生产量和出口量占据70%的全球市场份额,种桑养蚕分布在26个省区市的1000多个县,桑园面积2000多万亩,养蚕农户近2000万户。蚕桑生产呈现西移的梯度转移态势,这对西部很多地方来说,是一个良好的机遇。到“十一五”末,“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将使全国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蚕茧增量。
“东桑西移”工程每年确定200个项目,四川是今年最大的受益者。明年四川能获得多少项目,商务部还要根据今年实施情况再确定。
出口零突破后的富民路按照商务部的安排,每新增一亩桑园,各项支持和配套费用不得低于300元,而且每个工程必须新增桑园1万亩以上,也就是说,除去国家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地方必须至少为此配套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棚建设、推广方格簇、配套蚕种场等措施,促进桑蚕产业的升级换代。
“这无疑将促进四川桑蚕产业的发展。”王力源说,四川作为“蚕丛古国”,养蚕历史逾6000年,是国内三大蚕丝主产区。“我们曾有过辉煌年代。”1978年蚕茧产量曾跃居全国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四川茧丝产量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第一、第二和第四位,出口创汇在全省各行业一直位居前列。如今,养蚕人减少了近1/3。仅绵阳,全市桑树面积从历史最高的98.49万亩下降到现在的26.3万亩;养蚕农户从71万户下降到16.6万户;蚕茧产量下降近一半。
工程的示范作用将使我省的桑园换代升级,桑蚕业不断提高技术含量。今年,珙县新栽1.1万亩桑苗长势良好,预计到年底能嫁接70%以上。在今年遭遇特大旱灾情况下,科技兴蚕让当地桑园显示出较强的抗旱能力。
“东桑西移要收到实效关键还是要为农民增收。这两年是市场最好的时候,农民有了经济保障。”记者从省商务厅了解到,今年四川一张丝茧的产量在34公斤左右,一公斤中等质量的鲜茧能卖到近20元,有近700元收入,农民的经济投入主要是蚕种和消毒防病,约30多元,算下来比养猪净收入高很多。今年,珙县生产鲜茧4.3万担,蚕业总产值达5000万元,创汇22.5万美元,出口实现零突破。多个养蚕“百万元村”在珙县兴起,宁南不少乡镇产茧量“人均一担”,农民通过养蚕实现本地就业,增加了收入。今年全省蚕农春季售茧收入达4.6亿元,同比增加6000多万元。
宜宾、南充、绵阳、西昌列入重点发展区
面对难得的“东桑西移”机遇,四川蚕茧产业到“十一五”末将建成8个年产500吨以上鲜茧的主产县、12个年产2500吨以上鲜茧的重点县,茧桑蚕丝、真丝坯绸出口占全国出口量的25%以上,服装及制成品出口占全省丝绸出口总量的25%以上。
宜宾、南充、绵阳、西昌列入四大茧丝绸发展重点区域。其中,南充市是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重点地区,将选择40个养蚕基础条件好的乡镇作为优质蚕茧基地项目实施区,基地乡镇养蚕量达40万张以上,蚕茧单产达30公斤以上,以彻底改变蚕桑生产零星分散、质量难以提高的状况。同时,每个乡镇再建优质高产桑园2000亩,发展养蚕示范户4000户,每户建桑园5亩,年养蚕达20张以上,产值达1万元以上。
要完成规划目标并不是件轻松的事。目前我省“小桑园、四边桑、间作桑”的格局并未改变,200多万蚕农户桑园面积平均不足0.8亩,年养蚕仅1.3张,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另外,丝绸加工企业也是小而分散,产业聚集度低,难以形成产业优势。
王力源分析,尽管养蚕具备比较效益,但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制约了桑蚕业的发展,必须提高集中度,扩大规模,增加蚕农收入,桑蚕业才会有大幅度提升。尽管我省在丝类产品的出口上位列全国第六,但与排在前几位的省市相比有很大差距。“东桑西移”是一个系统工程,前三年打基础形成基本格局;后两年形成规模,全面实现目标。四川必须抓住前三年的机会,重拾丝绸大省的产业优势。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