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茧工程”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2-04 11:05:00
一、广西蚕业概况
我国养蚕业已有6000多年历史,广西据文献记载种桑养蚕始于东汉“合浦已出现男子耕农,女子桑蚕织绩……”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我国著称于世的“丝绸之路”陆地的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是陕西省西安,途径新疆向外发展到西亚、中亚,最后到达地中海伊朗。海上丝绸之路据国内专家考证是由广西合浦为起点,向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各国进行丝绸贸易。更可喜广西南丹县瑶族同胞至今还保留原创型的地方蚕品种黄茧三眠蚕,采用历史传统自留、自繁、自养、自用的原始养蚕方式,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保存至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已属罕见,广西蚕品种资源丰富,有桑蚕、木薯蚕(蓖麻蚕)柞蚕三种蚕同时具有亦属少有。
广西丝织工业始于近代1924年“北海杂录”记合浦县常乐镇茅铺村吴玉琴私人从种桑、养蚕、缫丝,从广东顺德购进脚踏缫丝车60台,丝织机20台,开设“裕生丝织有限公司”,经营蚕丝业。1931年“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广西年产鲜茧65650担,当时为全国第8位。以后因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战争不断,蚕业急剧下降,到1952年广西桑园只剩4800亩,年产鲜茧2200担,为全国第15位,解放后,党的领导,政府重视,恢复发展蚕业,经过20多年努力到1985年,年产鲜茧9.4万担,才超过历史恢复到全国第8位。从解放到改革至今50多年,广西的蚕业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89年,恢复发展,经历40年,恢复、徘徊、发展。
第二阶段1990-2000年,平稳发展,经历10年,每年7—8%递增。
第三阶段2001-至今,快速发展,经历5年,每年25—30%递增。
2005年广西的桑园面积达140万亩,产茧量达14万吨,为全国之首,缫丝加工企业达52家,自动缫13万绪,年产生丝5000多吨,预计2006年桑园面积达160万亩,年产鲜茧18万吨,缫丝加工企业达58家,自动缫18万绪,年产生丝8000多吨,消化蚕茧8万吨,尚有10万吨鲜茧的加工空间,要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快缫丝加工的速度,广西政府在“十五”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将蚕业的发展作为继糖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优势产业,要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蚕丝业。因此在“十一五”蚕丝业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桑园面积达250万亩,年产鲜茧25万吨,年产生丝2万吨,蚕农蚕茧收入超100亿,茧丝工业及综合利用收入超100亿,建设20个年产5000吨的“蚕茧基地县”,5个年产1.5万吨的“蚕茧大县”,10个国内一流的大型蚕种场,每个场年产30万张蚕种,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的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
二、广西茧丝质量的现状
(一)茧丝质量的演变
广西近年来蚕茧的产量激剧增加,无论是总量(年产茧)还是单产(平均亩产茧)均处在全国领先,但在茧丝的质量方面急需要提高,回顾广西茧丝质量变化随着产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蚕品种的改良,养蚕技术的提高,缫丝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有所提高,见下表:

(二)茧丝质量的现状
从上演变分析,广西茧丝质量虽已取得一定的提高,但与全国先进的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三低一高”的问题,上茧率低(85%)、出丝率低(12%)、品位低(3A+50)、缫折高(光折300)。
最近对我区几家大型缫丝加工企业宜州嘉联丝厂、横县桂华丝厂、蒙山的华虹丝厂等进行2005~2006年原料茧质量的调查,如表2所示。
根据江苏、浙江、山东三个全国茧丝质量先进省份其优质原料茧平均水平上茧率92—95%,干茧茧层率48—51%,茧丝长900—1300米,解舒率65—75%,缫折(光折)230—260公斤,净度94—95分,生丝等级达5A。广西以茧质较好水平的宜州茧相比,上茧率达88—89低5—7%,干茧茧层率达44%低4—6%,茧丝长达800—900米短400—500米,解舒率达50—65%低10—15%,缫折(光折)达260—300高40—50公斤,净度达93分低1—2分,生丝等级3A—4A低1.5个等级。

(三)影响茧丝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1、影响广西茧丝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 根据缫丝加工企业一致反映,要缫出“优等丝”,原料茧占到80%的作用。
目前影响广西茧丝质量的上茧率、茧层率、解舒率、净度四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全国的中低水平,若以广西目前全区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区(江浙)相比情况如表4。

2、四项指标对茧丝生产的影响
缫丝加工企业生产的目标是“高产、优质、低耗”:
高产-上茧率、茧层率高低直接影响鲜茧出丝率,生丝产量;
优质-净度高低直接影响生丝质量的等级;
低耗-解舒率高低直接影响原料茧消耗缫折的多少。
因此这四项指标的提高是广西提高茧丝质量的主攻方向,研究如何从品种选用、养蚕技术、上簇环境、收烘茧等诸多方面采用综合优化配套技术,生产出大量“优质茧”,为提高茧丝质量夯实基础提供保证。
现为了真正实现生产“优质茧”全面提高茧丝质量,特提出一项工程“优茧工程”。
三、“优茧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实施“优茧工程”的意义
1、全面提升广西蚕茧质量的需要。
2、实现全国“东桑西移”工程的需要。
3、建设广西蚕丝业强省的需要。
4、提高广西茧丝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5、争创全国著名品牌的需要。
(二)“优茧工程”的经济效益
“优茧”可出“优丝”,又可在不加大成本的前提下净增收入,对蚕农、企业是双盈。
1、蚕农: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年产茧25万吨,其中“优茧”占60%达15万吨,每公斤“优茧”可比“普茧”的茧价提高2元,全年蚕农即可增收3亿元。
2、丝厂: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年产丝2万吨,其中5A级占60%、年生产丝丝1.2万吨,每吨5A级生丝比目前3A++级丝价可提高1万元,全年丝厂可净收1.2亿元。
以上农业和工业合计因质量提高年净增收入达4.5亿元。
(三)何谓“优茧”
优茧是指优质原料茧的总称,要达到优茧的标准,依目前广西蚕业生产水平应达到 “二高二好”(二高:上茧率高、茧层率高;二好:解舒好、净度好)。
优茧的概念及技术指标随着科技进步、省区的不同时期不同而不同。目前按照广西基础和科技进步参照全国先进省区的茧丝质量提出“十一五”优茧的技术指标。

广西“十一五”优茧工程的四项技术指标
上茧率90%-92%,茧层率22%-23%,解舒率60%-70%,净度93-94分,这4项指标均已达到全国先进省市的水平。
这四项指标其中上茧率、茧层率、净度与蚕品种、养蚕技术、蚕病防治、桑叶质量有重大相关,解舒率与上簇的环境收烘茧直接相关。因此要实现“优茧”必须抓住与“优茧”密切相关生产环节,采用良种加良法及产业化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养蚕,才能保证优茧工程的实现。
(四)“优茧工程”实施区域及规模
“优茧工程”要普及实施,但要有重点,以蚕茧基地县为主,将原规划的蚕业优势产业带规划成“优茧工程”产业带,以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市为重点,结合全区气候较好的县市,组织20—25个县实施,规模80多万亩,占总桑园面积的60—70%,生产优茧占全区总茧量的60%以上。
(五)“优茧工程”主要内容及技术
“优茧工程”是以生产优质原料茧为目标对种、养、收三个生产环节实行优化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工程,其主要内容可从如下四个方面2个品种10项技术,3项管理具体操作进行。

1、蚕桑优良品种选育
以优质为中心,以强健性为基础,高产、易繁为目标,实施蚕桑新品种的选育。蚕、桑的品种是决定优质茧的内在因素,是优质之本。“雄蚕品种选育及技术研究”,这是“十一五”提高茧丝质量一个重要创新项目。该品种特点优质、强健、叶丝转化高、茧层率高、解舒好、出丝率高、缫折低等优点,还有选育高净度、高抗性等基础品种。“桑树多倍体育种”对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蚕茧的质量。
2、蚕桑优良品种推广
广西目前主推优良品种蚕:强健性品种“两广二号”优质高产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桑:“桂桑优62”、“桂桑优12”、“特优二号”。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重点扶植10个规模较大蚕种场;
(2)按发展及规划统一部署有计划增开现代化新种场数个。
4、小蚕共育
小蚕是养好大蚕的基础,由于小蚕抗病力弱易感染病菌,护理不好导致大蚕发病,因此小蚕要以“严”、“精”为中心,抓好养好小蚕的15字技术要求:“温湿宜、叶质优、蚕座匀、防病严、眠起齐”小蚕无病健康,确保大蚕优质高产。
5、大蚕省力化
大蚕是决定蚕茧产量、质量的关键,大蚕以“良桑饱食”为中心,抓好养好大蚕的15字技术要求:“通风好、良桑饱、蚕座稀、防病勤、分批清”,蚕作安全,蚕体壮大,确保蚕茧丰收。“省力化”的概念,是在贯彻科学养好大蚕的前提下尽量考虑省工、省投资、省成本,所以正在推广“简易大棚养蚕”、“活动蚕台养蚕”、“条桑收获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技术。
6、蚕病综合防控
随着广西蚕业的发展,养蚕数量急剧增加,但蚕农的防病意识薄弱,养蚕技术粗放,据估计广西全年约有10%-15%因蚕病造成失收,这不但经济上损失,而且蚕茧质量也下降,死笼茧、薄皮茧增加,上茧率降低,因此必须“以消毒防病为中心,控制蚕沙扩散为重点的蚕病综合防控措施”,提高蚕农防病观念,整治农村养蚕环境,规范蚕沙的处理,改变粗放养蚕,实行统一消毒群防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蚕作安全,提高蚕茧质量。
7、方格簇自动上簇
蚕儿成熟就要找营茧位置称上簇,上簇工作时间紧,劳动强度大。目前推广“方格簇”是上簇最优良的簇具,使用这簇上茧率高,解舒好,对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有直接影响,但大蚕成熟到采茧,这一阶段管理工作往往被蚕农忽视影响蚕茧质量。因此将上簇作为养蚕的第3阶段,也要贯彻15个字,“适熟上,簇具优,上簇稀,通风好,见蛹采”技术要求来确保蚕茧的质量和产量。
8、上簇环境改良
目前广西农村上簇环境急待改良,普遍上簇密、通风差、温度高,湿度大,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综上四表分析要提高解舒必须从温度、湿度、气流三个方面同时改善:


1)温度
簇中温度对茧质影响是多方面,温度过高引起丝胶变性,丝胶胶着面与胶着力增大,缫丝解离困难,解舒下降,温度过低或激变会使吐丝停顿,蚕体内丝腺有内压力,丝物质继续向外挤压,熟蚕停止牵引,部分茧丝未被拉伸形成瘤状或块状,增加类节影响丝的净度,另外,温度高吐丝快,纤度变细,温度低吐丝慢茧丝纤度变粗。
(2)湿度
这是影响解舒的主要因素。蚕吐出茧丝上含有大量水分,茧丝依靠湿润的丝胶粘叠在一起形成茧层,如果多湿,茧层上丝不易干燥,随着蚕体反复移动,不断吐丝,茧丝受加压次数越多,茧丝胶着面越大胶养力愈强,抑制丝素结晶化,导致缫丝解舒恶化,强力亦下降,簇中多湿,病菌增加在茧层上出现红色斑点下茧,上茧率下降。簇中湿度除与大气湿度有关外,还有熟蚕自身排出的水,从上簇到结茧结束,熟蚕体重的一半就是簇中发散水分一张种以25000头为例,簇中蚕体散发水分达40多公斤,其中,蚕粪中4.1公斤,蚕尿7.1公斤,呼吸排出9.8公斤,茧丝水分21公斤。这些水分如果紧闭门窗,水分不能及时发散,造成一个多湿环境,就会造成解舒严重恶化。’
(3)气流
气流的大小与有无,对解舒影响更为显著,实验数据已于说明。
综合上述分析,上簇环境改良是势在必行,具体要求防止高温多湿环境的发生,以加强通风换气为中心的降低空气湿度,是提高蚕茧解舒最有效办法。解舒率达70%左右,要调控温度26-28℃,相对湿度70%-75%,风速每秒0.5米左右,遇到高温多湿季节要加强通风排湿增设风扇或排风扇。
9、适期采茧
熟蚕上簇后一般2—3天吐丝结束,4—5天化蛹,所谓适期采茧是指化蛹后采茧售茧。但目前广西有相当部分地区蚕农出售“毛脚茧”甚至“吐丝茧”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毛脚茧”:嫩蛹茧极易发生鲜茧蒸熟,影响解舒,嫩蛹茧受震动,蛹皮受伤破裂,印染内茧成次茧、下茧,适期采茧夏秋蚕上簇后第4-5天,早春晚秋5-6天为宜。
采茧要分级上茧、下茧、次茧分级存放。
10、鲜茧防热
(1)蚕农:采下鲜茧要薄摊一层,不能堆积太厚,以2-3粒厚度为宜,以免发生蒸热影响茧质,鲜茧出售要用箩筐装运,切忌用塑料袋装,出售途中,动作要轻,防晒、防雨淋、防振动。
(2)茧站:鲜茧中蛹体含有大量水分,蚕蛹通过茧腔呼吸散发水分和热能,加上丝纤维吸湿放热(200-300卡/1克纤维)和茧层上微生物繁殖散热,这些热能不散而积聚在一起就会产生高温蒸热。据调查,蛹体每天散发水分1.1%-1.3%,若将鲜茧垄堆12小时,温度升高达50℃。因此鲜茧堆放时间越长,通风差、湿热愈积愈重,形成鲜茧蒸热,会使丝胶变性,丝胶蛋白凝固降低鲜茧解舒率。因此茧站收到鲜茧及时处理,铺格、装篮、茧篮呈品字形堆放,以利通风检查,堆放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以不超过16-20小时。
11、科学评茧
(1)鲜茧分级:上茧、次茧、下茧三大类。
(2)干茧分级:上车茧(包括上茧、次茧)能缫正品生丝的茧,下茧(双宫、穿头、黄斑、柴印等茧)不能缫丝或很难缫正品丝,作绢纺原料茧。
鲜茧评茧标准:鲜茧干壳量分级标准1-11级,结合补正项目升降:
①上车茧率,每差5%降一级;
②色泽、匀净,茧层洁白,光泽正常为好,茧层灰白,带黄,光泽呆滞为差,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
匀净度(%)= ×100
匀净度达85%以上为好,70%-84.99%为一般,不满70%者为差。
色泽、匀净度两项均好升一级,两项均差者降一级。
茧层:含水率超过16%降一级,低于13%升一级,中间不升不降。
但目前广西基本上没有执行这标准评茧,全凭手摸、眼看、估评,不能科学评茧,关键是缺乏快速的评茧仪器及有关政策。
12、烘茧温度合理,干燥适当
烘茧是将鲜茧烘至适干,保持茧质不变,蛹体蒸发全茧量的60%以上,茧层只蒸散全茧量的1%左右为适干。
(1)烘茧温度:
前高后低为原则:(1)预热阶段,室温100-105℃为宜;(2)等速干燥阶段保持高温110-105℃,实行平温烘茧,直至烘率达60%;(3)减速干燥阶段,前阶段104?D93℃,后阶段93?D88℃,出灶前降到80℃(热风烘茧机70℃以下)。
(2)干燥程度:
蚕茧干燥中,等速干燥阶段(头冲)要“高温低湿”,减速干燥第一阶段(二冲前阶段)要“降温适湿”,(二冲后阶段)“低温保湿”,使茧层免受湿和热的过度影响,以保全茧质。
13、干茧贮藏防霉
干茧贮藏这是保证优质原料茧,较长时间内茧质不受损,干茧很容易吸湿发霉,使丝胶变性,将优茧变成劣茧。因此贮藏干茧的要严格管理茧库的温湿度,经常检查及时翻包,霉雨季采取使用石灰吸湿及自然通风等手段。
14、蚕种管理
为了确保良种的供应,必须遵照农业部颁发“蚕种管理办法”规范广西蚕种生产经营的秩序,防止引种经营蚕种的混乱,减少蚕农的不应有损失,保证蚕农利益。
15、蚕茧管理
为了提高蚕茧质量,提高蚕农的质量意识,要逐步推行蚕茧“优质优价”政策,要逐步推行科学仪评蚕茧,以提高经济收益来促进茧质提高。
四、实施“优茧工程”的几点建议
“优茧工程”的实施不仅是一项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的重要工程,而且也是广西蚕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的素质工程,也是广西建设全国蚕业大省强省的重点工程。所以“优质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广西蚕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进一步推动蚕丝业加快发展,为打造一个强大的优势产业集群夯实基础,因此意义重大,为此怎样实施,拟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组织实施
“优茧工程”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也应该看作是政府发展蚕丝产业的一项关键性决策工程,为了真正将蚕业变成继糖业之后又一个新兴产业成为现实,政府领导要下决心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方案,组织实施。
(二)农业、经贸、科技等政府业务部门是“优茧工程”的直接领导者
结合区的“十一五”规划及国家“东桑西移”建设工程共同研究申报“优茧工程”项目,提出项目实施意义,可行性报告及实施内容及方案等,向政府申报,争取政府批准及财政支持。
(三)缫丝加工“龙头企业”是“优茧工程”的先行者
“优茧工程”目标是生产大量的优质原料茧满足龙头企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龙头企业是“优茧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所以对该工程应该积极参与作为项目的先行者,要尽企业力量配合蚕业技术部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来推进项目的实施。
(四)蚕业技术推广部门是“优茧工程”技术支撑者
要全面实施这工程要发挥广西各级蚕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线,改变粗放养蚕技术,改良上簇环境,为提高蚕茧质量多作贡献。
(五)广大蚕农是“优茧工程”的具体实施者
“优茧工程”的实施需要依靠广大的蚕农提高认识,掌握优茧技术,在养蚕、上簇生产中具体实施,因此要发挥“蚕农协会”的作用,提高蚕农的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参观、指导,全面提高蚕农养蚕素质,成为“优茧工程”成功的实施者。
(六)蚕业教育,科研部门是“优茧工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开拓者
广西蚕业发展,项目实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研,因此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必须重视不同层次蚕丝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走上正常化,要恢复广西大学的蚕学专业及有能力的农职院开办新专业,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力量,如广西科学院、生物所、广西柳州自动化研究所、广西纤维研究所、广西蚕业总站、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围绕“优茧工程”提出主题,共同研究,确立项目,联合攻关,创新成果。
作者简介
顾家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修,长期从事家蚕遗传育种和养蚕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及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0项,在蚕品种选育、育成强健性限性斑纹基础品种4个,生产实用优良品种3对,其中“两广二号”蚕品种为目前我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当家品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壹等奖,发表论文50多篇,荣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顾家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修,长期从事家蚕遗传育种和养蚕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及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0项,在蚕品种选育、育成强健性限性斑纹基础品种4个,生产实用优良品种3对,其中“两广二号”蚕品种为目前我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当家品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壹等奖,发表论文50多篇,荣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
信息来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我国养蚕业已有6000多年历史,广西据文献记载种桑养蚕始于东汉“合浦已出现男子耕农,女子桑蚕织绩……”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我国著称于世的“丝绸之路”陆地的丝绸之路的起始点是陕西省西安,途径新疆向外发展到西亚、中亚,最后到达地中海伊朗。海上丝绸之路据国内专家考证是由广西合浦为起点,向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等各国进行丝绸贸易。更可喜广西南丹县瑶族同胞至今还保留原创型的地方蚕品种黄茧三眠蚕,采用历史传统自留、自繁、自养、自用的原始养蚕方式,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保存至今,在我国少数民族已属罕见,广西蚕品种资源丰富,有桑蚕、木薯蚕(蓖麻蚕)柞蚕三种蚕同时具有亦属少有。
广西丝织工业始于近代1924年“北海杂录”记合浦县常乐镇茅铺村吴玉琴私人从种桑、养蚕、缫丝,从广东顺德购进脚踏缫丝车60台,丝织机20台,开设“裕生丝织有限公司”,经营蚕丝业。1931年“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广西年产鲜茧65650担,当时为全国第8位。以后因世界经济危机,日本侵略,战争不断,蚕业急剧下降,到1952年广西桑园只剩4800亩,年产鲜茧2200担,为全国第15位,解放后,党的领导,政府重视,恢复发展蚕业,经过20多年努力到1985年,年产鲜茧9.4万担,才超过历史恢复到全国第8位。从解放到改革至今50多年,广西的蚕业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0年-1989年,恢复发展,经历40年,恢复、徘徊、发展。
第二阶段1990-2000年,平稳发展,经历10年,每年7—8%递增。
第三阶段2001-至今,快速发展,经历5年,每年25—30%递增。
2005年广西的桑园面积达140万亩,产茧量达14万吨,为全国之首,缫丝加工企业达52家,自动缫13万绪,年产生丝5000多吨,预计2006年桑园面积达160万亩,年产鲜茧18万吨,缫丝加工企业达58家,自动缫18万绪,年产生丝8000多吨,消化蚕茧8万吨,尚有10万吨鲜茧的加工空间,要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快缫丝加工的速度,广西政府在“十五”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将蚕业的发展作为继糖业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优势产业,要扩大产业群,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蚕丝业。因此在“十一五”蚕丝业的发展规划,到2010年桑园面积达250万亩,年产鲜茧25万吨,年产生丝2万吨,蚕农蚕茧收入超100亿,茧丝工业及综合利用收入超100亿,建设20个年产5000吨的“蚕茧基地县”,5个年产1.5万吨的“蚕茧大县”,10个国内一流的大型蚕种场,每个场年产30万张蚕种,建设100个缫丝加个企业,其中10个年产500-1000吨生丝的龙头企业,培育4个茧丝绸集团企业,3个丝绸工业园区。
二、广西茧丝质量的现状
(一)茧丝质量的演变
广西近年来蚕茧的产量激剧增加,无论是总量(年产茧)还是单产(平均亩产茧)均处在全国领先,但在茧丝的质量方面急需要提高,回顾广西茧丝质量变化随着产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蚕品种的改良,养蚕技术的提高,缫丝工艺及设备的更新有所提高,见下表:

(二)茧丝质量的现状
从上演变分析,广西茧丝质量虽已取得一定的提高,但与全国先进的省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三低一高”的问题,上茧率低(85%)、出丝率低(12%)、品位低(3A+50)、缫折高(光折300)。
最近对我区几家大型缫丝加工企业宜州嘉联丝厂、横县桂华丝厂、蒙山的华虹丝厂等进行2005~2006年原料茧质量的调查,如表2所示。
根据江苏、浙江、山东三个全国茧丝质量先进省份其优质原料茧平均水平上茧率92—95%,干茧茧层率48—51%,茧丝长900—1300米,解舒率65—75%,缫折(光折)230—260公斤,净度94—95分,生丝等级达5A。广西以茧质较好水平的宜州茧相比,上茧率达88—89低5—7%,干茧茧层率达44%低4—6%,茧丝长达800—900米短400—500米,解舒率达50—65%低10—15%,缫折(光折)达260—300高40—50公斤,净度达93分低1—2分,生丝等级3A—4A低1.5个等级。

(三)影响茧丝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1、影响广西茧丝质量的主要技术指标
根据 根据缫丝加工企业一致反映,要缫出“优等丝”,原料茧占到80%的作用。
目前影响广西茧丝质量的上茧率、茧层率、解舒率、净度四项技术指标均处于全国的中低水平,若以广西目前全区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区(江浙)相比情况如表4。

2、四项指标对茧丝生产的影响
缫丝加工企业生产的目标是“高产、优质、低耗”:
高产-上茧率、茧层率高低直接影响鲜茧出丝率,生丝产量;
优质-净度高低直接影响生丝质量的等级;
低耗-解舒率高低直接影响原料茧消耗缫折的多少。
因此这四项指标的提高是广西提高茧丝质量的主攻方向,研究如何从品种选用、养蚕技术、上簇环境、收烘茧等诸多方面采用综合优化配套技术,生产出大量“优质茧”,为提高茧丝质量夯实基础提供保证。
现为了真正实现生产“优质茧”全面提高茧丝质量,特提出一项工程“优茧工程”。
三、“优茧工程”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一)实施“优茧工程”的意义
1、全面提升广西蚕茧质量的需要。
2、实现全国“东桑西移”工程的需要。
3、建设广西蚕丝业强省的需要。
4、提高广西茧丝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5、争创全国著名品牌的需要。
(二)“优茧工程”的经济效益
“优茧”可出“优丝”,又可在不加大成本的前提下净增收入,对蚕农、企业是双盈。
1、蚕农: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年产茧25万吨,其中“优茧”占60%达15万吨,每公斤“优茧”可比“普茧”的茧价提高2元,全年蚕农即可增收3亿元。
2、丝厂: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年产丝2万吨,其中5A级占60%、年生产丝丝1.2万吨,每吨5A级生丝比目前3A++级丝价可提高1万元,全年丝厂可净收1.2亿元。
以上农业和工业合计因质量提高年净增收入达4.5亿元。
(三)何谓“优茧”
优茧是指优质原料茧的总称,要达到优茧的标准,依目前广西蚕业生产水平应达到 “二高二好”(二高:上茧率高、茧层率高;二好:解舒好、净度好)。
优茧的概念及技术指标随着科技进步、省区的不同时期不同而不同。目前按照广西基础和科技进步参照全国先进省区的茧丝质量提出“十一五”优茧的技术指标。

广西“十一五”优茧工程的四项技术指标
上茧率90%-92%,茧层率22%-23%,解舒率60%-70%,净度93-94分,这4项指标均已达到全国先进省市的水平。
这四项指标其中上茧率、茧层率、净度与蚕品种、养蚕技术、蚕病防治、桑叶质量有重大相关,解舒率与上簇的环境收烘茧直接相关。因此要实现“优茧”必须抓住与“优茧”密切相关生产环节,采用良种加良法及产业化管理,全面落实科学养蚕,才能保证优茧工程的实现。
(四)“优茧工程”实施区域及规模
“优茧工程”要普及实施,但要有重点,以蚕茧基地县为主,将原规划的蚕业优势产业带规划成“优茧工程”产业带,以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五大市为重点,结合全区气候较好的县市,组织20—25个县实施,规模80多万亩,占总桑园面积的60—70%,生产优茧占全区总茧量的60%以上。
(五)“优茧工程”主要内容及技术
“优茧工程”是以生产优质原料茧为目标对种、养、收三个生产环节实行优化管理综合配套技术工程,其主要内容可从如下四个方面2个品种10项技术,3项管理具体操作进行。

1、蚕桑优良品种选育
以优质为中心,以强健性为基础,高产、易繁为目标,实施蚕桑新品种的选育。蚕、桑的品种是决定优质茧的内在因素,是优质之本。“雄蚕品种选育及技术研究”,这是“十一五”提高茧丝质量一个重要创新项目。该品种特点优质、强健、叶丝转化高、茧层率高、解舒好、出丝率高、缫折低等优点,还有选育高净度、高抗性等基础品种。“桑树多倍体育种”对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蚕茧的质量。
2、蚕桑优良品种推广
广西目前主推优良品种蚕:强健性品种“两广二号”优质高产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桑:“桂桑优62”、“桂桑优12”、“特优二号”。
3、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重点扶植10个规模较大蚕种场;
(2)按发展及规划统一部署有计划增开现代化新种场数个。
4、小蚕共育
小蚕是养好大蚕的基础,由于小蚕抗病力弱易感染病菌,护理不好导致大蚕发病,因此小蚕要以“严”、“精”为中心,抓好养好小蚕的15字技术要求:“温湿宜、叶质优、蚕座匀、防病严、眠起齐”小蚕无病健康,确保大蚕优质高产。
5、大蚕省力化
大蚕是决定蚕茧产量、质量的关键,大蚕以“良桑饱食”为中心,抓好养好大蚕的15字技术要求:“通风好、良桑饱、蚕座稀、防病勤、分批清”,蚕作安全,蚕体壮大,确保蚕茧丰收。“省力化”的概念,是在贯彻科学养好大蚕的前提下尽量考虑省工、省投资、省成本,所以正在推广“简易大棚养蚕”、“活动蚕台养蚕”、“条桑收获养蚕”等省力化养蚕技术。
6、蚕病综合防控
随着广西蚕业的发展,养蚕数量急剧增加,但蚕农的防病意识薄弱,养蚕技术粗放,据估计广西全年约有10%-15%因蚕病造成失收,这不但经济上损失,而且蚕茧质量也下降,死笼茧、薄皮茧增加,上茧率降低,因此必须“以消毒防病为中心,控制蚕沙扩散为重点的蚕病综合防控措施”,提高蚕农防病观念,整治农村养蚕环境,规范蚕沙的处理,改变粗放养蚕,实行统一消毒群防管理等综合防控措施,确保蚕作安全,提高蚕茧质量。
7、方格簇自动上簇
蚕儿成熟就要找营茧位置称上簇,上簇工作时间紧,劳动强度大。目前推广“方格簇”是上簇最优良的簇具,使用这簇上茧率高,解舒好,对提高蚕茧质量和产量有直接影响,但大蚕成熟到采茧,这一阶段管理工作往往被蚕农忽视影响蚕茧质量。因此将上簇作为养蚕的第3阶段,也要贯彻15个字,“适熟上,簇具优,上簇稀,通风好,见蛹采”技术要求来确保蚕茧的质量和产量。
8、上簇环境改良
目前广西农村上簇环境急待改良,普遍上簇密、通风差、温度高,湿度大,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综上四表分析要提高解舒必须从温度、湿度、气流三个方面同时改善:


1)温度
簇中温度对茧质影响是多方面,温度过高引起丝胶变性,丝胶胶着面与胶着力增大,缫丝解离困难,解舒下降,温度过低或激变会使吐丝停顿,蚕体内丝腺有内压力,丝物质继续向外挤压,熟蚕停止牵引,部分茧丝未被拉伸形成瘤状或块状,增加类节影响丝的净度,另外,温度高吐丝快,纤度变细,温度低吐丝慢茧丝纤度变粗。
(2)湿度
这是影响解舒的主要因素。蚕吐出茧丝上含有大量水分,茧丝依靠湿润的丝胶粘叠在一起形成茧层,如果多湿,茧层上丝不易干燥,随着蚕体反复移动,不断吐丝,茧丝受加压次数越多,茧丝胶着面越大胶养力愈强,抑制丝素结晶化,导致缫丝解舒恶化,强力亦下降,簇中多湿,病菌增加在茧层上出现红色斑点下茧,上茧率下降。簇中湿度除与大气湿度有关外,还有熟蚕自身排出的水,从上簇到结茧结束,熟蚕体重的一半就是簇中发散水分一张种以25000头为例,簇中蚕体散发水分达40多公斤,其中,蚕粪中4.1公斤,蚕尿7.1公斤,呼吸排出9.8公斤,茧丝水分21公斤。这些水分如果紧闭门窗,水分不能及时发散,造成一个多湿环境,就会造成解舒严重恶化。’
(3)气流
气流的大小与有无,对解舒影响更为显著,实验数据已于说明。
综合上述分析,上簇环境改良是势在必行,具体要求防止高温多湿环境的发生,以加强通风换气为中心的降低空气湿度,是提高蚕茧解舒最有效办法。解舒率达70%左右,要调控温度26-28℃,相对湿度70%-75%,风速每秒0.5米左右,遇到高温多湿季节要加强通风排湿增设风扇或排风扇。
9、适期采茧
熟蚕上簇后一般2—3天吐丝结束,4—5天化蛹,所谓适期采茧是指化蛹后采茧售茧。但目前广西有相当部分地区蚕农出售“毛脚茧”甚至“吐丝茧”严重影响蚕茧质量。
“毛脚茧”:嫩蛹茧极易发生鲜茧蒸熟,影响解舒,嫩蛹茧受震动,蛹皮受伤破裂,印染内茧成次茧、下茧,适期采茧夏秋蚕上簇后第4-5天,早春晚秋5-6天为宜。
采茧要分级上茧、下茧、次茧分级存放。
10、鲜茧防热
(1)蚕农:采下鲜茧要薄摊一层,不能堆积太厚,以2-3粒厚度为宜,以免发生蒸热影响茧质,鲜茧出售要用箩筐装运,切忌用塑料袋装,出售途中,动作要轻,防晒、防雨淋、防振动。
(2)茧站:鲜茧中蛹体含有大量水分,蚕蛹通过茧腔呼吸散发水分和热能,加上丝纤维吸湿放热(200-300卡/1克纤维)和茧层上微生物繁殖散热,这些热能不散而积聚在一起就会产生高温蒸热。据调查,蛹体每天散发水分1.1%-1.3%,若将鲜茧垄堆12小时,温度升高达50℃。因此鲜茧堆放时间越长,通风差、湿热愈积愈重,形成鲜茧蒸热,会使丝胶变性,丝胶蛋白凝固降低鲜茧解舒率。因此茧站收到鲜茧及时处理,铺格、装篮、茧篮呈品字形堆放,以利通风检查,堆放时间越短越好,一般以不超过16-20小时。
11、科学评茧
(1)鲜茧分级:上茧、次茧、下茧三大类。
(2)干茧分级:上车茧(包括上茧、次茧)能缫正品生丝的茧,下茧(双宫、穿头、黄斑、柴印等茧)不能缫丝或很难缫正品丝,作绢纺原料茧。
鲜茧评茧标准:鲜茧干壳量分级标准1-11级,结合补正项目升降:
①上车茧率,每差5%降一级;
②色泽、匀净,茧层洁白,光泽正常为好,茧层灰白,带黄,光泽呆滞为差,介于两者之间为一般。
匀净度(%)= ×100
匀净度达85%以上为好,70%-84.99%为一般,不满70%者为差。
色泽、匀净度两项均好升一级,两项均差者降一级。
茧层:含水率超过16%降一级,低于13%升一级,中间不升不降。
但目前广西基本上没有执行这标准评茧,全凭手摸、眼看、估评,不能科学评茧,关键是缺乏快速的评茧仪器及有关政策。
12、烘茧温度合理,干燥适当
烘茧是将鲜茧烘至适干,保持茧质不变,蛹体蒸发全茧量的60%以上,茧层只蒸散全茧量的1%左右为适干。
(1)烘茧温度:
前高后低为原则:(1)预热阶段,室温100-105℃为宜;(2)等速干燥阶段保持高温110-105℃,实行平温烘茧,直至烘率达60%;(3)减速干燥阶段,前阶段104?D93℃,后阶段93?D88℃,出灶前降到80℃(热风烘茧机70℃以下)。
(2)干燥程度:
蚕茧干燥中,等速干燥阶段(头冲)要“高温低湿”,减速干燥第一阶段(二冲前阶段)要“降温适湿”,(二冲后阶段)“低温保湿”,使茧层免受湿和热的过度影响,以保全茧质。
13、干茧贮藏防霉
干茧贮藏这是保证优质原料茧,较长时间内茧质不受损,干茧很容易吸湿发霉,使丝胶变性,将优茧变成劣茧。因此贮藏干茧的要严格管理茧库的温湿度,经常检查及时翻包,霉雨季采取使用石灰吸湿及自然通风等手段。
14、蚕种管理
为了确保良种的供应,必须遵照农业部颁发“蚕种管理办法”规范广西蚕种生产经营的秩序,防止引种经营蚕种的混乱,减少蚕农的不应有损失,保证蚕农利益。
15、蚕茧管理
为了提高蚕茧质量,提高蚕农的质量意识,要逐步推行蚕茧“优质优价”政策,要逐步推行科学仪评蚕茧,以提高经济收益来促进茧质提高。
四、实施“优茧工程”的几点建议
“优茧工程”的实施不仅是一项全面提升广西茧丝质量的重要工程,而且也是广西蚕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全面提高蚕农养蚕技术水平的素质工程,也是广西建设全国蚕业大省强省的重点工程。所以“优质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广西蚕业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进一步推动蚕丝业加快发展,为打造一个强大的优势产业集群夯实基础,因此意义重大,为此怎样实施,拟提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组织实施
“优茧工程”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也应该看作是政府发展蚕丝产业的一项关键性决策工程,为了真正将蚕业变成继糖业之后又一个新兴产业成为现实,政府领导要下决心在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的前提下,组织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方案,组织实施。
(二)农业、经贸、科技等政府业务部门是“优茧工程”的直接领导者
结合区的“十一五”规划及国家“东桑西移”建设工程共同研究申报“优茧工程”项目,提出项目实施意义,可行性报告及实施内容及方案等,向政府申报,争取政府批准及财政支持。
(三)缫丝加工“龙头企业”是“优茧工程”的先行者
“优茧工程”目标是生产大量的优质原料茧满足龙头企业生产的需要。因此,龙头企业是“优茧工程”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所以对该工程应该积极参与作为项目的先行者,要尽企业力量配合蚕业技术部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来推进项目的实施。
(四)蚕业技术推广部门是“优茧工程”技术支撑者
要全面实施这工程要发挥广西各级蚕业技术推广站的科技人员的积极作用,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主线,改变粗放养蚕技术,改良上簇环境,为提高蚕茧质量多作贡献。
(五)广大蚕农是“优茧工程”的具体实施者
“优茧工程”的实施需要依靠广大的蚕农提高认识,掌握优茧技术,在养蚕、上簇生产中具体实施,因此要发挥“蚕农协会”的作用,提高蚕农的质量意识,通过培训、学习、参观、指导,全面提高蚕农养蚕素质,成为“优茧工程”成功的实施者。
(六)蚕业教育,科研部门是“优茧工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开拓者
广西蚕业发展,项目实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科研,因此为了确保项目的实施,必须重视不同层次蚕丝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要走上正常化,要恢复广西大学的蚕学专业及有能力的农职院开办新专业,要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力量,如广西科学院、生物所、广西柳州自动化研究所、广西纤维研究所、广西蚕业总站、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围绕“优茧工程”提出主题,共同研究,确立项目,联合攻关,创新成果。
作者简介
顾家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修,长期从事家蚕遗传育种和养蚕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及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0项,在蚕品种选育、育成强健性限性斑纹基础品种4个,生产实用优良品种3对,其中“两广二号”蚕品种为目前我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当家品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壹等奖,发表论文50多篇,荣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顾家栋,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曾赴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研修,长期从事家蚕遗传育种和养蚕技术研究,先后主持省级科技攻关课题及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10项,在蚕品种选育、育成强健性限性斑纹基础品种4个,生产实用优良品种3对,其中“两广二号”蚕品种为目前我国推广量最大的夏秋用当家品种,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壹等奖,发表论文50多篇,荣获“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享受“国务院特贴”。
信息来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