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新特征新问题和新趋势(1)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28 11:09:00
2006年前三个季度,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3%、10.9%和10.7%,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为1.2%、1.3%和1.3%,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和较低通胀,但宏观经济运行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问题和新趋势。
投资和外需驱动特征明显
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942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9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在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比率为50.9%,比2005年底高出2.3个百分点;投资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42.3%,比2005年底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国出口6912.3亿美元,增长26.5%;进口5813.8亿美元,增长21.7%;贸易顺差1098.5亿美元,增长60.4%。贸易顺差规模虽然扩大,但增长速度较去年同期已是大大降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下降。净出口与GDP的比率为6.2%,比2005年底高出1.6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为9%,比2005年底下降3.4个百分点。
合计来看,前三季度投资和净出口对GDP的比率为57.1%,比2005年底高出3.9个百分点;二者增量对GDP增量的比率为51.3%,比2005年底低出1.6个百分点。预计,2006年全年投资增速和净出口增速均低于2005年,投资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将会高于200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低于2005年。但不论从总量还是增量来看,投资和净出口占GDP的比重都超过50%,说明我国经济投资与外需驱动的特点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如果投资和外需下滑双碰头,我国经济增长就会急速下滑。
需要关注的是,投资增量中相当多也是由出口带动的。所以,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除了净出口外,还应包括贸易行业(主要是工业)的投资。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42472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68.3%,而同期工业投资为205747亿元,则外需拉动的投资约为14034亿元。全部外需(净出口和贸易行业投资)与GDP的比率达到了16.1%,外需增量与GDP增量的比率达到了23.4%。上述分析虽然只是一个简单估算,但结果还是能充分说明,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经济抗外部风险能力较弱。
服务、居住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
1-9月份,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基本在6%附近波动,9月份涨幅为5.7%;居住类价格基本在5%附近波动,自6月份以后还呈逐月上升态势;粮食价格则基本上呈逐月上涨的势头,涨幅由1月份的1%上升到9月份的3.4%。进入7月份以后,三类价格涨幅明显高于CPI总体涨幅,并带动CPI在7-9月份三个月连续上涨。
劳动服务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影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已处于拐点,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农村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几乎没有剩余劳动力了。劳动力短缺使近两年劳动力工资有较快上涨,直接推动了服务价格的上涨。著名人力资源公司美世咨询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国员工的薪酬预计将增长7.2%,名列薪酬涨幅最高排行榜的季军。
居住价格上涨主要是受资源约束和房屋价格的影响。目前,我国对很多资源产品的价格还实施管制,价格并未反映出稀缺性的增加,远低于合理水平。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资源价格必然上涨。2006年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调价措施,如自2006年6月30日起将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提高2.5分钱,多次调整燃油销售价格等,这些措施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水、电、燃气等居住价格的上涨。房屋销售价格的持续上涨,还推动了房租价格上涨。
粮食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生产价格上涨推动的。前三个季度,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98.57%、99.76%和103.14%,不仅逐季上升,而且在三季度还超过去年的价格水平。
在供求关系紧张得到缓解的情况下,劳动力和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来自供给方面的约束,这种上涨不是周期性的,其趋势是长期性的。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粮食生产的情况下,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说明我国粮食的供求关系仍然很紧张,而其根源则在于土地资源的约束。这也说明,中央政府严格保护耕地的政策是英明的。
根据经验,粮食价格上涨加上投资膨胀,再加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我国必定产生通货膨胀。所以,对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问题要高度关注。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三林
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