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经济体系需要存在合理的过剩产能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6-01 10:35:00
当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等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于是,人们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产能过剩是伤害还是动力?
在我看来,健康的经济需要存在过剩的产能,关键是程度问题。
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时候,全球的石油开采业存在明显过剩的产能,长期合约价格大约稳定在20美元左右;2003年以来,过剩的石油产能消失了,结果石油价格波动剧烈,并连创新高,影响着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的稳定。2002年以前,远洋干散货运输存在过剩产能,价格很稳定,2003年以后,干散货指数波动特别大,许多生产运输活动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在2003年初,许多行业产能供给明显不足,结果通货膨胀很快就上来了。
所以,健康的经济体系需要存在合理的过剩产能,这有助于价格和经济活动的稳定,有助于控制通货膨胀。这是因为需求冲击(例如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爆发、战争等)可以便利地被过剩产能所吸收,不会影响整个经济系统的稳定。
更一般地说,过剩产能是经济的免疫体,是经济系统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具有合理和重要的经济功能。
然而,大量过剩产能的存在确实会带来许多问题,最严重的是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国90年代后期也经历过类似的问题。
因此,这又带来新的难题:合理的过剩产能如何界定?政策和制度应该如何促使过剩产能维持在合理和必要的范围内?
问题无疑是复杂的,但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是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力量,由市场来确定过剩产能的合理程度;二是增强经济体系的弹性,降低经济系统自我调整的成本,这包括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其他要素市场、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减少政府干预等方面。例如利率、汇率、工资水平的完全自由化、强有力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和风险管理等;三是恰当的总量管理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这需要中央银行有足够的独立性、有清晰的目标和明确的授权,能够在必要时采取政治家和社会所不喜欢的行动。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就很有意思。一是经济体系正在发展出过剩产能,程度在加重,但目前的状况和历史情况相比还不算太严重。但这已经发挥出巨大的力量,例如最近投资消费增长这么快,但价格很稳定,总体上还在下降,没有过剩产能提供的保护机制,这是无法做到的;二是经济形势有许多问题,但根源卡在汇率上,可以适当增大汇率的弹性,以解决积累了许多年的问题。
由于自由市场力量不能充分发挥,价格(汇率就是一种价格)不能自由调整,结果经济系统被迫依靠其他手段(例如土地和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来调整,而这些手段的成本非常高,并可能带来地产泡沫等严重后果。
从产能过剩本身看,合理的水平应该取决于经济中的利率水平。如果产能利用率是40%,但企业仍然能实现不错的利润,那么,产能过剩就是合理的;如果利用率是80%,但企业普遍亏损,那么,产能过剩就是很严重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汇率压力压低了经济的利率水平,使得合理的过剩产能会比较大。等到汇率问题解决后,经济系统的长期利率水平逐步回升,许多企业就会很困难。因此,这方面的风险是值得警惕的。
作者:高善文
信息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