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抚州金溪蚕桑产业透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2-08 09:09:00
蚕桑是抚州金溪县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有桑园面积2.8万亩,蚕丝加工企业12家。对桥乡汤家村农民钱河福告诉笔者,他家有桑田10亩,今年产蚕茧1000公斤。据了解,像钱河福这样的蚕农,在该县共有4000多户。
低谷发展 高峰受益
1990年,金溪县开始发展蚕桑生产,县委、县政府把“蚕桑工程”作为强县富民的重点,不仅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1995年底,受国际丝绸市场的影响,该县蚕桑生产发生了突变,农民毁桑面积十分惊人,4万余亩桑园仅剩下不足500亩。何源镇墩头村农民余细华告诉笔者,他家当年也有6亩桑园,1993年以前蚕茧市场价格好,每亩收入在1400元左右,比种稻谷的收入高得多。可到1995年,蚕桑市场价格一下子跌入低谷,他和其他农民一样下狠心把桑树毁了。可是余细华万万没想到,仅仅过了两三年,蚕茧市场价格一路回升,而且创下了历史新高。余细华在后悔毁桑的同时,重新种桑6亩,第二年亩收入就达1200元。然而,蚕茧市场总是有起有伏,但余细华丝毫未动摇种桑养蚕的决心。他说:“市场也有规律,低谷时期我发展,高峰时期我受益。”
余细华重操旧业,只是金溪农民钟情蚕桑的一个缩影。如今,金溪农民对市场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正是这份理性,金溪的蚕桑产业又逐渐成长起来,涌现出30多个蚕桑专业村。
栽桑养蚕 科技先行
金溪农民当年毁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种桑养蚕的技术含量低。所以,要想重振金溪蚕桑雄风,科技兴桑、科学养蚕是唯一的出路。为此,金溪县启动了“科技兴桑”工程,建立了桑苗母本园,从外省引进10多个桑树新品种,经过实地栽种,最后选定农桑12号、农桑14号两个叶大叶厚产叶量高的品种进行推广。过去一亩桑最多只能养三张蚕,而现在提高到一亩桑养五张蚕,这样一来,亩产鲜茧量从往年的三十公斤左右提高到五十公斤,即使遇到市场价格走低,与种水稻相比,仍然有利可图。与此同时,该县对养蚕的方法进行了更新,推广大棚养蚕、温室养蚕、分批次饲养等新技术,以前一年只能养四茬,而现在可以养七八茬。另外,该县组建了一支过得硬的蚕桑技术队伍,无偿为蚕农提供服务,并开通了蚕桑服务热线电话。蚕农只要有困难,一个电话技术员就会马上前来解决。何源镇农民蒋福亮有桑园50亩,今年养蚕收入超过3万元。为了确保技术到位,他聘请了一位技术员做技术顾问。
培植龙头 做强产业
市场常常是难以预料的,如何把蚕农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金溪县想到的办法是大力实施“企业+农户”模式。1999年,金溪县唯一的蚕丝生产企业宣布破产,这对刚刚起步的蚕桑产业是十分不利的。该县清醒地认识到:一项产业没有自己的龙头企业是走不远的。为此,该县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外地企业。2000年,浙江客商投资2000万元,建起江西鑫昌华制丝有限责任公司,为金溪的蚕桑产业接上了龙头。该公司在何源镇建起了200亩的示范基地,在基地的带动下,该镇两年间新发展桑园面积3000多亩,成为该县最大的蚕桑基地。另一方面吸引本地能人涉足蚕桑产业。余华正原是县丝绸总厂的厂长,2001年他多方筹资,成立了绿岛制丝厂,带动500多户农户走上了种桑养蚕致富路。余金生以前是县丝绸总厂缫丝分厂的厂长,在外多年从事丝绸贸易,今年6月份,他回到家乡投资兴办了一家丝绸厂,并兴建了自己的原料基地。这几家企业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扶持当地农民发展蚕桑生产,与广大蚕农签订无偿技术服务和蚕茧收购合同,解决了蚕农的后顾之忧。如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衣被”这条蚕桑产业链在金溪已初步形成,并且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