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Esilk.net稿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1-14 08:50:00


        柳州市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陈翼华
  论文摘要:分析柳州市桑蚕产业现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先进地区的经验,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东桑西移 柳州怎么做》
  作者简介:陈翼华,男,1973年出生,工程师,自2003年起在柳州市农业局经作蔬菜科负责全市桑蚕生产及新产品开发、新技术试验,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等的指导工作。

  2002年柳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以后,适逢国家提出“东桑西移”战略调整,我市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县域经济,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形成了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的可喜局面。

  一、桑蚕产业现状
  (一)桑园面积稳步增长,区域化优势产区逐渐形成。
柳州市的桑园面积和鲜茧产量分别由2001年的3600公顷、5450吨增加到2004年的7800公顷产鲜茧1.22万吨。通过实施优茧工程,以鹿寨、柳城、柳江、融安为重点的桑蚕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已经形成,据统计,2004年全市有5亩以上桑园户数、产茧达千担村数、产茧达万担乡镇数分别为6605户、40个村、6个乡镇。
  (二)科技养蚕得到普及
  通过技术服务、示范样板点带动,桑枝埋条建园、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上簇等技术在生产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柳城县将寨隆蚕种场建成全县桑蚕生产示范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在各乡镇建立5个以上(50亩/个)的连片示范点,其中新植桑园连片示范点2个以上。通过县、乡镇基地的示范作用,带动农民种桑养蚕,大力推广“桂桑优12”、“桂桑优62”、“大叶10”果叶两用桑和“桂蚕一号”等新品种;柳江县建立了100多个小蚕共育点,在里高镇建立培训中心,在土博、里高、流山、进德四个重点乡镇推广省力化蚕台3200多套。
  (三)缫丝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增强,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
  缫丝企业由2001年的3家17组自动缫发展到现在的11家77组自动缫。广西缫丝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4家,柳州市有鹏鑫源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洛江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与汇利丰蚕茧有限责任公司3家,三协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汇利丰蚕茧有限责任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桂花”、“洛清江”等茧丝品牌,以鹿寨、柳城、柳江、融安为中心的桂中茧丝绸加工基地正在逐渐形成。随着加工业的发展壮大,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全市各缫丝厂均与农民签订合同,实行蚕茧保价收购,“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愈加紧密。企业在基地建设、品种更新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年春全市新增桑园面积超过了5万亩,实现了企业、农民的双赢。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偏低,蚕茧产量、质量远未能满足企业原料需求。
近年来,柳州市桑蚕生产发展迅速,由2001年的3600公顷到2005年的11300公顷面积增长2.6倍,但蚕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明显滞后,按发种2000张需要一名技术人员算,2004年发种34万张需要170人,我市桑蚕从业人员仅有几十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仅10人左右,实在是杯水车薪。新养蚕户缺乏经验而又缺乏指导,新技术、新品种、新蚕药蚕具推广进度缓慢,这些都制约我市蚕茧生产质量、产量的提高,导致产量低,效益差。2004年我市产鲜茧1.2万吨,今年预计产鲜茧1.7万吨,缫丝企业的需求量在2万吨以上,缺口在3000吨以上,明年随着更多缫丝生产线的投产,原料的缺口将更大。我市各缫丝厂的原料茧部分从宜州、环江、象州等地调入,随着越来越多的缫丝企业进入广西,我市的缫丝企业可能会面临在外地无茧可收的局面。如象州县今年2家缫丝企业投产后,汇利丰蚕茧有限责任公司就被迫退出了当地的鲜茧收购市场。要解决缫丝企业的原料问题,关键是对我市的中低产桑园进行改造,使用良种良法提高亩产量,以目前的桑园面积计,如果每公顷产鲜茧能提高到1800公斤,年产鲜茧将达到2万吨,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由于我市的桑园分布广,各地气候条件也不同,纬度低气温较高、湿度大,蚕在上簇吐丝过程中的温湿度、通风等环境条件变化大,蚕农的组织化程度低,仍处于一家一户分散粗放生产的种桑养蚕传统经营方式,户均规模小,经济效益差,5亩以上具有一定专业规模养蚕的户数不够多,不少蚕户只把种桑养蚕作为一项解决油、盐及零花钱的副业来抓,对提高养蚕技术水平,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缺乏内在动力。蚕室多为住房改造而成,保温、保湿状况差,通风透气条件不良,甚至存在人蚕共室的现象,不利消毒防病,直接影响蚕的生长发育,由于蚕农的投入不足,小蚕共育、省力化蚕台、方格簇等一些先进实用技术、新蚕具得不到推广应用,一些养蚕户特别是新蚕户由于小蚕没养好,导致眠起、发育不齐,大蚕发病多,甚至养蚕失败,现有的投产桑园普遍缺乏有效的防病治虫、除草、培肥等科学管理。蚕茧质量比区内先进的环江、宜州等地有一定差距,目前缫丝设备技术全国都差不多,受蚕茧质量制约,我市的缫丝厂基本上只能生产3A—4A级产品,个别能生产5A级的质量也极不稳定,通常比江浙生产的白厂丝质量要低一个等级以上。
  2、管理体制不顺,蚕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我市茧丝行业管理体制存在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割的突出问题,行业内管理体制未能理顺。蚕茧收烘资格证由自治区经贸委发放,市经委由工业一科负责办理,对收烘站缺乏有效监管,存在大量的无证收烘站,收购市场混乱。技术质量监督管理局没能实施蚕茧质量检测,导致蚕茧质量不稳定,往往是茧市行情好时农民盲目追求产量滥用蜕皮激素,出售毛脚茧增多,造成蚕茧总体质量下降。因为不能实行优茧优价政策,因此农民盲目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的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影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病蚕隐患大,影响蚕桑业生产的可持续发。没有桑蚕产业专门的管理机构,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农业部门的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主要针对粮食和蔬菜,没有桑园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今年融安县因为没能尽早发现及预防桑瘿蚊的为害,导致全县95%的桑园受灾。我市蚕农中新蚕农占的比例高,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不可能使每个蚕农都经过正规培训掌握技术,只能是培训重点农户由他们来指导其他农户生产,这样往往存在新蚕农在小蚕阶段易发病导致少收甚至绝收,新的技术也难推广。
  3、缫丝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低。
  我市有11家缫丝厂,普遍加工管理水平较低,加工技术较落后,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级不高,经济效益不高。缫丝企业走进了误区,企业间总是比大,而不是比效益和后续发展,只注重扩大生产规模而忽视技术创新。盲目的扩张,低水平的重复,丝的市场好时企业尚可维持,一旦市场不好,很多缫丝厂将陷入亏损,导致桑蚕业滑坡。
  4、产业链短,没有丝绸深加工企业,蚕桑综合效益低。
  目前,虽然柳州市有11家缫丝厂,但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低,加工技术落后,缺乏熟练工人,产量达不到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级不高,难以发挥整体规模效益,经济效益不高,蚕茧仅限于加工成生丝外销,无后道资源深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抗市场风险能力低,而江浙等地丝绸产品已升级换代向交织、丝毛、丝麻、混纺、家仿用绸及厚重宽幅织物等高档丝绸产品发展。丝绸行业茧、丝价格波动大,风险高,丝绸、服装的价格相对比较稳定,我市应在蚕茧丝绸加工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缫丝企业集团,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办法及营销网络,实现贸工农一体化,顺应茧丝绸行业发展的趋势,形成行业的整体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防止盲目发展,根治蚕茧大战。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换新设备,开发新品种,提升茧丝绸产品档次,发展茧丝绸深加工业,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从种桑到养蚕,从蚕茧到茧丝,除桑叶、桑椹、桑枝、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可进行深加工外,茧丝这一主产品还直接产生若干副产物,综合利用这些副产物,通过加工增值可以研制开发出若干具有新用途新市场的新产品;国际国内的研究结果表明,桑蚕茧丝可广泛应用于饮料、饲料、涂料、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有可能成为21世纪重要的可以再生的、具有绿色保健内在品质的生物资源。
  5、柳州市没有蚕种场,蚕种供应依赖外地,蚕种数量、质量无法保证,抗风险能力差。
  目前广西共有23家蚕种场年产蚕种约300万张,蚕种管理和质量检验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管理法规缺乏,蚕种管理无法可依。广西的五大蚕区中只有柳州市没有蚕种场,我市的蚕种主要由来宾市蚕种场供应,柳州、来宾两市年需蚕种约80万张,而来宾市蚕种场年生产能力仅30万张,蚕种严重短缺。短缺的蚕种由各地蚕种场供应,其中一些蚕种场因为设施条件所限生产的蚕种质量不够稳定、蚕种销售不够规范,没有蚕种经营许可证的私人也能从那里拿到蚕种进行销售,他们出售的往往未经检毒的即浸种,这些蚕种因为卵量超标而且价格比正规渠道销售的低几元钱,对农民很有诱惑力。国家规定每张蚕种含卵量25000±500个,我市销售的蚕种普遍超过30000个,使用这些蚕种,首先会导致蚕食桑不足,因为饲养一张标准的蚕种需要桑叶500公斤,使用超标的蚕种需要桑叶超过600公斤甚至更多;其次会导致蚕座过密易发生病害,使我市桑蚕防病工作特别是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由于蚕种经营市场混乱,蚕品种也不能统一,缫丝企业在同一庄口收购来的干茧蚕品种也不一样,导致企业缫折提高,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低。
  今年上半年因为气候异常,温度变化大,造成广西一代杂交种减产约20%,蚕种供应紧张,各市蚕种场生产的蚕种优先供应当地,我市蚕种供应面临严峻考验,下半年桑蚕发病现象普遍。今后随着生产的扩大,蚕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为促进我市桑蚕业持续健康发展,降低风险,兴建蚕种场势在必行。
  三、居安思危,提高产业发展后劲
  我市的桑蚕加工业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全部是初加工成生丝后销往江浙等地,在茧丝绸业中,茧、丝价格波动最大,生产风险最高,如何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稳定发展是我市桑蚕业面临的严峻考验。以江苏东台市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桑蚕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是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蚕农合作社为粘和剂,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环节,以产业技术升级为目标,追求品牌经营”的科技创新之路。柳州市今后一段时间桑蚕业的发展应紧紧抓住“东桑西移”发展桑蚕业的有利时机,围绕产业化经营理念,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集成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围绕培育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推进产学研联合,打造品牌优势,实现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不求量第一,但求技术水平第一、效益第一;围绕拉长产业链,加大科技对后道加工的投入,对副产品实施高附加值开发,促进地方桑蚕丝产业的市场化、标准化、外向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我市打造成全国桑、茧、丝、线的优质生产基地,走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
要实现以上目标,应采取以下措施:
  1、创新经营模式,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联结机制
  用发展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的发展,就是要办好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抓农业仅抓技术推广,即使技术推广上去了,没有找到市场,农民也不富,增产不增收。只有抓好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带动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致富,围绕农业办工业,工业反哺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工厂”的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各方通过产业联结成利益共同体,走产业化道路,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企业与老百姓结成鱼水关系,象江苏富安那样,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农工贸一体化。
  2、建立健全桑蚕业技术服务体系
  整合市、县经作科(站)、桑蚕站(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农科所、经管站、科技特派员等资源,组建市桑蚕产业化协调领导办公室,建设蚕种场,建立暴发性桑病虫灾害预警与防治系统等桑蚕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体系,加强技术队伍和技术网络建设,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培育村、屯蚕业辅导员,培植小蚕共育户,建成县、乡、村、户四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蚕桑科技推广网络,组织技术人员和蚕农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提高蚕业技术队伍和蚕农素质,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如:走出去请进来或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班、经验交流现场会及印发各种技术指导资料等形式对蚕农进行科技培训,保证技术到位率和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配套服务。
  3、集成高新技术提升桑蚕丝产业化水平
  ⑴桑:以优质高产标准化生态桑园建设为载体,推进优质桑、蚕标准化生产,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引导,促进产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⑵蚕茧:进行蚕茧质量控制技术集成研究与产业化应用,集成种桑养蚕高新技术,推进小蚕商品化共育,推广大棚育、条桑斜面育等多种节本省力养蚕技术,推进上簇结茧方格化,进行养蚕环境控制技术研究、蚕造布局的调整研究等,达到提高蚕茧质量和蚕农效益的目的。
  ⑶缫丝: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缫丝生产上,有针对性地开展能有效提高茧丝加工产量质量的技术研究、节能降耗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如进行适合于预处理本地茧的触蒸技术研究、煮茧流水线蒸汽压力温度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配送茧系统改造、缫丝汤温及机头索理绪汤温自动控制技术、机头保温排汽通风技术、复摇机电子除糙及复摇仓温湿度平衡自动调节技术、缫丝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与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等生丝质量控制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的开发应用,提高生丝质量。
  ⑷副产品:对桑蚕丝生产全过程的副产品进行研究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进一步提高我市桑蚕丝业的综合竞争力。重点进行桑枝、蚕沙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⑸捻线及织绸:为延长产业链,应对市场风险,确保桑蚕丝产业可持续发展,应提早准备迎接“东蚕西移”的“第二棒”,利用我市雄厚的工业基础,特别是纺织业基础和现有缫丝企业,加大与江浙等桑蚕丝先进地区的技术与经济合作,采取引进、联办等多种形式建设捻线厂,逐步将出售白厂丝变为出售捻线丝,并进行建设织绸厂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完成“东桑西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