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创建全国桑蚕强省创建全国桑蚕强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1-13 08:58:00
创建全国桑蚕强省创建全国桑蚕强省
――访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十五”以来,广西桑蚕生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区鲜茧产量从2000年的2.45万吨发展到去年的10.74万吨,短短5年翻了两番,跃居全国第二。去年底,广西桑园面积已达114.22万亩,产茧10.74万吨;养蚕农户达53万户,户均养蚕收入3226元,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预计到今年底,全区桑园面积将达140万亩,蚕茧产量13万吨,有望成为我国第一大桑蚕原料茧产区。
新一轮种桑养蚕热潮,如燎原的星星之火,迅速映红了八桂大地,有力促进了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广西农业快增效、农民稳增收、农村及县域经济大发展之势,为“富裕广西”的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2005年11月17-19日,中国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暨学术年会将在南宁市召开,届时全国蚕业界专家学者将汇聚南宁共商蚕业发展大计,这是广西蚕业史上一大盛事。会议召开前夕,记者就广西发展桑蚕业、促进农民增收等问题,专题采访了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
发展定位--蚕桑业是“第一产业”
“自治区定位准确,为桑蚕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氛围,是广西桑蚕产业迅猛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谈到最近以来广西桑蚕产业得到大发展的原因时,张明沛深有感触。
在今年初的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广西区政府把桑蚕产业列为广西重点加快发展的11大新兴农业优势产业之首,明确提出要把桑蚕发展成为继糖料蔗产业之后在全国甚至全球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分管农业的职能部门,如何具体实施发展桑蚕产业?张明沛厅长向记者数出了他的四拳“重招”:
第一招是高度重视,形成氛围。广西农业厅把蚕桑业确定为“第一产业”,制定了加快桑蚕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每月召开一次专门研究桑蚕生产的工作例会,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全国桑蚕第一大省目标的实现。目前正抓紧制定“十一五”的发展规划,指导桑蚕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全区各桑蚕主产区高度重视,河池、南宁、来宾、柳州、贵港等5大优势蚕区分别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工作措施,象州、宜州、环江、柳城、鹿寨、柳江等桑蚕生产大县(市)拨出专项资金,出台相应政策,大力扶持桑蚕产业,发展氛围日趋浓厚。
第二招是科学布局,良性发展。张明沛介绍,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广西的蚕桑产业不断向优势区域转移和集中,逐步形成了桂南、桂中、桂西北三大优势产业带。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五市桑园面积占全自治区83%%,鲜茧产量占88%%。产茧万担以上的县(市、区)有27个,其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鲜茧产量分别占全区的85.21%%、93.69%%和94.19%%。宜州市年产茧达43.15万担,成为全国鲜茧产量第一大县。
第三招是舞活龙头,提升产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推动广西桑蚕业由原料生产为主逐步向缫丝初加工迈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张明沛说,这也是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桑蚕生产的西移,以缫丝为主的丝绸加工业也正逐步向广西转移。今年6月,广西组团赴浙江学习考察和项目推介,成功签约了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项目共11个,签约金额3.8亿元。其中桑蚕加工项目5个,资金2.55亿元。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广西一些主产区一手扩大、改造、建立各种规模的缫丝厂,一边出台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外来企业到广西租赁、投资新建、扩建缫丝厂,鼓励部分投资、经商者向绢纺、丝织等深加工领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到广西投资办厂加工蚕丝的有20家左右。目前,广西取得鲜茧收购证的茧站507家,丝绸企业39家,其中缫丝企业37家,获得准产证的有26家。全区缫丝生产规模76920绪,生丝产量3900吨,消化区内蚕茧约1/3左右。预计2005年全区自动缫丝机规模将超过11万绪,广西加工业将有更大发展。
第四招是强化服务,积极引导。张明沛说,今年开通的“广西蚕业信息网”,以及原有的“广西蚕业”期刊、“桑蚕生产简讯”,构筑起蚕业信息交流平台,为广大蚕业工作者和蚕农及时沟通生产和工作动态,推介新品种新技术,宣传先进典型,交流国内外生产及市场信息等。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广西各级领导、蚕业干部乃至全社会形成了了解桑蚕、关心桑蚕、支持桑蚕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种桑养蚕,致富不难。”这一说法,已经在广西各地流传开来。据广西农调队统计,在广西八大主要养殖产品中,去年每公斤产量获得纯收入最高的是蚕茧(11.2元)。去年,全区53万多养蚕户养蚕收入超万元的有3.1万户,同比上升54.3%%;养蚕收入超五千元的有13.8万户,同比上升68.6%%。全区蚕农售茧收入达17.12亿多元,蚕农户均收入3226元,蚕农户均增收近1000元。去冬今春,在鲜茧价格的拉动下,全区各地掀起了种桑养蚕的新高潮。今年上半年,全区桑园面积135万亩,发种量183万张,鲜茧产量128万担,鲜茧收购均价17元/公斤,同比分别增长18.61%%、7.02%%、10.34%%和5.59%%。
种桑养蚕,已经成为广西富民兴桂的新兴产业,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发展前景--富民兴桂的新兴产业
“下一步,要依靠资源、科技和比较优势,促进桑蚕产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和效益优势转变,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原料茧生产基地向原料初加工基地转变,把广西桑蚕产业发展成为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在谈到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前景和远景规划时,张明沛显得胸有成竹。
目前,广西仍处于蚕丝业产业链的低端,以生产原料茧为主,缫丝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织绸业仍是空白。但张明沛不这样看,他说,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意味着广西在蚕丝业方面蕴涵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种桑养蚕,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测算,广西缫丝企业每年要消耗500万个以上的用工量,对缓解广西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作用相当大。随着广西蚕桑业的发展,缫丝企业逐步向广西转移,产业链得以进一步延伸,甚至延伸至织绸、印染、服装加工、茧丝绸贸易等上游环节,蚕桑业的发展对广西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乃至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的贡献就更大了。
张明沛表示,“十五”期间,广西桑蚕生产完成了量的跨越式发展,做好下一个五年计划,明确发展目标,是指导广西桑蚕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关键和保障。当前首要任务是深入开展调研,制定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十一五”规划,确保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当前的生产现状及发展态势,广西提出了桑蚕产业“十一五”规划目标:2010年,全区桑园面积达160万亩,鲜茧产量16万吨,70%%以上原料茧在区内缫丝加工;生丝产量达1.3万吨,绢丝0.2万吨,出口量达60%%以上;加快形成优势产业带,培育年产鲜茧20万担重点县5-8个,年产鲜茧10万担基地县10-15个,创建一批茧、丝品牌;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和辐射面广的茧丝加工企业,促进产业发展升级;建立2-3个茧丝专业交易市场和一批交易网点,构筑茧丝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茧丝交易市场体系,使广西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茧丝绸交易中心。
发展对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实现蚕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张明沛对广西桑蚕业的发展有着清醒认识。他说,要实现广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从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三个方面着手,突出抓好五大重点工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资源环境等各种环境变化的需求。
“狠抓蚕种生产,确保生产用种供应和安全。”张明沛说,一是增加投入,挖掘潜力,努力提高广西蚕种生产能力,确保蚕种供应。今年针对气候异常造成的蚕种产量减少的情况,农业厅紧急调拨90万元资金,购置空调等设备,改善制种条件,增加制种量,保障蚕种供应。目前正积极争取自治区政府的主席基金以及在明年的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中加大对重点蚕种场的投入,改造扩建现有蚕种场,提高生产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力争在1-2年重点改造6-8个蚕种场,使广西蚕种生产数量和质量上一个新台阶。二是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完善桑蚕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蚕种质量。严格执行广西桑蚕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使广西蚕种生产技术标准化、设施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不断提高广西蚕种的质量水平;三是进一步强化蚕种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加快蚕种立法和管理力度,力争广西蚕种在今年通过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
“实施科教兴蚕,推行规范化管理。”一是进一步强化桑蚕专业人才培养。继续强化现有桑蚕科研、推广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培养多层次的专业人才,积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为广西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增强桑蚕产业的发展后劲。同时举办不同层次的蚕业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和示范交流会等,编印发放技术资料,加大培训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优良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桂蚕”系列蚕品种、“桂桑优”系列桑品种及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技术、小蚕共育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做好示范,积极探索桑蚕茧丝新用途,培育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蚕业。三是进一步加大“防微工程”实施力度。建立健全家蚕微子病综合防治体系,控制好微粒子病的传播蔓延,保障蚕业生产安全。
“强化质量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一是狠抓桑蚕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茧工程”。按照基地建设专业化、优质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通过建立多层次、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面上发展。二是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健全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蚕业技术推广网络,强化基层蚕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蚕业技术人员为农服务的本领。
“坚持龙头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根据桑蚕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发展壮大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茧丝加工企业。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吸引国内外的企业和老板,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和支持广西桑蚕产业发展。当前,要着重抓好缫丝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广西茧丝绸加工业发展,力争在较短时期内把广西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茧丝生产和加工基地。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蚕业行业协会、蚕业合作社组织已成立29个,广西蚕种协会也于去年的七月份成立。要充分利用这些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蚕农合作组织,提高广西蚕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积极开拓创新,实现品牌化发展。”张明沛最后强调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品牌是竞争力和效益。目前,广西已经注册了一些品牌,如“宜庆”、“柳锦”、“叶茂”、“银后”、“玉宝”、“环宝”等品牌蚕种,鹿寨“洛清江”牌蚕茧和“晟容”牌、“桂花”牌等品牌生丝。今后要进一步开拓创新,强化品牌意识,继续加强桑蚕产业的品牌培育,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努力培植和打造广西蚕茧品牌和蚕丝名牌。以质创牌,以名创牌、以信保牌,实行品牌营销战略,不断提高广西茧丝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