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实现纺织强国打好基础的关键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1-11 08:24:00
把我国建设成为纺织强国是纺织行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但仅靠笼统的概念和一般性的提法还是不够的。产业升级升在哪里?纺织强国强在何处?这需要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行业管理部门到各类企事业单位,上下一心,明确目标,制定进度,并加以具体化,才能把这一系统工程的工作落到实处。
在2004年10月北京举行的全国纺织科技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到2020年,我国纺织业的总体水平将力争达到同期国际先进,初步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我认为2020年的目标是适当的,我深感行业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和难度。2005年应是建设纺织强国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关键一年。定好路子,努力前进。在遵循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纺织大国提升到纺织强国的过程中,我们今后工作的要点和内涵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以信息化带动纺织工业的现代化;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贸易等各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例如,前不久行业开始推行“e百工程”,即在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中选择100家基础较好、在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试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监督、指导以及验收,并把专业性强、适合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信息化产品推荐给参加项目建设的企业。
行业内推行的“e百工程”,就是针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积极措施。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针对全国棉纺、色织行业的情况提出,该行业2005年ERP的普及率要达到2%,2010年要达到8%的奋斗目标。又如,过去,辽化的建厂设计图纸就有9吨重,现在的设计全是应用微机和设计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水平,管线设计都可用三维立体呈现出来。再如,企业的营销环节也逐渐采用网络信息化。信息化在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是全方位的。
二、把装备制造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用世界一流的设备装备纺织企业,并扩大国际市场。
近几年来,国产纺织装备的制造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国际先进还有不小差距。我国现在是纺织机械的进口大国,2003年进口46亿美元,而出口才5.4亿美元,纺织大行业的陈旧设备还不少,需用先进装备逐步更新改造。纺机的出口也还有较大的潜在空间。
三、运用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纳米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使骨干企业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纺织来说,高新技术主要是运用上述技术来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这些高新技术涵盖了大纺织的整个生产链,如材料科学主要运用在化纤;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对化纤和染整都很重要。
四、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到产品,大力开发绿色纺织,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
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纺织工业也十分有针对性。这对出口来说,也是后配额时代的一个技术门槛。
五、加强研发和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实行快速反应,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到产品研发和市场相结合,软件和硬件同步;纺织原料多元组合,优势互补;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时尚相交融。
从国际经验看,原始创新占的比重减小,消化吸收创新占的比重较大。这两种创新要并重。近年来,我国聚酯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消化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结合。关于软硬件同步的问题,我曾到国内一些产业集群地区考察,发现那里的硬件设备已经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中低档的,是“大材小用”了,主要是软件不适应。此外,纺织原料的多元组合也是我国的一个弱势。我国是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原料大国,多种纤维原料多元组合开发产品,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可以千变万化,大有文章可做。在工程建设上,设计要和研发、设备制造、建设、运行的创新相结合、相整合。从单一的设计发展成能交钥匙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承包。
六、形成一批工、科、贸一体的大企业,产业集群构筑好创新平台,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形成许多以工为主,涵盖科和贸在内的大企业。做到全球纺织大企业名单中有不少是中国的。
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技术、设备、投资、管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去境外办企业,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
产品设计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提高水平。现在到境外去办企业是时候了,过去在境外办企业失败多成功少,和机制体制有关,不应因噎废食。日本、中国台湾、韩国走这条路获得了成功,这也应是中国纺织扩大外贸的一条路子。
八、提高国际贸易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自己的品牌。世界市场一线要有我们众多的机构、人员和业务活动。
九、行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培训(包括在职培训),招聘和用好人力资源。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活力。
期望在2020年前,把我国建成纺织强国,2005年要走好坚实的基础性一步。
在2004年10月北京举行的全国纺织科技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到2020年,我国纺织业的总体水平将力争达到同期国际先进,初步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我认为2020年的目标是适当的,我深感行业现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和难度。2005年应是建设纺织强国做好基础性工作的关键一年。定好路子,努力前进。在遵循科学的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纺织大国提升到纺织强国的过程中,我们今后工作的要点和内涵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以信息化带动纺织工业的现代化;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贸易等各方面,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例如,前不久行业开始推行“e百工程”,即在全国纺织、服装企业中选择100家基础较好、在行业内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以ERP系统为核心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试点。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对项目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监督、指导以及验收,并把专业性强、适合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特点、具有较高性能价格比的信息化产品推荐给参加项目建设的企业。
行业内推行的“e百工程”,就是针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积极措施。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针对全国棉纺、色织行业的情况提出,该行业2005年ERP的普及率要达到2%,2010年要达到8%的奋斗目标。又如,过去,辽化的建厂设计图纸就有9吨重,现在的设计全是应用微机和设计软件,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水平,管线设计都可用三维立体呈现出来。再如,企业的营销环节也逐渐采用网络信息化。信息化在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是全方位的。
二、把装备制造技术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用世界一流的设备装备纺织企业,并扩大国际市场。
近几年来,国产纺织装备的制造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国际先进还有不小差距。我国现在是纺织机械的进口大国,2003年进口46亿美元,而出口才5.4亿美元,纺织大行业的陈旧设备还不少,需用先进装备逐步更新改造。纺机的出口也还有较大的潜在空间。
三、运用生物工程、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纳米技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使骨干企业大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对纺织来说,高新技术主要是运用上述技术来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这些高新技术涵盖了大纺织的整个生产链,如材料科学主要运用在化纤;生物工程和纳米技术,对化纤和染整都很重要。
四、从原材料、生产过程到产品,大力开发绿色纺织,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
这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项重要内容,对纺织工业也十分有针对性。这对出口来说,也是后配额时代的一个技术门槛。
五、加强研发和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和消化吸收创新,实行快速反应,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到产品研发和市场相结合,软件和硬件同步;纺织原料多元组合,优势互补;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生产技术和文化、艺术、时尚相交融。
从国际经验看,原始创新占的比重减小,消化吸收创新占的比重较大。这两种创新要并重。近年来,我国聚酯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消化吸收创新和自主创新的结合。关于软硬件同步的问题,我曾到国内一些产业集群地区考察,发现那里的硬件设备已经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中低档的,是“大材小用”了,主要是软件不适应。此外,纺织原料的多元组合也是我国的一个弱势。我国是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的原料大国,多种纤维原料多元组合开发产品,上、中、下游产业协同创新,可以千变万化,大有文章可做。在工程建设上,设计要和研发、设备制造、建设、运行的创新相结合、相整合。从单一的设计发展成能交钥匙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工程承包。
六、形成一批工、科、贸一体的大企业,产业集群构筑好创新平台,增强国际竞争力。要形成许多以工为主,涵盖科和贸在内的大企业。做到全球纺织大企业名单中有不少是中国的。
七、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技术、设备、投资、管理,以及产品设计的专业技能。去境外办企业,加强国际交往与合作。
产品设计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提高水平。现在到境外去办企业是时候了,过去在境外办企业失败多成功少,和机制体制有关,不应因噎废食。日本、中国台湾、韩国走这条路获得了成功,这也应是中国纺织扩大外贸的一条路子。
八、提高国际贸易的能力和水平,营造自己的品牌。世界市场一线要有我们众多的机构、人员和业务活动。
九、行业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加强培训(包括在职培训),招聘和用好人力资源。
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活力。
期望在2020年前,把我国建成纺织强国,2005年要走好坚实的基础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