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成焦点 中印经济正面冲突升级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1-23 08:03:00
印度在做稳服务业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制造业。中印之间新一轮的竞争将是正面冲突。印度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会给“中国制造”造成多大压力?
“印度制造”发力
“因为承认印度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欧盟已经提议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们热切盼望着事情的进展。”数日前,动身前往海牙参加第五次印度-欧盟首脑会议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还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如今他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11月8日,辛格与荷兰首相、欧盟轮值国主席巴尔克嫩德签署了《印欧“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印欧双方将进一步细化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在防止地区冲突、反恐,加强经济关系,促进印度社会发展,加强文化交流等4个领域进行全面交流与合作。
这标志着印度与欧盟正式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前,只有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五国与欧盟拥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
扩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是印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支点。由于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地,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这一领域的合作将更为活跃,而由此产生的影响,也会无可避免波及印度近邻、同为欧盟战略伙伴、同样以贸易和投资为对欧关系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身上。
尽管印度经济的崛起依赖服务业,中国的发展侧重制造业,两国交叉不多,但作为同是欧盟战略伙伴的亚洲国家,中印在输欧纺织品贸易、吸引欧盟投资方面,又存在不断增强的竞争。
印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势必进一步推动“印度象”与“中国龙”之间在上述领域的角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影响力:印度与日俱增
“在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前,没人预见到它会在20年内将个人平均收入提高3倍。同样,也没有任何因素能阻止印度的飞跃。”日内瓦发展与国际研究高等学院名誉教授吉尔贝艾蒂安说。改革以来,印度的GDP增长率大幅上扬,年均为6.5%,近年来更是达到8%以上,直逼中国的高增长纪录。
印度正进入类似于中国曾经历的经济快速扩张期,但侧重点与中国截然不同。如果说中国以制造业独领风骚,印度如今却在抢分服务业这块更大的饼。据统计,全球500强中已经有一半公司把“办公室”转移到了印度,大多办公应用软件和财务软件也是在印度研制开发。
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目前正在出现新的就业高峰,3年来已增招了30多万员工,估计未来3年还会再增加40万人。
Pioneer Emerging Markets Fund的马克梅登分析说:“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会讲英语,而工资却只有西方人的1/7甚至是1/10。这三大优势使得印度白领在众多办公室工作中逐渐取代美国或欧洲同行。”
服务业的强劲增长支持了GDP的增长。印度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达10.4%,不仅是印度的最高增长率,而且也高于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亚太经济学家桑杰夫惊呼:“印度经济增长得太快了。虽然我们已经预计到它的起飞,但实际增长速度仍大出所料。”
经历了连续7年的稳步增长后,印度经济已“高速驶出车站”。基于这一现实,欧盟加紧步伐将其升格为最新战略伙伴。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占印度进出口总额的1/5以上,印度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以纺织品和服装为主,占总量的30%。此外,欧盟还是印度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近10年来的投资占印度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4。显然,双方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经贸基础,之后要谋求的是更大发展。
然而,纺织品和投资两个领域,恰恰也是中国与欧盟之间经济关系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尽管欧盟在印投资比例仅占其全球投资的0.2%左右,投资到中国的则是印度的10倍。并且,印欧一年的总贸易额也不到中欧进出口总额的20%。但某些迹象已经传递出这样一种讯息,印度在纺织品贸易和吸引外资上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将会与日俱增。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辛格已经在这次印欧首脑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欧盟在印投资问题。他表示,“印欧经济投资合作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希望欧盟能够加大对印投资力度。”
纺织品贸易:印度得利
10月20日下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待遇。在享受了30年的优惠后,中国纺织行业不得不面对关税提高带来的严峻考验。
拥有3.8亿人口的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资料显示,中国去年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前100名的企业,出口金额已超过24亿美元。
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表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可以从普惠制中“毕业”。普惠制待遇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9%上升至12%。拉米声称,这“3个百分点的差额”将不会对中国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产生太大影响。有媒体预测,如果输欧纺织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不变,2006年开始,中国纺织品出口将损失约1亿美元。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中国企业的长期订单将受到重大影响。“从现在开始,由于预期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成本即将提高,很多欧洲厂家明年的订单肯定会转移,到那些还没有‘毕业’但同样不乏成本优势的国家去,比如印度。”
这对印度纺织业来说简直是个喜出望外的福音。此前,舆论一直盛传印度将和中国一起,从欧盟关税特惠待遇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按照欧盟普惠制新规定,受益国任何一种产品如在欧盟市场份额超过15%,就将失去普惠待遇。纺织品和服装的“毕业门槛”更低,为12.5%。好在印度纺织品11%的占有率使它暂时躲过了“一劫”,而中国的出局更为其发展带来空前机会。“我们确信印欧间的纺织品贸易将突飞猛进。”印度服装制造商协会会长Premal Udhani的兴奋溢于言表。
目前,印度向欧盟出口占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约140亿美元)的1/4强。2003财政年度的前7个月,印度向欧盟的服装出口就同比上升了20%,达到12.49亿美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一份研究报告称,印度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可能由目前的4%上升到2008年的6.5%,市场收入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达850亿美元,将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
印度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维尔纳国际顾问公司的研究显示,2003年印度服装生产商向员工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0.57美元,大大低于中国沿海地区纺织工人每小时0.69美元的工资。
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分析指出,在纺织品后配额时期,印度与中国相比也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取消配额后,劳力越便宜,设计越好的国家越受益。”印度的劳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并且擅长设计。另外,全球纺织品贸易将趋向以时装和制成品为主,而印度出口较多的则正是这些商品。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研究后进一步称,美国公司发现,印度纺织公司透明度更高,管理更专业。
“所有这些,都无疑给国内纺织业敲响了警钟。”曹新宇的语气听起来不无担忧。
吸引外资:印度前景看好
印度在90年代初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以保护国内产业,后来意识到一味拒绝外资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开始尝试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去年10月,印度外长辛哈在布鲁塞尔声称:“中国也许夺走了欧亚贸易的大部分数额,但印度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同中国竞争的投资场所。”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把印度列为外国投资商的首选之地。
在吸引外资上,中国目前仍把印度远远抛在后面。2003年,外国在中国投资高达530亿美元,使中国雄踞吸引外资榜首,而印度同期国外投资数额仅为35亿美元,两者根本不属同一水准。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一些专家预期,印度作为“后中国”市场,将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新目标。新一届印度政府也表现出愈加开放的姿态:“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推销自己。不管怎样,印度现在是受欢迎的。”印度工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奥姆卡尔戈斯瓦米称。
今年以来,印度明确提出建设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对外资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10年里吸引15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外资在保险、民用航空和电信领域的投资比例。
9月下旬,辛格利用他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英美之行,积极介绍印度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改革计划,期望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力度,帮助印度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他在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时甚至更直接地说,“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仅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极小一部分,印度应当成为美国商人对外投资的必选地。”
德国是印度在欧盟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4.5亿美元。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访印时高调表示,由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发展最快的市场,德国公司将会重新审视对印投资战略。他此行率领的代表团也将会充分考察印度蕴藏的潜力,争取尽快实现1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
近日,韩国LG电子公司计划到2007年为止,向印度投资1.5亿美元,使印度成为自己在海外继中国后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对印度而言,LG电子投资建厂传递出的意义极为重要。
当印度在软件业上建立起卓著声誉后,他们所渴望的正是在制造业上有所突破。LG电子在印度的投资多少算得上是种信号,印度作为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
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首席顾问普拉纳布森认为,“印度经济不断转好,印中两国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在所难免。尤其随着印度制造业的崛起,可能会出现更多与中国争夺外资的现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大势所趋,但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对此却有着更深一层的忧虑。
“入世以来中国吸引外资出现了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目前合同外资的情况,二三年内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将保持5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就欧盟而言,欧盟委员会去年4月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文件(CSP),计划投入2.5亿欧元预算,用于支持欧盟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项目。截至2003年6月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14963个,实际投入金额361.7亿美元。
金伯生指出,由于许多国家竞相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市场体制、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问题,从中长期来看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另外,标准普尔的穆克杰在分析报告中称,虽然中国目前仍能吸引较多外资,储蓄率也居全球前列,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状况不可能持久,效率问题将成为影响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美国经济和政策改革研究中心分析,印度近年经济增长率为5%乣6%,但投资额只占GDP的24%,中国的增长率虽然比印度高一两个百分点,但投资额却达到GDP的40%,这说明印度资金利用得更好。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打比方说,中国是每年投入40美元挣7美元,印度则是每年投入24美元能挣6美元。“与印度相比,中国的投资有不少其实是被浪费了。”
尽管如此,印度也有自己的弱点。据欧盟与印度的一项共同调查,印度的过多限制、基础设施薄弱、高运转成本、高税制乃至关税壁垒都影响了投资回报率,使外资裹足不前。另外,外商对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尚存疑问,如果目前的联合政府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互相掣肘,经济改革可能受到“伤害”,外国投资者将无所适从。
但无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正沿着中国走过的道路不可阻挡地扩大其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印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就是对这种力量增长的确认,中印两国间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日益加剧。
“印度制造”发力
“因为承认印度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欧盟已经提议与印度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们热切盼望着事情的进展。”数日前,动身前往海牙参加第五次印度-欧盟首脑会议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还显得有些迫不及待,如今他总算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11月8日,辛格与荷兰首相、欧盟轮值国主席巴尔克嫩德签署了《印欧“战略伙伴关系”协议》。印欧双方将进一步细化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在防止地区冲突、反恐,加强经济关系,促进印度社会发展,加强文化交流等4个领域进行全面交流与合作。
这标志着印度与欧盟正式开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此前,只有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和俄罗斯五国与欧盟拥有这种战略伙伴关系。
扩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是印欧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两个重要支点。由于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外资来源地,双方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这一领域的合作将更为活跃,而由此产生的影响,也会无可避免波及印度近邻、同为欧盟战略伙伴、同样以贸易和投资为对欧关系重要战略支点的中国身上。
尽管印度经济的崛起依赖服务业,中国的发展侧重制造业,两国交叉不多,但作为同是欧盟战略伙伴的亚洲国家,中印在输欧纺织品贸易、吸引欧盟投资方面,又存在不断增强的竞争。
印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势必进一步推动“印度象”与“中国龙”之间在上述领域的角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影响力:印度与日俱增
“在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前,没人预见到它会在20年内将个人平均收入提高3倍。同样,也没有任何因素能阻止印度的飞跃。”日内瓦发展与国际研究高等学院名誉教授吉尔贝艾蒂安说。改革以来,印度的GDP增长率大幅上扬,年均为6.5%,近年来更是达到8%以上,直逼中国的高增长纪录。
印度正进入类似于中国曾经历的经济快速扩张期,但侧重点与中国截然不同。如果说中国以制造业独领风骚,印度如今却在抢分服务业这块更大的饼。据统计,全球500强中已经有一半公司把“办公室”转移到了印度,大多办公应用软件和财务软件也是在印度研制开发。
印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目前正在出现新的就业高峰,3年来已增招了30多万员工,估计未来3年还会再增加40万人。
Pioneer Emerging Markets Fund的马克梅登分析说:“他们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会讲英语,而工资却只有西方人的1/7甚至是1/10。这三大优势使得印度白领在众多办公室工作中逐渐取代美国或欧洲同行。”
服务业的强劲增长支持了GDP的增长。印度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达10.4%,不仅是印度的最高增长率,而且也高于中国过去8年来任何一个季度的增长率。德意志银行驻新加坡亚太经济学家桑杰夫惊呼:“印度经济增长得太快了。虽然我们已经预计到它的起飞,但实际增长速度仍大出所料。”
经历了连续7年的稳步增长后,印度经济已“高速驶出车站”。基于这一现实,欧盟加紧步伐将其升格为最新战略伙伴。欧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占印度进出口总额的1/5以上,印度出口到欧盟的产品以纺织品和服装为主,占总量的30%。此外,欧盟还是印度最重要的投资者之一,近10年来的投资占印度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4。显然,双方已经奠定了良好的经贸基础,之后要谋求的是更大发展。
然而,纺织品和投资两个领域,恰恰也是中国与欧盟之间经济关系中至为重要的部分。尽管欧盟在印投资比例仅占其全球投资的0.2%左右,投资到中国的则是印度的10倍。并且,印欧一年的总贸易额也不到中欧进出口总额的20%。但某些迹象已经传递出这样一种讯息,印度在纺织品贸易和吸引外资上对中国产生的压力将会与日俱增。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辛格已经在这次印欧首脑会议上着重强调了欧盟在印投资问题。他表示,“印欧经济投资合作尚有较大发展空间,希望欧盟能够加大对印投资力度。”
纺织品贸易:印度得利
10月20日下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待遇。在享受了30年的优惠后,中国纺织行业不得不面对关税提高带来的严峻考验。
拥有3.8亿人口的欧盟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之一。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资料显示,中国去年对欧盟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前100名的企业,出口金额已超过24亿美元。
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尔拉米表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的市场份额已超过30%,可以从普惠制中“毕业”。普惠制待遇取消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所缴纳的关税税率将由目前的9%上升至12%。拉米声称,这“3个百分点的差额”将不会对中国相关行业的竞争力产生太大影响。有媒体预测,如果输欧纺织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不变,2006年开始,中国纺织品出口将损失约1亿美元。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表示,中国企业的长期订单将受到重大影响。“从现在开始,由于预期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的成本即将提高,很多欧洲厂家明年的订单肯定会转移,到那些还没有‘毕业’但同样不乏成本优势的国家去,比如印度。”
这对印度纺织业来说简直是个喜出望外的福音。此前,舆论一直盛传印度将和中国一起,从欧盟关税特惠待遇国家的名单中排除出去。按照欧盟普惠制新规定,受益国任何一种产品如在欧盟市场份额超过15%,就将失去普惠待遇。纺织品和服装的“毕业门槛”更低,为12.5%。好在印度纺织品11%的占有率使它暂时躲过了“一劫”,而中国的出局更为其发展带来空前机会。“我们确信印欧间的纺织品贸易将突飞猛进。”印度服装制造商协会会长Premal Udhani的兴奋溢于言表。
目前,印度向欧盟出口占其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约140亿美元)的1/4强。2003财政年度的前7个月,印度向欧盟的服装出口就同比上升了20%,达到12.49亿美元。
据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一份研究报告称,印度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世界市场份额可能由目前的4%上升到2008年的6.5%,市场收入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可达850亿美元,将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
印度在劳动力成本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维尔纳国际顾问公司的研究显示,2003年印度服装生产商向员工支付的工资为每小时0.57美元,大大低于中国沿海地区纺织工人每小时0.69美元的工资。
而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分析指出,在纺织品后配额时期,印度与中国相比也占有非常大的优势:“取消配额后,劳力越便宜,设计越好的国家越受益。”印度的劳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并且擅长设计。另外,全球纺织品贸易将趋向以时装和制成品为主,而印度出口较多的则正是这些商品。同时,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研究后进一步称,美国公司发现,印度纺织公司透明度更高,管理更专业。
“所有这些,都无疑给国内纺织业敲响了警钟。”曹新宇的语气听起来不无担忧。
吸引外资:印度前景看好
印度在90年代初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以保护国内产业,后来意识到一味拒绝外资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开始尝试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去年10月,印度外长辛哈在布鲁塞尔声称:“中国也许夺走了欧亚贸易的大部分数额,但印度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同中国竞争的投资场所。”
美国《新闻周刊》最近把印度列为外国投资商的首选之地。
在吸引外资上,中国目前仍把印度远远抛在后面。2003年,外国在中国投资高达530亿美元,使中国雄踞吸引外资榜首,而印度同期国外投资数额仅为35亿美元,两者根本不属同一水准。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一些专家预期,印度作为“后中国”市场,将成为外商竞相投资的新目标。新一届印度政府也表现出愈加开放的姿态:“我们正在学习如何推销自己。不管怎样,印度现在是受欢迎的。”印度工业联合会首席经济学家奥姆卡尔戈斯瓦米称。
今年以来,印度明确提出建设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对外资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计划10年里吸引15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之外,还进一步提高了外资在保险、民用航空和电信领域的投资比例。
9月下旬,辛格利用他就任总理后的首次英美之行,积极介绍印度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改革计划,期望加大对印度的投资力度,帮助印度经济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他在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时甚至更直接地说,“美国在印度的直接投资仅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极小一部分,印度应当成为美国商人对外投资的必选地。”
德国是印度在欧盟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0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64.5亿美元。德国总理施罗德在访印时高调表示,由于印度推行经济改革,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发展最快的市场,德国公司将会重新审视对印投资战略。他此行率领的代表团也将会充分考察印度蕴藏的潜力,争取尽快实现100亿美元的贸易目标。
近日,韩国LG电子公司计划到2007年为止,向印度投资1.5亿美元,使印度成为自己在海外继中国后的第二大生产基地。对印度而言,LG电子投资建厂传递出的意义极为重要。
当印度在软件业上建立起卓著声誉后,他们所渴望的正是在制造业上有所突破。LG电子在印度的投资多少算得上是种信号,印度作为制造业生产基地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
印度国家计划委员会首席顾问普拉纳布森认为,“印度经济不断转好,印中两国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在所难免。尤其随着印度制造业的崛起,可能会出现更多与中国争夺外资的现象。”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大势所趋,但商务部国际经贸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对此却有着更深一层的忧虑。
“入世以来中国吸引外资出现了稳定增长的态势,根据目前合同外资的情况,二三年内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仍将保持500亿美元以上的规模。”
就欧盟而言,欧盟委员会去年4月通过了关于中国的国家战略文件(CSP),计划投入2.5亿欧元预算,用于支持欧盟与中国企业的合作项目。截至2003年6月底,欧盟累计对华投资项目14963个,实际投入金额361.7亿美元。
金伯生指出,由于许多国家竞相调整外资优惠政策,再加上中国目前在市场体制、投资环境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问题,从中长期来看吸收外资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另外,标准普尔的穆克杰在分析报告中称,虽然中国目前仍能吸引较多外资,储蓄率也居全球前列,但历史经验表明,这种状况不可能持久,效率问题将成为影响中国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据美国经济和政策改革研究中心分析,印度近年经济增长率为5%乣6%,但投资额只占GDP的24%,中国的增长率虽然比印度高一两个百分点,但投资额却达到GDP的40%,这说明印度资金利用得更好。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打比方说,中国是每年投入40美元挣7美元,印度则是每年投入24美元能挣6美元。“与印度相比,中国的投资有不少其实是被浪费了。”
尽管如此,印度也有自己的弱点。据欧盟与印度的一项共同调查,印度的过多限制、基础设施薄弱、高运转成本、高税制乃至关税壁垒都影响了投资回报率,使外资裹足不前。另外,外商对印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尚存疑问,如果目前的联合政府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互相掣肘,经济改革可能受到“伤害”,外国投资者将无所适从。
但无论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正沿着中国走过的道路不可阻挡地扩大其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印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就是对这种力量增长的确认,中印两国间的全球经济竞争将日益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