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配额时代纺织业面临内忧外患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0-13 08:06:00
再过3个多月,也就是从2005年1月起,根据世贸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纺织品配额就将被取消。对此,许多纺织品出口国都一致认为,解除了限制贸易自由化近40年的配额体制后,中国将是最大的获益者。然而,日前记者采访参加江苏国际服装节的部分纺织业专家,他们却提醒国内企业不能盲目乐观,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解决好目前的“内忧外患”,才能成为后配额时代的赢家。
■内忧:纺织业投资过热
在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被取消的“利好消息”刺激下,我国携巨资进入纺织产业的投资商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今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更是超过144%,投资总额超过百亿。据我省纺织协会透露,仅江苏拥有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达5256家,从业人员147.87万人。而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纺织产业集中的省市,数以万计的纺织企业和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单位正摩拳擦掌,热切等待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面对火热的形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尖锐地指出,我国纺织业的投资有过热趋势,而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而这正是我国在后配额时代的内忧之一。国内纺织品最具竞争力的因素是成本,而行业投资过热,必然形成产能,进而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价格上涨。今年1至4月,国内的棉花进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与此同时,2003年后,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一反常态地从1.11万元/吨一路飚升到如今的1.7万元/吨以上。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挤压。据王宇介绍,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利润空间只有2%-5%。而除了棉价等原料飞涨外,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治理污染成本增加,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因素,正在冲抵我们劳动力低廉的优势。王宇认为,虽然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会有上百亿美元甚至更多的“井喷式”增长,但这些增长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与此相伴的肯定是单价的下跌。据欧盟和美国的统计,入世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单价下跌的幅度最高分别达到了50-90%。因此,发达国家最迫切的愿望是,我国2005年的纺织出口增长是适度而不是急剧,一旦增长过猛,欧美国家将肯定会以更严厉、更苛刻的手段对我们加以限制。目前,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已被列入我国宏观调控重点产业名单。王宇告诫,在配额取消的利好刺激下,千万不要忽视了隐藏在其后的投资风险。
■外患:大棒漫天挥舞
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取消配额将使中国占尽山河,那也就意味着其他纺织品出口国的“城池不保”。日前,《伊斯坦布尔宣言》已被世贸组织正式列入今年10月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会议议程,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组织签字以表支持,而该《宣言》的中心议题就是限制中国,要求把纺织品配额取消时限延长至2007年年底。
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延长取消配额的机会几乎不可能存在,但进入后配额时代必定是个艰难的过程,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将会给我们的纺织业带来很多麻烦。事实上,国外对我们纺织业的限制从入世就已经开始了,今年则遭遇了几乎所有的限制手段。继去年11月,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3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后,今年6月欧盟对第35类纺织品正式提出反倾销调查;印度和南非分别对中国产的帘子布和丙烯酸织物采取了抵制措施;尼日利亚则禁止其国内企业进口中国的43类产品。而据最新了解,欧盟下一步可能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国待遇,如果这一提议通过,将意味着中国的纺织企业进军欧洲市场难度加大。
王宇秘书长分析认为,国外的限制做法首先从舆论开始,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2005年后的纺织业增长幅度将达到100-200%,使很多纺织品出口国都感到不安。同时,WTO成员在2008年12月11日以前,还可以依据《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的内容,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针对我国纺织类产品采取过渡期特别保障措施。为此,欧盟、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等都已经针对这一承诺在国内立法,为实施对我国的限制打下法律基础。不仅如此,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限制已经延伸到知识产权、出口退税、银行贷款、补贴汇率等各方面,再加上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和劳动保障壁垒等,王宇认为,这些“大棒”一旦漫天挥舞,将可能抵消配额取消给我国带来的行业利好。
■出路:提升品质品牌
尽管面临众多不稳定因素,上半年的中国服装出口仍达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蒋衡杰认为,随着后配额时代的来临,中国纺织业在原有优势并不稳固的情况下,要取得与其他国家共赢的局面,首先出口一定要保持适度的增长,同时必须做好物质技术上的准备,那就是全面的提升品质和品牌的竞争力。
蒋衡杰谈到,2004年1?5月,美国产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市场全部销售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美欧纺织品服装市场格局和后配额时代的严峻形势已表明,低附加值出口之路将越走越窄。如果没有品质的话,企业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而所谓的品质已不仅仅指的是加工工艺水平能够和国际同步,它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面料色牢度的标准,就有日晒色牢度、汗渍色牢度、摩擦色牢度等等,而品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服务,包括市场服务、售后服务等。品牌则在现代市场中的作用更大,名牌发展战略应当成为我国纺织企业今后的长期战略。但现在国内纺织业的名牌并不多,以江苏为例,很多从事出口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只不过是国外品牌的加工基地,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对此,我省的企业家也有清醒的认识。江苏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对记者说,后配额时代将使国内服装业所谓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欧盟目前普遍要求我国企业执行的SA8000社会标准,就是一道新的门槛,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只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才能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精品服装,以高档次、高技术、高附加值为取向,逐步淘汰低档产品,进一步强化品牌优势。
■内忧:纺织业投资过热
在全球纺织品服装配额被取消的“利好消息”刺激下,我国携巨资进入纺织产业的投资商越来越多。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就增加了5000多家纺织企业,今年1至3月,国内整个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更是超过144%,投资总额超过百亿。据我省纺织协会透露,仅江苏拥有的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达5256家,从业人员147.87万人。而在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纺织产业集中的省市,数以万计的纺织企业和数以百万计的纺织单位正摩拳擦掌,热切等待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
面对火热的形势,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王宇尖锐地指出,我国纺织业的投资有过热趋势,而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生产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产品价格优势,也会逐渐削弱,而这正是我国在后配额时代的内忧之一。国内纺织品最具竞争力的因素是成本,而行业投资过热,必然形成产能,进而对原材料的需求旺盛,导致价格上涨。今年1至4月,国内的棉花进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与此同时,2003年后,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一反常态地从1.11万元/吨一路飚升到如今的1.7万元/吨以上。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已被挤压。据王宇介绍,目前我国的纺织服装利润空间只有2%-5%。而除了棉价等原料飞涨外,能源短缺,企业管理、经营水平不高,治理污染成本增加,产品缺乏技术含量等因素,正在冲抵我们劳动力低廉的优势。王宇认为,虽然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会有上百亿美元甚至更多的“井喷式”增长,但这些增长仅仅是数量的增长,而与此相伴的肯定是单价的下跌。据欧盟和美国的统计,入世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单价下跌的幅度最高分别达到了50-90%。因此,发达国家最迫切的愿望是,我国2005年的纺织出口增长是适度而不是急剧,一旦增长过猛,欧美国家将肯定会以更严厉、更苛刻的手段对我们加以限制。目前,蓬勃发展的纺织业已被列入我国宏观调控重点产业名单。王宇告诫,在配额取消的利好刺激下,千万不要忽视了隐藏在其后的投资风险。
■外患:大棒漫天挥舞
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取消配额将使中国占尽山河,那也就意味着其他纺织品出口国的“城池不保”。日前,《伊斯坦布尔宣言》已被世贸组织正式列入今年10月1日举行的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会议议程,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组织签字以表支持,而该《宣言》的中心议题就是限制中国,要求把纺织品配额取消时限延长至2007年年底。
中国纺织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延长取消配额的机会几乎不可能存在,但进入后配额时代必定是个艰难的过程,一些不和谐的言论将会给我们的纺织业带来很多麻烦。事实上,国外对我们纺织业的限制从入世就已经开始了,今年则遭遇了几乎所有的限制手段。继去年11月,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3大类纺织品设立新的配额限制后,今年6月欧盟对第35类纺织品正式提出反倾销调查;印度和南非分别对中国产的帘子布和丙烯酸织物采取了抵制措施;尼日利亚则禁止其国内企业进口中国的43类产品。而据最新了解,欧盟下一步可能取消对中国纺织品的普惠国待遇,如果这一提议通过,将意味着中国的纺织企业进军欧洲市场难度加大。
王宇秘书长分析认为,国外的限制做法首先从舆论开始,制造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2005年后的纺织业增长幅度将达到100-200%,使很多纺织品出口国都感到不安。同时,WTO成员在2008年12月11日以前,还可以依据《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的内容,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针对我国纺织类产品采取过渡期特别保障措施。为此,欧盟、美国、印度、加拿大、日本等都已经针对这一承诺在国内立法,为实施对我国的限制打下法律基础。不仅如此,国外对我国纺织品的限制已经延伸到知识产权、出口退税、银行贷款、补贴汇率等各方面,再加上技术壁垒、环保壁垒和劳动保障壁垒等,王宇认为,这些“大棒”一旦漫天挥舞,将可能抵消配额取消给我国带来的行业利好。
■出路:提升品质品牌
尽管面临众多不稳定因素,上半年的中国服装出口仍达260.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蒋衡杰认为,随着后配额时代的来临,中国纺织业在原有优势并不稳固的情况下,要取得与其他国家共赢的局面,首先出口一定要保持适度的增长,同时必须做好物质技术上的准备,那就是全面的提升品质和品牌的竞争力。
蒋衡杰谈到,2004年1?5月,美国产纺织品和服装数量仅占市场全部销售量的3.4%,金额却占了22.7%,美欧纺织品服装市场格局和后配额时代的严峻形势已表明,低附加值出口之路将越走越窄。如果没有品质的话,企业就没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格,而所谓的品质已不仅仅指的是加工工艺水平能够和国际同步,它还包括很多内容,比如面料色牢度的标准,就有日晒色牢度、汗渍色牢度、摩擦色牢度等等,而品质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服务,包括市场服务、售后服务等。品牌则在现代市场中的作用更大,名牌发展战略应当成为我国纺织企业今后的长期战略。但现在国内纺织业的名牌并不多,以江苏为例,很多从事出口服装业务的企业或产业集镇,只不过是国外品牌的加工基地,商品的附加值都被国外企业拿走了。对此,我省的企业家也有清醒的认识。江苏宜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金芳对记者说,后配额时代将使国内服装业所谓的低成本优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比如,欧盟目前普遍要求我国企业执行的SA8000社会标准,就是一道新的门槛,它带来的直接结果是10-30%的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而只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才能消化这一成本的支出。因此,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精品服装,以高档次、高技术、高附加值为取向,逐步淘汰低档产品,进一步强化品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