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印度期望在全球纺织品市场与中国抗衡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9-27 08:20:00
印度是仅次于中国的纺织品大国,纺织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出口额占全球纺织贸易的4%。执行了数十年的纺织品和成衣配额制度将于今年底取消,对于饱受配额之苦的印度纺织业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印度政府和行业协会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纺织行业整合力度,提高纺织行业的技术含量,并寻求和海外企业的合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以期在全球纺织品市场与中国抗衡。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中国相比,印度在后配额时代占有优势。印度的劳动力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而且善于设计。而中国主要是大宗纺织品出口,而大宗出口仅占全球纺织品贸易的10%。未来出口的趋势是纺织品、时装和制成品,印度在这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
  印度棉花工厂协会8月份的“纺织工业前瞻”研究说,印度在2005年处于低风险期,有可能使自己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增长两倍。印度的全球市场份额将从2002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550亿美元。印度纺织和服装出口将从2003年的120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400亿美元,印度整个纺织服装业可达到850亿美元的规模,将为印度创造1200万个就业岗位,为此需要投资1.4万亿卢比。
  --整合纺织企业
  印度的纺织专家认为,配额取消后,竞争会激烈,价格降低也不可避免。配额占到服装1/3的价格。配额取消将使国际上的供应商由目前的40至50家减少到8至10家。印度厂商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消费者能够看到今年年末价格的小幅下调,最终降幅可达15%至20%,考虑到配额取消后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印度政府开始对印度亏损的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为此,专门成立了印度国家纺织公司,其主要目的是管理政府接管的亏损的纺织企业。目前该公司已接管了119家工厂。
  印度政府一次性的支出可以减少亏损国有企业的工资支出。一旦这些多余的员工离岗,国家纺织公司剩余的资产对准备接管的私营企业就比较有吸引力。再加上废除邦级城市土地法(该法仍然限制工厂土地的出售),就可以使印度中央政府从对亏损企业大量补贴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政府同时也给私营企业更多的权力,鼓励私营企业纺织品更多出口。私营企业在税收和关税方面将与国家纺织公司享受同等待遇。政府还缩减了间接影响纺织企业的税收范围。
  --提升科技含量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2004年1月份的报告,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产品生产国,是惟一有能力同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但是这需要明显的技术改进和经销技巧。
  印度政府正在促进特种或者高科技纺织品的生产,这些产品前景看好,市场规模达到1000亿美元。为此,印度设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研究如何促进特种或高科技产品的生产。
  专家委员会正在确定哪些技术型纺织品在印度有很大市场潜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工程中哪些产品会有市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紧进行,对特种纺织品的需求很大。为了提高技术型纺织品的质量,印度打算设立专门的检测和鉴定机构。此外,印度政府正在考虑用财政政策刺激在特种纺织技术领域的投资。
  为了改善印度纺织机械制造业设备陈旧的局面,印度重工业部设立了振兴国内纺织机械制造工业专家委员会,以促进地方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代化和提高现有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目标是把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从目前的135亿美元,增加到2010的500亿美元。
  --应对非配额壁垒
  最近,印度的一位纺织专家撰文提醒印度注意应对非关税、非配额贸易壁垒。这位专家说,新的壁垒有歧视性关税、反倾销、反补贴、强制性实施严格的卫生标准等。他说,限制会来自进口国的内务安全和海关部门、环保议会游说、非政府组织,涉及整个供应链的劳工权益保障。进口国很容易用劳工保护、环境和社会责任来作为非配额壁垒。
  印度纺织部纺织委员会会长雷迪认为,为了应对非配额壁垒,印度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印度公司必须组成行业联合,这样可以增加讨价还价的力量。依靠联合组织和出口商协会的力量,企业也更容易在水电供应、道路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另外,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成衣价格将因配额取消而下降,进口商会减少供货商的数量,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就有可能成为较大的供应商。
  其次,配额取消后,美国将会对印度等纺织品大国扩大出口的行为施加政治压力,除非印度以提高美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作交换。2003年,美国海关以商标侵权为由阻止了2亿美元非法纺织品的进口。印度纺织业必须准备与美国同行合作,在纺织行业的研究开发及技术革新方面联手。
  第三,配额取消以后,印度生产商应该提高产品的价值,大力推销自己的品牌,争取更多的出口份额。同时应尊重进口国的民族习惯,使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