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织造布行业发展迅速,后道产品开发应用亟待加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7-20 07:32:00
近年来,我国非织造布行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类产品投资过于集中,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后道产品应用亟待推动。
一、当前非织造布行业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我国非织造布起始于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2003年,受“非典”需求拉动,非织造布产能增速加快。全国非织造布产能达到12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织造布生产国。今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非织造布产量同比增长29%;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55%。
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生产高速发展。80年代以来的20年间,我国非织造布年均增长20%,远高于纺织工业(13%)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达到83万吨,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仅略低于美国的产量和生产能力。今年1-4月,非织造布行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3倍;实际完成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2倍;产能预计增长超过15%。二是盈利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由于非织造布行业生产流程短、效率高、用人少,非织造布行业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始终高于纺织业平均水平。2003年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9.9亿元,人均产值21.3万元,高出纺织行业平均水平45%。利润率达到5.7%,高出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今年1-4月,利润率为5.2%,比行业平均盈利水平高出64%。三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国内消耗为主。我国从事非织造布行业的企业在千家以上,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277家,平均销售收入3100万元,大大低于纺织行业平均规模4780万元的水平。平均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在1000吨左右,大大低于美国3000吨的水平。2003年,非织造布卷材出口8万吨,进口9.9万吨。产品90%以上国内消耗。
二、非织造布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织造布产品在医疗卫生、环保过滤、建筑材料等产业领域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汽车用布、服装革基布等领域取代机织材料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目前同类产品投资过于集中和最终产品的研发滞后,造成同质产品竞争过度,将会影响非织造布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1、同类产品数量增长过快,高档产品供应不足。2003年,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比2002年增长1.6倍。纺粘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同比增长30%以上。由于生产增长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在粘胶、涤纶等主要非织造布原料价格上涨超过10%的情况下,非织造布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却超过了15%。盈利水平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已呈连年下降趋势。高档产品却供应不足,进口数量长期高于出口。2003年进口数量高于出口23%,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一倍。
2、最终制品研究开发滞后。非织造布行业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基础差,加上国内尊重原创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求得发展的环境远没有形成,企业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动力不足。同时非织造布企业只重视非织造布材料的生产,对材料的后处理和最终制品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3、生产与应用脱节,最终制品推广应用亟待加强。非织造布产品70%用于产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最终制品的性能与使用规范的衔接较其他产品更为重要。而我国多年形成的行业分割和传统习惯,造成了生产与应用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制品标准与使用规范缺乏,对非织造布产品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障碍。如国外土工布在公路、堤坝建设方面应用已非常成熟,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一直难以推广。98年洪水过后,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工布的生产应用,原国家经贸委协调生产、应用的九个部门,制定了产品系列标准和使用规范,推动了非织造布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由于对医用防护的需求缺少研究,国内防护产品的发展大大滞后于国外,“非典”期间,制定了医用防护服、口罩的产品标准,促进了生产和应用。“非典”过后,由于对医疗标准防护缺少使用指导规范,医用防护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又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
三、政策建议
非织造行业在纺织行业中仍属新兴行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非织造布在卫生、汽车、建筑、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在某些领域替代传统产品的速度也将加快,应加强引导,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后道产品的开发应用。
1、加强信息引导,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非织造布行业生产、运行的统计、监测(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只涵盖整个行业的20%),及时发布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差别化的非织造布产品和技术,拉长产业链,加强对最终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加强非织造布行业和产业应用部门的衔接,推动非织造布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加强与农业、卫生、建筑、交通、环保等产业领域的联合,推动建立最终制品的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拓展非织造布产品的应用领域。
一、当前非织造布行业基本情况与主要特点
我国非织造布起始于70年代后期,进入8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2003年,受“非典”需求拉动,非织造布产能增速加快。全国非织造布产能达到12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织造布生产国。今年1-4月,规模以上企业非织造布产量同比增长29%;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55%。
非织造布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生产高速发展。80年代以来的20年间,我国非织造布年均增长20%,远高于纺织工业(13%)的增长速度。2003年,我国非织造布产量达到83万吨,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仅略低于美国的产量和生产能力。今年1-4月,非织造布行业固定资产计划投资40亿元,同比增长3倍;实际完成投资3.8亿元,同比增长1.2倍;产能预计增长超过15%。二是盈利高于纺织行业平均水平。由于非织造布行业生产流程短、效率高、用人少,非织造布行业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始终高于纺织业平均水平。2003年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不变价)89.9亿元,人均产值21.3万元,高出纺织行业平均水平45%。利润率达到5.7%,高出纺织行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今年1-4月,利润率为5.2%,比行业平均盈利水平高出64%。三是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国内消耗为主。我国从事非织造布行业的企业在千家以上,2003年规模以上企业277家,平均销售收入3100万元,大大低于纺织行业平均规模4780万元的水平。平均每个企业的生产能力在1000吨左右,大大低于美国3000吨的水平。2003年,非织造布卷材出口8万吨,进口9.9万吨。产品90%以上国内消耗。
二、非织造布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非织造布产品在医疗卫生、环保过滤、建筑材料等产业领域的需求不断扩大,在汽车用布、服装革基布等领域取代机织材料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但目前同类产品投资过于集中和最终产品的研发滞后,造成同质产品竞争过度,将会影响非织造布行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1、同类产品数量增长过快,高档产品供应不足。2003年,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能力达到8万吨,比2002年增长1.6倍。纺粘生产能力超过30万吨,同比增长30%以上。由于生产增长高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在粘胶、涤纶等主要非织造布原料价格上涨超过10%的情况下,非织造布产品价格下降幅度却超过了15%。盈利水平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已呈连年下降趋势。高档产品却供应不足,进口数量长期高于出口。2003年进口数量高于出口23%,进口金额是出口金额的一倍。
2、最终制品研究开发滞后。非织造布行业中小企业居多,技术基础差,加上国内尊重原创技术、保护知识产权、创新求得发展的环境远没有形成,企业研究新技术、新产品动力不足。同时非织造布企业只重视非织造布材料的生产,对材料的后处理和最终制品研究不足,因而影响了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3、生产与应用脱节,最终制品推广应用亟待加强。非织造布产品70%用于产业领域,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最终制品的性能与使用规范的衔接较其他产品更为重要。而我国多年形成的行业分割和传统习惯,造成了生产与应用缺乏有效沟通,最终制品标准与使用规范缺乏,对非织造布产品的推广应用造成了一定障碍。如国外土工布在公路、堤坝建设方面应用已非常成熟,我国由于缺少相关的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一直难以推广。98年洪水过后,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工布的生产应用,原国家经贸委协调生产、应用的九个部门,制定了产品系列标准和使用规范,推动了非织造布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由于对医用防护的需求缺少研究,国内防护产品的发展大大滞后于国外,“非典”期间,制定了医用防护服、口罩的产品标准,促进了生产和应用。“非典”过后,由于对医疗标准防护缺少使用指导规范,医用防护材料的研发、生产、应用又处于基本停滞的状态。
三、政策建议
非织造行业在纺织行业中仍属新兴行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非织造布在卫生、汽车、建筑、农业等领域的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在某些领域替代传统产品的速度也将加快,应加强引导,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快后道产品的开发应用。
1、加强信息引导,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强非织造布行业生产、运行的统计、监测(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只涵盖整个行业的20%),及时发布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差别化的非织造布产品和技术,拉长产业链,加强对最终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加强非织造布行业和产业应用部门的衔接,推动非织造布在产业领域的应用。加强与农业、卫生、建筑、交通、环保等产业领域的联合,推动建立最终制品的产品标准和使用规范,拓展非织造布产品的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