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棉价“暴涨暴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7-18 07:29:00
2003/2004年度,国内、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暴涨暴跌,实属罕见。我国大部分棉花加工、流通企业及棉纺企业经营亏损,棉花流通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而棉纺企业限、停产,下岗工人、待业人数急剧增加,棉农更是担心新棉上市后卖不上好价钱。面对如此情况,专家及涉棉企业紧急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尽快出台相应措施稳定棉花市场。
记者近日在河南重要的产棉区周口、商丘、南阳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去年9月初棉花价格为13500元/吨,到11月已上升至19000元/吨,升幅达46%;今年初棉花基本保持在18000元/吨左右,而今年3月份以后,特别是5月份以来,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到6月已跌至14000元/吨左右,跌幅近30%。太康县棉麻公司经理王向锋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库存的5000吨棉花,都是以每吨17000多元的价格购进的,目前棉价每吨14200元左右,每销售一吨,就得赔2000多元。和太康县一样,河南省60%的棉花加工厂现已采取自救行动,停止收购和销售棉花。
棉价回落使棉纺织产品价格相应下降,但是许多棉纺企业还存有大量的高价皮棉,这些企业不同程度承受着成本压力。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归来法告诉记者,由于公司近期生产用棉是以前棉花高价位时购进的,成本决定了所生产的纺织品价格降不下来,销售因此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公司目前库存已超过一个月,上亿元的商品堆积在厂里,每月仅利息就白白损失600多万元,这个有近万名职工的企业不得不进行限产。
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棉农售棉的积极性。记者在郸城县看到,5月上旬,这个县农民家里还有30%的棉花待售。县棉麻公司经理田子初告诉记者,现在棉农普遍存有价格高时盼更高的价,价格低时等高价的心理,一些农民若不急需用钱,跨年度存放是常有的事,眼下这种情况,棉农惜售心理更加严重。目前已形成商家不敢收,农民不愿卖,买方和卖方都等待观望的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棉价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大量的进口棉使供需矛盾不再突出,冲击了国内棉价。郑商所市场开发三部经理姬广坡分析认为,近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在棉花消费强劲增长的带动下,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变为供不足需。2003/2004年度国内棉花库存降至10年来最低量,为162万吨,加之自然气候灾害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棉花品级结构(高等级棉花大幅度减少),由预计的600万吨减产到487万吨,信息传递不足,加之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使得去年新棉上市后抢购棉花资源成为整个行业的重中之重,导致棉价大幅上涨,由13500元/吨升到19000元/吨。旺盛的需求和国内外贸易价差,使国家追加2003年配额50万吨,2004年元月初国家发放进口配额89﹒4万吨,棉价从18000元/吨回升至19000元/吨,3月份国家又增发配额100万吨,棉价从此一路狂跌至14000元/吨,降幅近30%。涨跌幅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应当承认,前期的大涨是市场机制为主发挥作用,但国家没有及时调控,后期的大跌则主要是国家增发100万吨配额所至,发放量显然过大。
--用棉需求不旺,加剧棉价下跌。一是国家上半年严控纺织品行业贷款规模,为了降低成本,纺织企业改变了以往的库存方式。以前的工业库存基本保持在2—3个月,目前基本保持在1个月左右,减少了棉花的库存量。二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受挫。首先,棉价过高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降低。另外,从全球纺织业来看,全球纺织的生产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并把纺织业作为提升本国经济实力的重点行业来抓。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中心则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最近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濒濒遭受贸易壁垒。竞争对手的积压,进口国的阻饶,使得我国纺织品最近几个月的出口定单明显减少。三是纺织品价格不支撑棉价高位运行。去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但棉纱价格并没有增加相应的幅度。下游的服装、家用纺织品供过于求,下游产品不支持上游棉花价格的上升。同时降低出口退税率,也导致纺织企业用棉数量减少,购棉欲望不强。
--棉花流通企业迫于还贷压力,急于出货而压价抛售库存,致使价格持续下跌。河南省太康棉麻公司经理王同锋说,在传统的棉花流通体制中,农发行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控制棉花价格的上涨,农发行实行了价格上限的控制。即当棉花收购价格过高时,农发行即停止发放贷款,以防止棉价被哄抬。但发展改革委和农发行将今年内地标准级皮棉贷款上限定为450元/担,这在实际市场中是连籽棉也买不到的价格。据了解,去年河南国营的棉麻企业从农发行取得的资金支持大约只有两成,而更多的私营企业都是从信用社或其他渠道融资,收购资金中超过五成是贷款所得。棉花加工企业迫于还贷压力,为加快周转,短期内加大了市场供给,降价销售,致使棉花价格下跌,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卖棉难”现象。
--自棉花期货上市以来,偏低的期货价格和清淡的市场行情也对棉花现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刚民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月3日向全国各分行发出的[关于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棉花企业不得进入期货市场的紧急通知]对涉棉企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他说,从企业的角度讲,棉花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功能,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不是特别完善,投机意味太浓,企业如果贸然进去风险一定很大。这样就无法保证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但[通知]笼统地要求所有在农发行贷款的企业都不能进入期货市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直接导致棉花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不能真实反映棉花市场供求关系。而棉花期货上市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尽早发现价格,给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棉花企业不进入,期货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价格投机成份就比较大,对国家指导农民种植棉花不利。棉花期货上市后持续走低的行情进一步刺激棉花价格下跌。
专家认为,对于棉花价格的异常波动,国家应该及时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调控。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初期,国家就明确了改革后的棉花流通体制,储备与经营分开,并设置了专门机构代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如果国家有足够的国家储备棉投入市场,就可以平抑过高的价格;在棉价过低时,国家及时大量吸入储备,也同样可以抑制棉价下跌,可惜国家储备棉花太少。”许多棉花专家这样认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员毛树春分析指出,本年度棉花由于不利气候影响,市场棉花资源紧张,新棉上市后棉价飞涨,这是国家利用储备手段调控市场的有效时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用来调控市场的储备棉极其有限。据承担抛售国家储备棉花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9-10月份,竞卖棉花不足10万吨,其中属于国家储备部分仅有几千吨。储备棉数量有限,无法影响市场的走势。那么,在新的年度里,国家储备棉有什么计划呢?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都靠国家安排下来,但到现在还没有接到通知。”
面对当前棉价下跌日趋加剧的趋势,近日,河南50多家知名棉纺、棉花企业自发地聚集一起,就如何尽快稳定棉花市场进行会商。他们认为,在整个棉花产业链中,棉农与涉棉企业的利益总体是互相制约的。开放的市场其实不应该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稳定市场,防止价格剧烈波动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国家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给所有涉棉企业和棉农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为此他们建议:
一是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建立棉花周转储备机制。由国家统一下达周转储备计划,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实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当前国家应尽快建立30万吨-50万吨的周转储备棉计划,如价格下降过快,即收储;价格上升过快,可随即抛售,棉花市场就可以基本稳定。
二是根据产业运行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惯性特点,国家对棉纺企业所需流动资金保持适当的供应。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少棉花进口,鼓励纺织企业尽量多用国产棉。
三是国家应根据国际棉花市场行情和国内植棉情况,建立和发布市场预警机制,使农民不盲目扩种或减少种植,制定最低保护价格,防止价格大起大落,避免棉贱伤农,确保棉农收入稳步增长。
四是规范流通秩序。棉花市场放开后,多种收购主体并存,竞争激烈,市场秩序混乱,容易造成人为抬价或压价情况。为此,应规范棉花市场流通秩序。
五是对国内纺织企业重新布局和调整。如今许多地方又新上大量小棉厂、小纱厂、小织布厂,这些小厂的存在,不但消耗和占用大量原材料,而且生产的产品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要进一步整合棉花加工、纺织企业,使之布局合理。
记者近日在河南重要的产棉区周口、商丘、南阳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去年9月初棉花价格为13500元/吨,到11月已上升至19000元/吨,升幅达46%;今年初棉花基本保持在18000元/吨左右,而今年3月份以后,特别是5月份以来,棉花价格持续大幅下跌,到6月已跌至14000元/吨左右,跌幅近30%。太康县棉麻公司经理王向锋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库存的5000吨棉花,都是以每吨17000多元的价格购进的,目前棉价每吨14200元左右,每销售一吨,就得赔2000多元。和太康县一样,河南省60%的棉花加工厂现已采取自救行动,停止收购和销售棉花。
棉价回落使棉纺织产品价格相应下降,但是许多棉纺企业还存有大量的高价皮棉,这些企业不同程度承受着成本压力。新野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归来法告诉记者,由于公司近期生产用棉是以前棉花高价位时购进的,成本决定了所生产的纺织品价格降不下来,销售因此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公司目前库存已超过一个月,上亿元的商品堆积在厂里,每月仅利息就白白损失600多万元,这个有近万名职工的企业不得不进行限产。
棉花价格持续下跌严重影响了棉农售棉的积极性。记者在郸城县看到,5月上旬,这个县农民家里还有30%的棉花待售。县棉麻公司经理田子初告诉记者,现在棉农普遍存有价格高时盼更高的价,价格低时等高价的心理,一些农民若不急需用钱,跨年度存放是常有的事,眼下这种情况,棉农惜售心理更加严重。目前已形成商家不敢收,农民不愿卖,买方和卖方都等待观望的局面。
业内人士认为,棉价大幅下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所致:
--大量的进口棉使供需矛盾不再突出,冲击了国内棉价。郑商所市场开发三部经理姬广坡分析认为,近年来,国内棉花市场在棉花消费强劲增长的带动下,由供大于求逐步转变为供不足需。2003/2004年度国内棉花库存降至10年来最低量,为162万吨,加之自然气候灾害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棉花品级结构(高等级棉花大幅度减少),由预计的600万吨减产到487万吨,信息传递不足,加之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使得去年新棉上市后抢购棉花资源成为整个行业的重中之重,导致棉价大幅上涨,由13500元/吨升到19000元/吨。旺盛的需求和国内外贸易价差,使国家追加2003年配额50万吨,2004年元月初国家发放进口配额89﹒4万吨,棉价从18000元/吨回升至19000元/吨,3月份国家又增发配额100万吨,棉价从此一路狂跌至14000元/吨,降幅近30%。涨跌幅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应当承认,前期的大涨是市场机制为主发挥作用,但国家没有及时调控,后期的大跌则主要是国家增发100万吨配额所至,发放量显然过大。
--用棉需求不旺,加剧棉价下跌。一是国家上半年严控纺织品行业贷款规模,为了降低成本,纺织企业改变了以往的库存方式。以前的工业库存基本保持在2—3个月,目前基本保持在1个月左右,减少了棉花的库存量。二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受挫。首先,棉价过高使纺织品成本上升,导致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降低。另外,从全球纺织业来看,全球纺织的生产中心在发展中国家,并把纺织业作为提升本国经济实力的重点行业来抓。而纺织品服装的消费中心则集中在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最近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濒濒遭受贸易壁垒。竞争对手的积压,进口国的阻饶,使得我国纺织品最近几个月的出口定单明显减少。三是纺织品价格不支撑棉价高位运行。去年棉花价格大幅上涨,但棉纱价格并没有增加相应的幅度。下游的服装、家用纺织品供过于求,下游产品不支持上游棉花价格的上升。同时降低出口退税率,也导致纺织企业用棉数量减少,购棉欲望不强。
--棉花流通企业迫于还贷压力,急于出货而压价抛售库存,致使价格持续下跌。河南省太康棉麻公司经理王同锋说,在传统的棉花流通体制中,农发行是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控制棉花价格的上涨,农发行实行了价格上限的控制。即当棉花收购价格过高时,农发行即停止发放贷款,以防止棉价被哄抬。但发展改革委和农发行将今年内地标准级皮棉贷款上限定为450元/担,这在实际市场中是连籽棉也买不到的价格。据了解,去年河南国营的棉麻企业从农发行取得的资金支持大约只有两成,而更多的私营企业都是从信用社或其他渠道融资,收购资金中超过五成是贷款所得。棉花加工企业迫于还贷压力,为加快周转,短期内加大了市场供给,降价销售,致使棉花价格下跌,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卖棉难”现象。
--自棉花期货上市以来,偏低的期货价格和清淡的市场行情也对棉花现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河南同舟棉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刚民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月3日向全国各分行发出的[关于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的棉花企业不得进入期货市场的紧急通知]对涉棉企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他说,从企业的角度讲,棉花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的功能,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目前国内期货市场不是特别完善,投机意味太浓,企业如果贸然进去风险一定很大。这样就无法保证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但[通知]笼统地要求所有在农发行贷款的企业都不能进入期货市场,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其结果直接导致棉花期货市场的交易价格不能真实反映棉花市场供求关系。而棉花期货上市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尽早发现价格,给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依据。棉花企业不进入,期货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价格投机成份就比较大,对国家指导农民种植棉花不利。棉花期货上市后持续走低的行情进一步刺激棉花价格下跌。
专家认为,对于棉花价格的异常波动,国家应该及时采取有利措施进行调控。在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初期,国家就明确了改革后的棉花流通体制,储备与经营分开,并设置了专门机构代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如果国家有足够的国家储备棉投入市场,就可以平抑过高的价格;在棉价过低时,国家及时大量吸入储备,也同样可以抑制棉价下跌,可惜国家储备棉花太少。”许多棉花专家这样认为。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研究员毛树春分析指出,本年度棉花由于不利气候影响,市场棉花资源紧张,新棉上市后棉价飞涨,这是国家利用储备手段调控市场的有效时期,但实际上,这一时期国家用来调控市场的储备棉极其有限。据承担抛售国家储备棉花的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提供的资料显示,2003年9-10月份,竞卖棉花不足10万吨,其中属于国家储备部分仅有几千吨。储备棉数量有限,无法影响市场的走势。那么,在新的年度里,国家储备棉有什么计划呢?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张广智说:“我们没有这方面的计划,这都靠国家安排下来,但到现在还没有接到通知。”
面对当前棉价下跌日趋加剧的趋势,近日,河南50多家知名棉纺、棉花企业自发地聚集一起,就如何尽快稳定棉花市场进行会商。他们认为,在整个棉花产业链中,棉农与涉棉企业的利益总体是互相制约的。开放的市场其实不应该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稳定市场,防止价格剧烈波动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国家可以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给所有涉棉企业和棉农提供一个公平的交易平台。为此他们建议:
一是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手段,建立棉花周转储备机制。由国家统一下达周转储备计划,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实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机制。当前国家应尽快建立30万吨-50万吨的周转储备棉计划,如价格下降过快,即收储;价格上升过快,可随即抛售,棉花市场就可以基本稳定。
二是根据产业运行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惯性特点,国家对棉纺企业所需流动资金保持适当的供应。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少棉花进口,鼓励纺织企业尽量多用国产棉。
三是国家应根据国际棉花市场行情和国内植棉情况,建立和发布市场预警机制,使农民不盲目扩种或减少种植,制定最低保护价格,防止价格大起大落,避免棉贱伤农,确保棉农收入稳步增长。
四是规范流通秩序。棉花市场放开后,多种收购主体并存,竞争激烈,市场秩序混乱,容易造成人为抬价或压价情况。为此,应规范棉花市场流通秩序。
五是对国内纺织企业重新布局和调整。如今许多地方又新上大量小棉厂、小纱厂、小织布厂,这些小厂的存在,不但消耗和占用大量原材料,而且生产的产品粗放,缺乏市场竞争力。所以,要进一步整合棉花加工、纺织企业,使之布局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