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民族服装行业何处突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7-05 07:42:00
鳄鱼、花花公子、袋鼠……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服装品牌却与“中国制造”无关,当包含着诸多时尚元素的新潮服装扮靓国人的同时,巨额的利润也拱手让给了国际服装巨头。日前,法国服装又一次吹响了进军中国的号角,一场民族服装的突围战已欲罢不能。
  外资加速中国淘金
  5月中旬,法国贸易和中小企业部长级代表Christian Jacob访问中国,他代表法国服装业明确表态:中国是他们的首要目标市场,法国中小企业要加紧进军中国市场,尤其应该加强高档服装品牌的对华出口。
  据悉,目前在“法国奢华品牌委员会”的65个成员中,仅有25家在中国发展,并且多为大型奢华品企业,如鳄鱼、纪梵希、雷米·马丁、路易·威登等。法国的商家认为,在中国,奢华品的象征意义减弱,享乐意义增加,且更趋于女性化和年轻化;奢华品的消费群体在18至30岁之间,所以经营奢华品的企业在中国大有发展前途。
  “背离中国就无法生存”,众多日本纺织企业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这点。据日本著名的贸易商社——伊藤忠商事有关人士介绍,作为一家大型的贸易公司,把日本的高档产品推向中国市场,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仅仅是公司业务的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促成更多的日本一流纺织品生产企业到中国投资,与中国进行更广泛的合作,是公司更为重要业务。中国已成为世界纺织业发展的据点,这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且这种情况短时间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中国有着丰富的后续劳动力资源,而且中国国内市场容量也很大,这些因素决定了发生在日本的纺织业从繁荣走向衰退这一历史悲剧在中国不会重演。
  不仅如此,随着中国市场的今非昔比,“只有高品质及有特色的产品才有竞争力”的观念已经在外资品牌中深入人心,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美国等国的各路豪强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
  民族企业腹背受敌
  国际品牌正兵分两路向中国进军,这让民族品牌左右为难。
  一路是产品直接打进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设立专营店或专营柜的世界名牌服装,如姬龙雪、贝纳通、鳄鱼恤、花花公子、欧迪芬、袋鼠等已有50多个,这些品牌全部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和地区。
  另一路是将牌子输入中国。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厂房和劳动力生产他们的产品,然后销往世界各地。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许多国际品牌都在我的企业加工生产,我们的加工产品都是100%直接销往欧洲市场。”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
  我国潮州有一家工厂生产的晚礼服占全世界产量的60%-70%,但在世界各地销售的时候,不得不用外国经销商的商标,因为贴上我国自己的商标卖的价格仅为国外商标的10%至20%。中国的“杉杉”、“罗蒙”、“海盟”、“美尔雅”、“顺美”,出口的高档西服无一例外的只能委屈地使用外国品牌。
  “克隆品牌”害了谁
  “卡丹”到处有,“狐狸”漫山游;“老爷”被偷车,“鳄鱼”全国游;金利来,愁!愁!愁!!!——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容国际品牌被克隆的情形。
  国内品牌要生存,不少企业走了“克隆品牌”之路。由此,中国的服装出现了4大“克隆”流派:京派、海派、粤派、汉派。这4大流派仰仗自己的地理优势,几乎都有自己“克隆”的蓝本。京派以“克隆”欧美为主,海派以“克隆”日本为主,粤派以“克隆”港澳为主,汉派“九省通衢”,什么服装都“克隆”,由此有人称汉派为“杂派”。
  在杭州、上海等地还出现盗用“金利来”商标注册公司的现象,在杭州的龙祥等几大服饰城就有以“意大利金利来(香港)公司”授权经销商的名义经营西装、衬衣及领带的铺位。而据金利来公司调查,这家“意大利金利来公司”在香港既无经营场所也无从业人员,更谈不上实际的经营活动,明摆着是拉大旗,作虎皮,挖空心思“傍名牌”。
  呼唤国产世界名牌
  中国服装真的只能靠“克隆”国际品牌谋生?一位服装企业老总认为,不排斥为外国的品牌加工,或者借助外国的知名品牌。但必须明确,中国的服装纺织品行业要想真正强大起来必须有自己的名牌。
  北京赛特购物中心负责人说,消费者在选择服装的过程中,首先是选择价格,其次是看服装合不合身,在合身的基础上,再看穿着是不是比较挺,最后才去问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品牌。他们把品牌消费放在最后。要创造国际品牌,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迎合他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将品牌自有文化与中国的消费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才是中国产生国际品牌的根本。
  业内人士认为,在设计和时尚方面,中国服装业还谈不上创新和引领。面对这一现状,提出“跟领结合”是比较实在的。“跟”是为了“卖”,只有跟得上,才能卖得出。跟不上国际潮流很难打开国际市场。“跟”也是为了“学”,在跟的过程中逐步学到人家的好东西和真本领,培养一批在国际上获得承认的人才。“跟”同时又是为了“引”,更好的引导中国本行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服装业也要争取引领时尚。开始阶段不能引领大潮流,引领一个局部的潮流也是好的,而发掘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一条捷径。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在上海召开期间,由于元首们身着唐装而使唐装一时间成为流行样式,这是一个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