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制约针织工业发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11 08:18:00
日前,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王智对针织工业的现状与趋势作了全面的介绍与分析。
王理事长说,针织行业总体生产、经营运行良好,产能和效益持续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针织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稳中有升,取得了近10年来的最好成绩,扭转了连续9年的全行业亏损。针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从2000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1449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2%。针织品年产量2000年为1022亿件,2001年为11568亿件,2002年约为130亿件,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针织行业利润2000年为1603亿元,2001年为1859亿元,20O2年为2606亿元,利润增长幅度超过产量和销售收人的增长幅度。
目前,全国针织生产能力和销售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广东省,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这5省1市是针织行业高度发达地区,其销售收入比重超过全行业的87%,出口交货值占行业的90.5%。除上海以外,其他S省的出口交货值在2002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江苏和福建两省接近20%,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王理事长介绍针织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企业分布的集群性。广东佛山张搓镇、南海盐步镇,浙江海宁马桥镇、绍兴杨迅桥镇、诸暨大唐镇、山东青岛即墨市等均是针织企业的集群地,是以针织产品产量巨大而称誉全国的城镇。此外,江苏常州,浙江义乌、象山,广东潮阳,福建晋江、长乐等地也集中了大量的针织企业。这些集群地一般都以某一类针织产品为特色,如义乌、大唐的袜子,海宁的经编,盐步和潮阳的内衣。这些集群地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如诸暨袜子的年产量超过65亿双、销售收人72亿元,在数量和产值上占全国比重40%以上。象山针织行业的年销售额达到70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主销欧美、日本等地。在集群地,针织企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小企业数量庞大,像大唐、义乌一带有近3000家袜厂,其中只有4家销售额过亿元。大小袜厂规模相差悬殊,小厂子只有二、三十台袜机,而大厂则有上千台袜机。但集群地整体的年产销规模也在扣亿元以上。
内贸旺盛 外销激增
王理事长认为,13亿人口的针织品消费是推动我国针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针织品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普遍开始注重身体健康,休闲服、运动服〕恤衫的销售量持续攀升。内衣外衣化、时装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内衣的中高档化。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O2年全国大型零售商场针织类销售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T恤销售747.3万件,同比增长26.6%;内衣裤销售3973万件,同比增长12.8%。
外贸方面,2002年针织品出口增幅显著,针织布增长47.44%,针织服装增长18.79%,两者合计增长21.42%。规模以k企业的出口交货值398.69亿元人民币,与全社会口径统计数159.85亿美元存在巨大差值,这表明规模以下企业在针织品出口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理事长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纺织工业是首当其冲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业之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类贸易额的13%,在劳动力等资源上存在着优势,有较齐全的加工能力基础,这些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条件。针织行业和其他纺织行业一样,身处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WTO成员国之间分阶段取消针织品配额限制后,贸易壁垒的取消无疑会刺激针织产品的出口量;另一方面国外的资本及产品也会进人中国市场,加剧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针织行业的质量和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一些小企业、弱势企业将会被淘汰。但是国外针织业的到来能够带人新的信息、设计与技术,可以促进国内针织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存在问题 制约发展
对于针织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王理事长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落后。从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技术装备上看,大部分企业仍较为落后。据对浙江省针织行业的调查显示,除海宁、绍兴等地的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外,多数地区主力机台总体水平不高,如大圆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30%,袜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量只占12%。而且不少企业的先进设备使用率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工艺深度开发或硬件、软件配套开发滞后,造成了生产能力严重浪费。
二是创新能力落后。由于技术设备落后,或者先进设备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等因素,造成针织产品在创新、研制、设计开发能力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在面料结构、后整理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有些地区和企业重生产、轻开发,一些产品设计雷同,甚至是简单仿制。浙江几个针织品产销基地的针织内衣、服装及袜子等产品产销量已经增速减缓、库存增加。
三是产品档次落后。大量的规模以下小厂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多采取低价竟销,直接后果就是加粗原料、减少密度以降低成本。这样造成低档针织品所占比重较大,总量过剩,使全行业处在低水平产品过度竞争的状态之下,不利于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提升 拓展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针织品贸易的格局将呈现新的竞争态势。在旧的贸易壁垒逐步取消的同时,还将面临新的非关税壁垒的挑战。针织行业今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技术装备的整体配套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针织工业的综合竟争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王理事长说,针织行业调整的重点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他认为现在低档针织品总量过大,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对资源是一种浪费。提升产品档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结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充分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时尚化的特点。大的企业要做强,小的企业要做专,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运用独特经营手段的能力,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应该从以下四点人手:1、在原料上有所突破,广泛采用有各种特色的新原料。2、在面料结构设计上突破,体现针织品合体、舒适等特点。3、织物染色后整理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面料的质量和功能。4、注重设计水平的提升,适应针织服装外衣化时装化的发展形势。针织新产品的开发将朝着舒适性、装饰性、保健性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传统针织服装将被新颖、舒适、绿色的产品所逐步替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功能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天然纤维的研制应用,将为针织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料。
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行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产品是针织行业发展的又一条不可或缺的道路。他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针织品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快速增长,针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力度,完善营销网络、抢占市场制高点。对于国际市场,要特别重视非配额市场的拓展,利用目前产品品种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寻找新的外销增长点。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境外注册、海外生产、品牌输出等手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产品档次的提升,进一步扩大我国针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量。针织行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还应该凭借其机制、技术、资金等优势,与国内针织行业落后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
拓展国内外市场,都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名牌代表着高质量、高信誉、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必须要注重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与国际著名品牌的差距和对策。加强与国际针织发达地区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按国际品牌的质量认证要求,规范我们的标准。大企业单独创品牌,小企业也可以联合创品牌。
总之,针织行业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注重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注重品牌宣传,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产品,全行业将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稳步发展。
王理事长说,针织行业总体生产、经营运行良好,产能和效益持续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针织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稳中有升,取得了近10年来的最好成绩,扭转了连续9年的全行业亏损。针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产值从2000年的6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81449亿元,平均年增长率超过12%。针织品年产量2000年为1022亿件,2001年为11568亿件,2002年约为130亿件,显示出较强的增长势头。针织行业利润2000年为1603亿元,2001年为1859亿元,20O2年为2606亿元,利润增长幅度超过产量和销售收人的增长幅度。
目前,全国针织生产能力和销售优势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和广东省,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福建这5省1市是针织行业高度发达地区,其销售收入比重超过全行业的87%,出口交货值占行业的90.5%。除上海以外,其他S省的出口交货值在2002年的增长率都超过10%,江苏和福建两省接近20%,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王理事长介绍针织行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企业分布的集群性。广东佛山张搓镇、南海盐步镇,浙江海宁马桥镇、绍兴杨迅桥镇、诸暨大唐镇、山东青岛即墨市等均是针织企业的集群地,是以针织产品产量巨大而称誉全国的城镇。此外,江苏常州,浙江义乌、象山,广东潮阳,福建晋江、长乐等地也集中了大量的针织企业。这些集群地一般都以某一类针织产品为特色,如义乌、大唐的袜子,海宁的经编,盐步和潮阳的内衣。这些集群地在全国占有明显优势。如诸暨袜子的年产量超过65亿双、销售收人72亿元,在数量和产值上占全国比重40%以上。象山针织行业的年销售额达到70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主销欧美、日本等地。在集群地,针织企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小企业数量庞大,像大唐、义乌一带有近3000家袜厂,其中只有4家销售额过亿元。大小袜厂规模相差悬殊,小厂子只有二、三十台袜机,而大厂则有上千台袜机。但集群地整体的年产销规模也在扣亿元以上。
内贸旺盛 外销激增
王理事长认为,13亿人口的针织品消费是推动我国针织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针织品是每个人都必不可少的消费品,具有量大面广的特点。随着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多和普遍开始注重身体健康,休闲服、运动服〕恤衫的销售量持续攀升。内衣外衣化、时装化的趋势也促进了内衣的中高档化。据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O2年全国大型零售商场针织类销售额46.5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T恤销售747.3万件,同比增长26.6%;内衣裤销售3973万件,同比增长12.8%。
外贸方面,2002年针织品出口增幅显著,针织布增长47.44%,针织服装增长18.79%,两者合计增长21.42%。规模以k企业的出口交货值398.69亿元人民币,与全社会口径统计数159.85亿美元存在巨大差值,这表明规模以下企业在针织品出口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王理事长说,中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纺织工业是首当其冲迎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业之一。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纺织类贸易额的13%,在劳动力等资源上存在着优势,有较齐全的加工能力基础,这些都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有力条件。针织行业和其他纺织行业一样,身处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WTO成员国之间分阶段取消针织品配额限制后,贸易壁垒的取消无疑会刺激针织产品的出口量;另一方面国外的资本及产品也会进人中国市场,加剧本已激烈的市场竞争,对针织行业的质量和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一些小企业、弱势企业将会被淘汰。但是国外针织业的到来能够带人新的信息、设计与技术,可以促进国内针织行业总体水平的提高。
存在问题 制约发展
对于针织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王理事长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技术落后。从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技术装备上看,大部分企业仍较为落后。据对浙江省针织行业的调查显示,除海宁、绍兴等地的部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外,多数地区主力机台总体水平不高,如大圆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不足30%,袜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量只占12%。而且不少企业的先进设备使用率不高,缺乏专业人才,工艺深度开发或硬件、软件配套开发滞后,造成了生产能力严重浪费。
二是创新能力落后。由于技术设备落后,或者先进设备硬件不配套、软件开发滞后等因素,造成针织产品在创新、研制、设计开发能力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在面料结构、后整理效果等方面都有明显差距。有些地区和企业重生产、轻开发,一些产品设计雷同,甚至是简单仿制。浙江几个针织品产销基地的针织内衣、服装及袜子等产品产销量已经增速减缓、库存增加。
三是产品档次落后。大量的规模以下小厂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大多采取低价竟销,直接后果就是加粗原料、减少密度以降低成本。这样造成低档针织品所占比重较大,总量过剩,使全行业处在低水平产品过度竞争的状态之下,不利于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严重制约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全面提升 拓展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球针织品贸易的格局将呈现新的竞争态势。在旧的贸易壁垒逐步取消的同时,还将面临新的非关税壁垒的挑战。针织行业今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调整结构,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力度,推进技术进步,提升行业技术装备的整体配套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使针织工业的综合竟争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王理事长说,针织行业调整的重点是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全面提升产品档次,提升产品附加值。他认为现在低档针织品总量过大,附加值不高,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对资源是一种浪费。提升产品档次要结合企业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结合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充分体现和展示个性化、时尚化的特点。大的企业要做强,小的企业要做专,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运用独特经营手段的能力,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应该从以下四点人手:1、在原料上有所突破,广泛采用有各种特色的新原料。2、在面料结构设计上突破,体现针织品合体、舒适等特点。3、织物染色后整理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升面料的质量和功能。4、注重设计水平的提升,适应针织服装外衣化时装化的发展形势。针织新产品的开发将朝着舒适性、装饰性、保健性的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传统针织服装将被新颖、舒适、绿色的产品所逐步替代。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的功能化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天然纤维的研制应用,将为针织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丰富的原料。
拓展国内外市场,推行品牌战略、创建名牌产品是针织行业发展的又一条不可或缺的道路。他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针织品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快速增长,针织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的力度,完善营销网络、抢占市场制高点。对于国际市场,要特别重视非配额市场的拓展,利用目前产品品种全、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寻找新的外销增长点。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境外注册、海外生产、品牌输出等手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产品档次的提升,进一步扩大我国针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量。针织行业发达地区的企业还应该凭借其机制、技术、资金等优势,与国内针织行业落后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品市场覆盖率。
拓展国内外市场,都必须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名牌代表着高质量、高信誉、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必须要注重品牌战略的实施,研究与国际著名品牌的差距和对策。加强与国际针织发达地区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按国际品牌的质量认证要求,规范我们的标准。大企业单独创品牌,小企业也可以联合创品牌。
总之,针织行业是纺织工业中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注重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注重品牌宣传,关注生态保护和绿色产品,全行业将在规范有序的竞争中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