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局部过热”——折射出被扭曲的机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04 08:44:00
2003年3月以来,经济界一直争论“经济是否过热”,这一问题目前成了一个没有结论的争论。但最近,管理层的政策取向又使这一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关经济过热的争论: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当前,经济学发展正呈现出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它攻城掠地,不断地侵吞别的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地,因而获得了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的尊称;另一方面,正如猴子爬树要露出它的红屁股一样,经济学的非科学性也不断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不,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在国内经济界就从去年初吵到现在,不仅将几乎所有的大牌经济学家牵涉了进去,而且几乎到了只要是开宏观经济会议,此问题必成会议争论的焦点的地步。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经济学家们经常被称为是诊断经济疾病的医生。不过,医院里的医生们如果真象经济学家一样,为一个病人是否得了高烧长时间的争论不休,那他们的麻烦就大了。 但对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医生们只要拿一根温度计测量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而经济学家们却没有这样的温度计。“经济过热”到底有什么症状?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要达成一个共识确实很困难。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初期由于大家对各种问题争论不清,于是说,我们别再就具体问题纠缠了,先来学一下方法论,学一下辩证法。
现在,我们的经济学们也要学一学方法论了。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但至少可以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谈论问题,不至于出现现在这种奇特的现象:正方和反方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题目,但强调的论据却各自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投资、贷款、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后者则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另一些重要数据。实际上,他们之间进行的是“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局部经济过热的背后:折射出被扭曲的机制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需要有大局观,不能片面地强调哪一方,而要正反两面都看,并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有普遍联系的观念,看问题不能只看现象,不分析本质。以此逻辑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个假命题。
有三个理由说明经济并未过热。
第一个理由是,并未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物价虽然出现明显上涨,但总体幅度较小,涉及商品范围不太大,而且缺乏持续快速上涨的动力。这种状况不仅不能说经济已经过热,相反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物价环境。
第二个理由是,前几年民间资本没启动时,经济增长已经“七上八下”,今年民间资本刚启动,虽说薄积厚发,有点猛。但如果因此就说已经“过热”,未免太轻率了。
第三个理由是,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远未达到过热的水平。实际上,如果以历史数据来衡量的话,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9.1%的速度并不高。我们只要考察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年的经济速度,就会发现从1990~1998年9年中只有3年的时间GDP速度低于9.1%,换句话说,2003年经济增长虽为近7年来最快,但实际上还不到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正常水平!
此外,有四个理由说明所谓的“局部过热”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非经济因素而带来的扭曲表现。
第一个理由是,“三荒(煤、电、油)”主要由电荒引发,而它主要来自重化工业、高能耗和宏观控制的失误。
第二个理由是,粮价上涨也是由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失误所导致,因为前几年粮食产量已持续下降,而且一些地方撂荒严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第三个理由是,高投资率有合理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化工业发展需要高投资来支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既是投资需求,也是最终需求。另外,计入房地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也是最终需求,所以,现在投资需求大于消费需求,似乎不相匹,实际上没有必要担心。
第四个理由是,行业产能过剩不等于经济过热。当前,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经济过热,实际上来自于观念上的一个偏差,即认为,行业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2003年,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小企业死灰复燃,一些行业由于投资增长较快,可能导致两三年之后的产能大量过剩等。这是决策层认为经济存在局部过热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在过剩经济时期,产能过剩的行业永远存在,这很正常,所以,不应该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否则将永远没有不过热的时候。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历时一年多的经济过热论之争可以休矣!与其将精力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争吵上,不如想些招数来治理被扭曲的环境,以便经济在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同时,不再为一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所干扰。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这些扭曲制约,中国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中国的潜在GDP应当在12%以上。
从最近有关政策精神来看,中央对这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进行整治的措施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情况将受专项检查。根据2月8日银监会发出的《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将对国家开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严格控制新的投资贷款流向这些行业。
二是加速地方政府思想观念转变,在经济建设方面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建设型政府逐步过渡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极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具体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高辉清)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有关经济过热的争论: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当前,经济学发展正呈现出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一方面,它攻城掠地,不断地侵吞别的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领地,因而获得了社会科学中的“帝国主义”的尊称;另一方面,正如猴子爬树要露出它的红屁股一样,经济学的非科学性也不断地暴露在世人面前。
这不,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在国内经济界就从去年初吵到现在,不仅将几乎所有的大牌经济学家牵涉了进去,而且几乎到了只要是开宏观经济会议,此问题必成会议争论的焦点的地步。尽管如此,迄今为止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经济学家们经常被称为是诊断经济疾病的医生。不过,医院里的医生们如果真象经济学家一样,为一个病人是否得了高烧长时间的争论不休,那他们的麻烦就大了。 但对于“是否过热”这个问题,医生们只要拿一根温度计测量一下,就可以解决了,而经济学家们却没有这样的温度计。“经济过热”到底有什么症状?并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要达成一个共识确实很困难。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初期由于大家对各种问题争论不清,于是说,我们别再就具体问题纠缠了,先来学一下方法论,学一下辩证法。
现在,我们的经济学们也要学一学方法论了。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衡量标准,但至少可以在同一个逻辑框架下谈论问题,不至于出现现在这种奇特的现象:正方和反方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题目,但强调的论据却各自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投资、贷款、货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后者则举证失业率、商品零售额、消费物价等另一些重要数据。实际上,他们之间进行的是“一场没有接触的交锋”。
局部经济过热的背后:折射出被扭曲的机制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看待问题需要有大局观,不能片面地强调哪一方,而要正反两面都看,并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有普遍联系的观念,看问题不能只看现象,不分析本质。以此逻辑来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个假命题。
有三个理由说明经济并未过热。
第一个理由是,并未出现通货膨胀。目前物价虽然出现明显上涨,但总体幅度较小,涉及商品范围不太大,而且缺乏持续快速上涨的动力。这种状况不仅不能说经济已经过热,相反在笔者看来,这是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物价环境。
第二个理由是,前几年民间资本没启动时,经济增长已经“七上八下”,今年民间资本刚启动,虽说薄积厚发,有点猛。但如果因此就说已经“过热”,未免太轻率了。
第三个理由是,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看,当前经济增长速度远未达到过热的水平。实际上,如果以历史数据来衡量的话,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可以判断9.1%的速度并不高。我们只要考察上一个经济周期中历年的经济速度,就会发现从1990~1998年9年中只有3年的时间GDP速度低于9.1%,换句话说,2003年经济增长虽为近7年来最快,但实际上还不到上一个经济周期的正常水平!
此外,有四个理由说明所谓的“局部过热”迹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因非经济因素而带来的扭曲表现。
第一个理由是,“三荒(煤、电、油)”主要由电荒引发,而它主要来自重化工业、高能耗和宏观控制的失误。
第二个理由是,粮价上涨也是由政府在这方面的工作失误所导致,因为前几年粮食产量已持续下降,而且一些地方撂荒严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第三个理由是,高投资率有合理性。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重化工业发展需要高投资来支持;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既是投资需求,也是最终需求。另外,计入房地产投资的绝大部分也是最终需求,所以,现在投资需求大于消费需求,似乎不相匹,实际上没有必要担心。
第四个理由是,行业产能过剩不等于经济过热。当前,一些人之所以认为经济过热,实际上来自于观念上的一个偏差,即认为,行业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2003年,一些本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和低质量的小企业死灰复燃,一些行业由于投资增长较快,可能导致两三年之后的产能大量过剩等。这是决策层认为经济存在局部过热的最重要原因。然而,在过剩经济时期,产能过剩的行业永远存在,这很正常,所以,不应该认为产能过剩就是经济过热,否则将永远没有不过热的时候。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历时一年多的经济过热论之争可以休矣!与其将精力浪费在没有结果的争吵上,不如想些招数来治理被扭曲的环境,以便经济在充分发挥增长潜力的同时,不再为一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所干扰。有研究表明,如果没有这些扭曲制约,中国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中国的潜在GDP应当在12%以上。
从最近有关政策精神来看,中央对这些被扭曲了的过热现象进行整治的措施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情况将受专项检查。根据2月8日银监会发出的《关于开展部分行业贷款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将对国家开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信贷资金流向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汽车等行业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将严格控制新的投资贷款流向这些行业。
二是加速地方政府思想观念转变,在经济建设方面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同时,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由建设型政府逐步过渡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极大程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具体参与程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高辉清)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同时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技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邀研究员、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