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重庆市蚕业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2-26 08:32:00
2003年重市蚕业生产工作在各级党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经广大蚕业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以百万担优质茧产业化工程为抓手,克服自然气候、丝绸行情多变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紧紧围绕“稳定基础,突出规模,提高质量”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取得了桑树基础稳、科技含量增,蚕茧质量升的较好效果。
据统计,全市现有桑树近15亿株,成片桑园达70多万亩,良桑化程度已达70%左右,嘉陵20号、湘7920等已成为主推桑品种,全市桑树集约化、规模化、良种化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发放蚕种81.7万,较去年的111万张,减29万张,减幅达26.3%、蚕茧生产量22433吨,同比去年的28866吨,同比减少22.3%;蚕茧收购量19203吨,同比去年的26206吨,减26.7%,单张产茧27.5公斤,比去年的26公斤,增加5.8%。蚕茧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2003年全市生产一代杂交合格蚕种105万张,合格原种2.3万张。
2003年蚕业生产工作的特点:
1. 强化桑园建设,稳定和巩固桑树基础
在茧丝绸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稳定和巩固桑园建设,是重庆市蚕业生产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各地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把桑树纳入生态经济林兼用型之列,认真吸取过去广种簿收、“好就赶、差就砍”的教训,采取高规格、高质量、成规模的栽植形式,狠抓“规模”和“质量”,通过精心组织,统一规划,栽植了大量的桑树,使重庆市桑树栽植面积已具相当规模。同时,通过退耕还林保护一片,科技示范带动一片,精心管理巩固一片,宣传发动稳住一片,桑经间作提升一片等措施,使重庆市桑树基础在行情低迷之年得以稳定,确保了蚕业发展的基础。
2. 强化品种更新,推进桑、蚕品种优化改造
针对重庆市当前优良桑、蚕品种推广速度较慢,品种多而杂的实际现状,全市积极实施“种子工程”,以“三优一品”为重点,推进桑、蚕品种的优化改造。在桑树品种上,嘉陵20号、湘7920等,已成为重庆市主推品种,通过芽接、袋接、短枝腹接等技术,极大地改良了重庆市桑树品种结构,为提高单株产叶量和亩产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蚕品种方面,狠抓了蚕种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更换。现已全面淘汰了过去的七字号、苏字号等蚕品种,加速推广了八字号、菁松×皓月等春用品种和洞庭×碧波、夏芳×秋白等夏秋用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已占全市发种的9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重庆市蚕品种第四次更新换代。
3. 强化结构调整,积极示范带动
重庆蚕业的出路在特色,关键在创新。近年来,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整治全面开展的有利时机,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发展了一批土地平整,集中成片,品种优良的现代蚕业科技园区,不改善桑园土质条件,强化生产基础,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值创造了条件。蚕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铜梁七宝,少云高产桑园园区;涪陵山窝、百胜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垫江县高新蚕业示范园区;合川市蚕桑产业及丝绸工业园区等,都是重庆市蚕业生产的“亮点”,为重庆市蚕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了现代蚕业生产新格局。同时,各地还从培育典型入手,树立了专业户、样板村、重点乡镇,提升蚕业生产档次,推进蚕业生产发展。
4. 强化科技推广,促进产业化工程顺利推进
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工程,它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外贸。蚕业生产涉及几百个乡镇,几千个村社,百多万农户,面积之大,涉农众多。因此,在基地建设中必须以科技为先,实施“科技兴蚕战略”。今年,各地利用广播、专栏、专题会议、科技赶场、播放录相、组织培训、发放资料等形式,一方面宣传蚕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配套的栽桑养蚕技术。在养蚕生产上,已基本实现“养活”向“养好”的转变,突出良桑饱食,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棚架育、地面良等技术;在蚕茧生产上,积极推进“口袋”蚕房改造,力求对流窗,改善上蔟环境,大力推广纸格方格蔟等,使这些技术深入村社,深入养蚕家户,走“良种-良法-优蔟-优茧”之路,提高了重庆市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市级有关部门,今年拼盘专项用于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的资金2100多万元,促进产业化工程顺利推进。
(重庆市蚕桑站 郑琳)(来源:《蚕丝在线》)
据统计,全市现有桑树近15亿株,成片桑园达70多万亩,良桑化程度已达70%左右,嘉陵20号、湘7920等已成为主推桑品种,全市桑树集约化、规模化、良种化已初具规模。2003年全市发放蚕种81.7万,较去年的111万张,减29万张,减幅达26.3%、蚕茧生产量22433吨,同比去年的28866吨,同比减少22.3%;蚕茧收购量19203吨,同比去年的26206吨,减26.7%,单张产茧27.5公斤,比去年的26公斤,增加5.8%。蚕茧质量也有较大的提高。2003年全市生产一代杂交合格蚕种105万张,合格原种2.3万张。
2003年蚕业生产工作的特点:
1. 强化桑园建设,稳定和巩固桑树基础
在茧丝绸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稳定和巩固桑园建设,是重庆市蚕业生产工作的重头戏。近年来,各地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政策,把桑树纳入生态经济林兼用型之列,认真吸取过去广种簿收、“好就赶、差就砍”的教训,采取高规格、高质量、成规模的栽植形式,狠抓“规模”和“质量”,通过精心组织,统一规划,栽植了大量的桑树,使重庆市桑树栽植面积已具相当规模。同时,通过退耕还林保护一片,科技示范带动一片,精心管理巩固一片,宣传发动稳住一片,桑经间作提升一片等措施,使重庆市桑树基础在行情低迷之年得以稳定,确保了蚕业发展的基础。
2. 强化品种更新,推进桑、蚕品种优化改造
针对重庆市当前优良桑、蚕品种推广速度较慢,品种多而杂的实际现状,全市积极实施“种子工程”,以“三优一品”为重点,推进桑、蚕品种的优化改造。在桑树品种上,嘉陵20号、湘7920等,已成为重庆市主推品种,通过芽接、袋接、短枝腹接等技术,极大地改良了重庆市桑树品种结构,为提高单株产叶量和亩产茧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蚕品种方面,狠抓了蚕种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更换。现已全面淘汰了过去的七字号、苏字号等蚕品种,加速推广了八字号、菁松×皓月等春用品种和洞庭×碧波、夏芳×秋白等夏秋用品种,这些优良品种已占全市发种的9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重庆市蚕品种第四次更新换代。
3. 强化结构调整,积极示范带动
重庆蚕业的出路在特色,关键在创新。近年来,各地抓住农业结构调整,农田整治全面开展的有利时机,发挥优势,培育特色,发展了一批土地平整,集中成片,品种优良的现代蚕业科技园区,不改善桑园土质条件,强化生产基础,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值创造了条件。蚕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如铜梁七宝,少云高产桑园园区;涪陵山窝、百胜蚕业科技示范园区、垫江县高新蚕业示范园区;合川市蚕桑产业及丝绸工业园区等,都是重庆市蚕业生产的“亮点”,为重庆市蚕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了现代蚕业生产新格局。同时,各地还从培育典型入手,树立了专业户、样板村、重点乡镇,提升蚕业生产档次,推进蚕业生产发展。
4. 强化科技推广,促进产业化工程顺利推进
优质茧产业化工程是一个产业链条长、关联度大的工程,它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外贸。蚕业生产涉及几百个乡镇,几千个村社,百多万农户,面积之大,涉农众多。因此,在基地建设中必须以科技为先,实施“科技兴蚕战略”。今年,各地利用广播、专栏、专题会议、科技赶场、播放录相、组织培训、发放资料等形式,一方面宣传蚕业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配套的栽桑养蚕技术。在养蚕生产上,已基本实现“养活”向“养好”的转变,突出良桑饱食,全面推广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棚架育、地面良等技术;在蚕茧生产上,积极推进“口袋”蚕房改造,力求对流窗,改善上蔟环境,大力推广纸格方格蔟等,使这些技术深入村社,深入养蚕家户,走“良种-良法-优蔟-优茧”之路,提高了重庆市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同时,通过市级有关部门,今年拼盘专项用于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的资金2100多万元,促进产业化工程顺利推进。
(重庆市蚕桑站 郑琳)(来源:《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