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2003年蚕桑生产情况及2004年工作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2-24 08:01:00
一、2003年生产情况
从生产情况看,陕西省与全国蚕业生产形势基本相同,呈现春减秋增态势。据陕西省园艺蚕桑站对全省23个蚕茧生产县(区)的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底,全省桑园面积为108万亩,其中投产桑园66万亩;全省养蚕农户约30万户,全年发种50.23万张,产茧16680吨。与2002年相比,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基本持平,蚕茧产量减少3.02%(2002年统计数字为17200吨)。陕西省春茧中准级收购指导价为10.6元/公斤,实际收购统茧价为10元/公斤,夏秋茧收购统茧价为13.8元/公斤,最低为7.8元/公斤,最高为16.5元/公斤,是近几年来,蚕茧价格变动幅度最大的一年。蚕种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50余万张。从全国抽样检查情况看,全省蚕种质量进一步提高。
陕西省今年蚕桑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春蚕季节,受“非典”疫情和前期气温偏低的影响,发种时间比往年推迟。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及早动手抓落实。省园艺蚕桑站也印发了“关于做好春季蚕桑生产工作的通知”,各市、县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采取增施春肥、提早中耕等措施,提高桑叶产量,增加晚春发种量。为了加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工作,省经贸委、省物价局、省农业厅和省工商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2003年春茧价格及加强蚕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蚕桑生产和技术推广、春蚕茧收购指导价以及蚕茧收购资格认定工作做了具体安排。二是栽桑又掀新热潮。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市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把栽桑纳入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采取政府扶持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兴建新品种桑园。并且用陕桑305等优良品种,对老劣桑进行改造,全省共改造老劣桑园7.8万亩,新建桑园9.8万亩,其中栽植陕桑305新品种3.1万亩。三是蚕种质量稳步提高。据农业部对该省蚕种连续3年抽样调查结果,一代杂交种的主要指标均优于部颁标准,病卵率为零。经省蚕种监督管理站对全省各生产单位的成品卵抽查检验,各项指标均合格,良卵率、实用孵化率和杂交率都高于省颁标准。各场装盒量充足,蚕种发放后,蚕农满意,也有效地抵制了外省蚕种在陕西省内的销售和低价倾销。四是各级业务部门真抓实干,技术措施得力,责任落实到位。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为中心技术,配套推广了桑园丰产栽培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及方格蔟、上蔟技术。五是春茧价格低迷,秋茧价格攀升,刺激了秋蚕发种。受茧丝市场长期低迷的影响,春蚕发种减少近3万张,由于扎实的工作,蚕农情绪稳定,能够正确面对市场波动,没有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夏蚕后期,蚕茧价格回升,秋蚕发种增加,夏秋发种比去年增加了3万张,虽然秋蚕后期全省很多地区遭受水灾,阴雨连绵,导致僵病较为严重,影响了产茧量,但总产茧量与去年相比,没有出现大幅度减产。省级单位主要抓了以下几点工作:
1、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全省各级蚕桑业务部门转变观念,搞好服务,由过去重点抓蚕种生产和蚕种质量,向全方位指导蚕业生产转变。注重引进优良的桑、蚕新品种。抓好蚕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全省“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大篷车”送技术下乡活动,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受到广大蚕农的普遍欢迎。
2、加大防微力度,净化养蚕环境。针对前几年部分地市微粒子病发生严重、养蚕环境污染这一情况,各蚕种生产单位与技术推广单位把防微作为蚕茧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杜绝超毒蚕种进入市场,并购进新的蚕药,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灭了污染源,净化了养蚕环境。
3、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生产动态。对千阳县蚕桑产业化经营和推广设施养蚕(塑料大棚)收益情况的调查,形成了《关于千阳县设施养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和《对千阳县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分析与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千阳县对原来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进行了改进,推广使用了砖木结构的简易大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该县现已建成简易蚕室709座(养蚕大棚),每座投资约1400~2000元,使用面积约54平方米,使用大棚每年可养蚕四次,每亩桑园毛收入最高为1650元,最低为704元,平均为1199元,减去蚕种费、共育费、蚕药、化肥、农业税、折旧费等,亩桑纯收入为800~900元,是种粮收入的2倍以上。同比饲养1张蚕,可多产茧3~5公斤,多收入50~60元。
4、深化蚕业体制的改革。为了使全省的蚕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地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的精神,深化蚕业体制的改革。
二、2004年工作思路
按照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当前的茧丝绸产销形势,充分发挥蚕业生产在陕西省的区域和自然优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稳定现有桑园面积,抓好蚕种基础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做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和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为中心的实用技术的普及工作,使该省蚕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切实抓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工作。继续抓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千阳等县的设施高效养蚕技术、方格蔟上蔟技术、雄蚕专养技术等重点技术推广工作,做好桑蚕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2、转变职能,加快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要积极发展蚕农合作组织。各级主管部门是农民蚕茧合作组织发育的决策推动者和协调服务者,要为蚕农合作组织的建立创造条件,要通过协调用好“绿箱政策”,切实解决以合作社名义的工商登记问题,赋予法律地位,帮助他们处理好税收减免、财政金融信贷支持等工作,形成一个很好的支撑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好蚕业第一车间的问题。
3、巩固现有桑园,加强管理,提质增效。随着秋季蚕茧价格的攀升,新的栽桑热潮正在兴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的起落是必然的,不能盲目发展桑园,各级主管部门要抓好信息引导,让蚕农也要了解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目前的重点是抓好现有桑园的管理工作,提高产桑叶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亩桑产茧量,从而提高亩桑纯收益。
4、抓好蚕种生产,确保蚕作安全。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决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防微工作,切切实实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陕西省园艺蚕桑站 李五建)(来源:蚕丝在线)
从生产情况看,陕西省与全国蚕业生产形势基本相同,呈现春减秋增态势。据陕西省园艺蚕桑站对全省23个蚕茧生产县(区)的统计,截至2003年10月底,全省桑园面积为108万亩,其中投产桑园66万亩;全省养蚕农户约30万户,全年发种50.23万张,产茧16680吨。与2002年相比,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基本持平,蚕茧产量减少3.02%(2002年统计数字为17200吨)。陕西省春茧中准级收购指导价为10.6元/公斤,实际收购统茧价为10元/公斤,夏秋茧收购统茧价为13.8元/公斤,最低为7.8元/公斤,最高为16.5元/公斤,是近几年来,蚕茧价格变动幅度最大的一年。蚕种生产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省生产一代杂交种50余万张。从全国抽样检查情况看,全省蚕种质量进一步提高。
陕西省今年蚕桑生产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春蚕季节,受“非典”疫情和前期气温偏低的影响,发种时间比往年推迟。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高度重视,及早动手抓落实。省园艺蚕桑站也印发了“关于做好春季蚕桑生产工作的通知”,各市、县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做出具体安排。采取增施春肥、提早中耕等措施,提高桑叶产量,增加晚春发种量。为了加强茧丝绸行业的管理工作,省经贸委、省物价局、省农业厅和省工商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2003年春茧价格及加强蚕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蚕桑生产和技术推广、春蚕茧收购指导价以及蚕茧收购资格认定工作做了具体安排。二是栽桑又掀新热潮。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市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山川秀美工程建设,把栽桑纳入退耕还林中的经济林项目,给予重点扶持,采取政府扶持和农民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兴建新品种桑园。并且用陕桑305等优良品种,对老劣桑进行改造,全省共改造老劣桑园7.8万亩,新建桑园9.8万亩,其中栽植陕桑305新品种3.1万亩。三是蚕种质量稳步提高。据农业部对该省蚕种连续3年抽样调查结果,一代杂交种的主要指标均优于部颁标准,病卵率为零。经省蚕种监督管理站对全省各生产单位的成品卵抽查检验,各项指标均合格,良卵率、实用孵化率和杂交率都高于省颁标准。各场装盒量充足,蚕种发放后,蚕农满意,也有效地抵制了外省蚕种在陕西省内的销售和低价倾销。四是各级业务部门真抓实干,技术措施得力,责任落实到位。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为中心技术,配套推广了桑园丰产栽培技术、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及方格蔟、上蔟技术。五是春茧价格低迷,秋茧价格攀升,刺激了秋蚕发种。受茧丝市场长期低迷的影响,春蚕发种减少近3万张,由于扎实的工作,蚕农情绪稳定,能够正确面对市场波动,没有出现大面积毁桑现象。夏蚕后期,蚕茧价格回升,秋蚕发种增加,夏秋发种比去年增加了3万张,虽然秋蚕后期全省很多地区遭受水灾,阴雨连绵,导致僵病较为严重,影响了产茧量,但总产茧量与去年相比,没有出现大幅度减产。省级单位主要抓了以下几点工作:
1、转变职能搞好服务。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全省各级蚕桑业务部门转变观念,搞好服务,由过去重点抓蚕种生产和蚕种质量,向全方位指导蚕业生产转变。注重引进优良的桑、蚕新品种。抓好蚕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结合全省“三下乡”活动,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大篷车”送技术下乡活动,把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受到广大蚕农的普遍欢迎。
2、加大防微力度,净化养蚕环境。针对前几年部分地市微粒子病发生严重、养蚕环境污染这一情况,各蚕种生产单位与技术推广单位把防微作为蚕茧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杜绝超毒蚕种进入市场,并购进新的蚕药,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消灭了污染源,净化了养蚕环境。
3、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生产动态。对千阳县蚕桑产业化经营和推广设施养蚕(塑料大棚)收益情况的调查,形成了《关于千阳县设施养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和《对千阳县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分析与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千阳县对原来塑料大棚养蚕技术进行了改进,推广使用了砖木结构的简易大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显著。该县现已建成简易蚕室709座(养蚕大棚),每座投资约1400~2000元,使用面积约54平方米,使用大棚每年可养蚕四次,每亩桑园毛收入最高为1650元,最低为704元,平均为1199元,减去蚕种费、共育费、蚕药、化肥、农业税、折旧费等,亩桑纯收入为800~900元,是种粮收入的2倍以上。同比饲养1张蚕,可多产茧3~5公斤,多收入50~60元。
4、深化蚕业体制的改革。为了使全省的蚕业生产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各地按照国务院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的精神,深化蚕业体制的改革。
二、2004年工作思路
按照十六大精神,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坚持巩固提高、稳步发展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当前的茧丝绸产销形势,充分发挥蚕业生产在陕西省的区域和自然优势,结合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稳定现有桑园面积,抓好蚕种基础建设,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做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技术和以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为中心的实用技术的普及工作,使该省蚕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切实抓好以防微为中心的蚕病综合防治等重点技术推广工作。继续抓好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千阳等县的设施高效养蚕技术、方格蔟上蔟技术、雄蚕专养技术等重点技术推广工作,做好桑蚕新品种的推广工作。
2、转变职能,加快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要积极发展蚕农合作组织。各级主管部门是农民蚕茧合作组织发育的决策推动者和协调服务者,要为蚕农合作组织的建立创造条件,要通过协调用好“绿箱政策”,切实解决以合作社名义的工商登记问题,赋予法律地位,帮助他们处理好税收减免、财政金融信贷支持等工作,形成一个很好的支撑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解决好蚕业第一车间的问题。
3、巩固现有桑园,加强管理,提质增效。随着秋季蚕茧价格的攀升,新的栽桑热潮正在兴起。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的起落是必然的,不能盲目发展桑园,各级主管部门要抓好信息引导,让蚕农也要了解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行情。目前的重点是抓好现有桑园的管理工作,提高产桑叶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亩桑产茧量,从而提高亩桑纯收益。
4、抓好蚕种生产,确保蚕作安全。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的毁灭性病害,决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重视防微工作,切切实实抓紧抓好,落到实处。(陕西省园艺蚕桑站 李五建)(来源:蚕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