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丝绸出口、价格和需关注的问题(陈亦庆)--Esilk.net稿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4-05 11:08:00
我国的丝绸出口、价格和需关注的问题
(2005年3月15日 陈亦庆)
一、2004年的丝绸出口“量价双增”
(一)出口的基本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丝绸全商品(真丝产品,下同)出口31.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65%。其中,蚕丝类(含蚕茧)出口27,555吨、4.79亿美元,同比数量减少2.43%、金额增长14.48%、单价上升17.33%(其中桑蚕丝出口8,921吨、1.69亿美元,同比出口数量减少9.18%、金额增长14.27%、单价上升25.82%);蚕丝织物类出口5.89亿美元,同比增长42.82%(其中桑蚕丝坯绸出口2.03亿米、4.06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长29.07%、金额增长43.11%、单价上升10.88%);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2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7.19%(其中蚕丝服装出口20,275万件套、金额17.89亿美元,同比出口量增长20.87%、金额增长26.94%、单价上升5.02%)。
(二)去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长、短纤维,下同)和出口金额均创近10年来的新高
据匡算,去年冲抵进口前的丝绸全商品实际出口折丝量约8.91万吨,比上年增加出口约1万吨,即增长约12.66%;丝绸全商品出口金额为31.99亿美元,虽然还未达到1994年的32.8亿美元,但它也是近10年来的新高。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约1万吨的出口增加量中,其中对印度出口的增加量约占31%;从商品看,绸缎和服装等制成品出口的增加量分别约占42%和58%。
(三)冲抵进口后更接近实际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比上年约增长11%
按海关统计,2004年进口的茧、丝、绸折丝量约1.39万吨,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约7.52万吨,比上年约增长5.81%。然而,在进口的这1.39万吨茧、丝、绸折丝量中,有8,691吨是废丝。据了解,在进口的这些废丝中,大部分是压瘪茧及滞头等其它下脚料,特别是从中亚地区进口的6,676吨废丝,压瘪茧等占80%~90%,而且海关对这些货均按废丝统计了(即1吨压瘪茧等统计为1吨废丝)。因此,剔除海关进口统计上的这一因素后匡算,去年冲抵进口后更接近实际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应约为7.9万多吨,比2003年增加约0.8万多吨,即同比增长约11%。
(四)全年丝绸全商品和各大类产品出口(折丝)量很不平衡,总的是下半年出口比上半年多
1、从丝绸全商品出口看:下半年出口比上半年强劲些,上半年出口了约40,813吨,而下半年出口约48,281吨;全年月平均出口量约为7,424吨,全年超过月平均出口量的,上半年只有4月、6月,下半年除10月(仅出口约6,990吨)外,其它月份的出口都高于月均量;全年出口最少的是2月(约4,836吨),最多的是12月(约8,930吨)。
2、从丝绸大类产品出口看:(1)丝类出口,除蚕茧(全年出口折丝约46吨)外,上半年出口12,707吨,下半年出口14,733吨;全年月平均出口2,287吨,上半年只有4月和6月超过月均出口量,下半年除10月(仅出口1,991吨)外,其它月份均高于月均出口量;全年出口最少的是2月(仅出口1,425吨),最多的是4月(出口2,712吨);(2)绸缎出口,上半年出口约8,418吨,下半年出口约11,858吨;全年月平均出口约1,690吨,上半年各月出口均少于月均出口量,下半年各月出口均高于月均出口量;全年出口最少的是2月(仅出口约1,098吨),最多的是12月(出口约2,288吨);(3)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上半年出口约19,671吨,下半年出口约21,661吨;全年月平均出口约3, 444吨,上半年的2月、4月、5月的出口低于月均出口量,其它月份的出口超过月均量,下半年除8月和10月外,其它月份的出口高于月均量;全年出口最少的是2月(仅出口约2,311吨),最多的是12月(出口约4,115吨)。
(五)丝绸全商品对主销市场的出口额比上年增长24.74%
按出口金额大小顺序排列,对美国、印度、日本、香港、意大利、韩国和德国的出口金额共27亿多美元,占全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总额约84.3%,比2003年增长24.74%;对它们的出口金额在我国丝绸全商品出口总额中分别占38.9%、11.07%、11%、9.82%、6.15%、3.87%和3.49%;与2003年相比,对它们出口金额的增长比例分别为25.19%、49.80%、8.10%、22.54%、24.08%、24.31%和19.69%。
(六)丝绸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单价上升
1、蚕丝服装等制成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在丝绸全商品出口中的比重在增加
据出口统计匡算,在2003年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中,茧和丝出口约2.82万吨,约占35.65%,而绸缎、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约5.09万吨,约占64.35%;2004年茧和丝出口约2.75万吨,约占30.86%,而绸缎、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约6.16万吨,约占69.14%。
据海关统计,在2003年的丝绸全商品出口额中,茧和丝出口4.19亿美元,占16.72%,而绸缎、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20.87亿美元,占83.28%;2004年,茧和丝出口4.79亿美元,占14.97%,而绸缎、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出口27.20亿美元,占85.03%。
从上看出,茧丝原料性初级产品的出口量和出口额在丝绸全商品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金额中的比重在缩小,而绸缎、蚕丝服装和其它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在增加。此外,如前所述,在去年丝绸全商品出口的增加量中,绸缎和蚕丝服装等制成品出口的增加量分别约占42%和58%,而茧和丝的出口减少。因此,这些充分说明丝绸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优化。
2、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附加值增加,单价上升
海关统计显示,2004年3月以来丝绸全商品出口各月累计金额同比增幅均保持在20%左右或以上,这除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较旺,出口量增加外,更主要得益于丝绸各大类产品单价的上升。而单价的上升,除了成本因素拉动外,产品的工艺设计等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也有提高,从而使产品的附加值也有所增加。占2004年丝绸全商品出口总额66.58%的蚕丝服装和头巾、领带等制成品的出口平均单价已接近或超过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水平。尤其是蚕丝服装,其出口平均单价为8.82美元/件套,这虽然仍低于1991年的9.83美元/件套,但已高于1992年以来各年的平均单价。
此外,海关统计还显示,在去年的丝绸出口“量价双增”中,丝绸全商品出口额的增幅远高于出口量的增幅,而且丝绸各大类产品的出口额的增幅也均明显高于其出口量的增幅。
总之,丝绸出口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单价的上升,出口金额的较大幅度增加,都有利于行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2004年国内的茧丝价格相对稳定、合理
去年的茧丝价格虽然不象2003年下半年那样的剧烈震荡,但波动、起伏也不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段:
1、继2003年下半年暴涨、年底又暴跌后,去年1月出现了反弹,后又下跌,4月收盘价干茧每吨4.47万元,B类丝每吨15.57万元;
2、5月中旬后,干茧基本稳定在每吨4.8万元左右,B类丝在每吨16.3万元左右;7月中旬又攀升,8月收盘价干茧升到每吨5.24万元,升幅达28.54%,B类丝价每吨17.48万元,升幅为7.24%;
3、后来出现了一个多星期的下跌,干茧跌了约50多个价位,接着一路下走。从8月中旬到10月中旬,干茧平均下跌约15 %,B类丝下跌约9%;
4、11月上旬又回升上走,到12月底,干茧价升到每吨5.58万元,价升约6000元/吨,B类丝升到每吨17.27万元,价升约1万元/吨。
5、去年年底,今年年初,茧丝价继续上升。
与2003年相比,去年全年的茧丝价格升幅较大,而且下半年比上半年高。去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的现货年平均价,干茧每吨4.56~5.67万元,比2003年上升36%左右;厂丝每吨15.86~16.48万元,比2003年上升25%左右。全年的合同订购平均价:干茧每吨5.36万元,比2003年上升32.67%,其中下半年平均价(每吨5.59万元)比上半年(每吨5.12万元)高9.18%;B类丝每吨16.75万元,比2003年上升19.22%,其中下半年平均价(每吨17.28 万元)比上半年(每吨16.22万元)高6.54%。
从上看出,去年的茧丝价格尽管在某些时段仍有较大的波动,也有一定的波幅,但全年总的走势还算平稳、合理。
去年年初,我曾说过,由于近年情况的变化,预计从2003年下半年起,行业可能从过去较长期的供大于求进入一个茧丝供应相对偏紧的时期,并预计2004年有近万吨丝的供应缺口。回顾去年的茧丝产销和供求,是基本符合年初这一预计的。根据这一情况,去年的茧丝价格水平理应相对更高些,但实际情况是价格相对平稳、合理。我分析认为,由于去年内外销价格的期间性脱节对出口的影响,国内上下游产品间价格倒挂、“不配套”,以及能源紧张,成本攀升,加工环节生产受阻,放缓了对原料的消耗,加上进口对供应压力的加大等,种种因素在当时特定条件下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价格非理性波动,对供求关系变化的常态和价格走势某种程度的干扰,使去年相关时段理应正常出现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并没有适时发生,供应偏紧、价格回升的情况或者被后移了,或者被缓和掩盖了,从而导致了全年供求基本平稳,价格相对合理的形势。
三、预计2005年仍会有一个较好的出口势头
目前,我国的丝绸出口,不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基本上已处于历史的高位,基数已较大,继续出现较大的增幅,可能会有难度。2005年的出口虽然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总体上看,预计仍会保持一个较好的势头。因为,
1、有一个较好的国内外经贸发展环境
有经济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本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高峰期。世界经济同样也处在一个扩张期。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拉动着全球商品需求稳定增长,商品贸易将继续呈现大进大出的局面。经济全球化,我国内外贸的一体化,国内大市场、大流通的逐步形成,特别是国际跨国集团直接来我国内市场采购,使国内外市场界线逐渐模糊,逐步走向融合,相互促进,十分有利于出口的增长。
2、对印度的出口仍然看好
第一、近年来,印度由于干旱,以及其国内茧丝价格较低,生产下降。据印度当局统计,2002-2003财政年度和2003-2004财政年度,印度蚕茧产量分别同比下降8.57%和8.59%,生丝产量分别同比下降7.73%和4.43%。
第二、随着印度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国内丝绸消费将增加,如消费量很大的真丝“莎丽”等;同时,据印方报道,近年印度丝绸出口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又给印度丝绸出口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将增加印度对丝绸原料性产品的需求。
第三、几年来,印度在某些国家和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下,正在提高茧丝的质量和档次,但据印方报道,在2004-2005财政年度前半年的生丝产量中,二化丝仅占5.6%左右,说明在这方面的进展较慢,并不顺利。因此,印度近年想要明显减少从我国的进口并不现实。即使从2003年1月对我2A及2A以下的生丝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继而正式裁定反倾销,并对3A级以上生丝增加复检措施以来,我对印度出口的总丝量(含绸缎)非但没有减少,相反仍有较大的增长。例如,2002年我对印度出口总丝量约13,437吨,2003年出口约15,871吨(即同比增长18.11%),2004年出口又增长约19.73%,达到约19,003吨,加上走私和转口,估计印度实际进口中国的丝量更大些。
因此,可以预计,今年我对印度出口仍会有一个较好的势头,甚至不排除仍有一定的增长。只是由于印度丝绸产品出口市场(欧美)纤维流行和需求的变化,以及其国内生产技术和成本等原因,对我产品间的需求可能随之有所调整,如在减少某些长纤维进口量的同时,相应增加打线丝和短纤维的进口,或者适当减少丝类进口而相应增加绸缎的进口。
3、对欧美国家将在进一步调整产品和不断优化结构中增加出口
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9公斤,而发达国家则达到38公斤。因此,尽管发达国家的纺织丝绸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但欧美等发达国家依然是世界纺织丝绸产品的最大市场,丝绸尤为如此。
随着科技的发展,纺织丝绸工业生产加工方式和产品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克服了单一传统纤维产品的缺陷,出现了多种纤维的混纺、交织和复合,产品不断向高品质化方向发展。从近年的出口情况看,它们对丝绸这一“纤维皇后”总的需求量估计不会有很大变化,只是长短纤维间的需求,以及原料性产品和深加工制成品之间的不断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价格提升,从而增加出口。
4、纺织品配额的取消,对丝绸出口负面影响估计不大
因为丝绸总量相对较小,市场较集中,传统市场国家的消费水平也较高,以及丝绸产品的价值和售价相对于其它纺织品也高一些,一般来说企业消化成本的能力也会强些。再说,自从丝绸产品对美国的出口配额取消后,我国企业也已有了一个适应、调整期。截止目前,从我国政府和国际上所采取的主动或被动控制我产品出口量的一些措施看,丝绸产品涉及的面不大,总体分析和估计,对我丝绸出口影响不会大。即使某些措施可能有些影响,也可能要到下半年才显现,现在还不明朗。相反,从长远看,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企业优胜劣汰,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高竞争力。
倒需要指出的是,全球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丝绸也有可能与其它纺织品一样,对原设限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显现一个短期猛增的“释放”效应。一些企业为避免或减少国外对我可能重新设限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有可能出现“抢发货、先进关”等现象。不过,这又可能找来新的麻烦。
四、关于需关注影响今年供求和价格的几个问题
从总的形势分析和预计,随着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期的到来,丝绸行业也将进入历史的较好时期。一般预计,今年的蚕茧生产会继续增长,丝绸工业仍会良好运行,出口保持较好势头,行业经济效益会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发展观将在行业中得到较好体现。然而,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形势仍需密切关注。
今年的蚕桑生产如果比去年增长5%,出口和进口量基本维持去年的水平,再考虑去年年底的供应缺口,按此匡算和预计,今年全年的茧丝供应状况有可能比去年更为偏紧。因此,今年的茧丝价格,如果排除过度的人为炒作,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偏挺的走势,全年的水平高于去年。对今年的茧丝产销和供求形势有以下问题需要关注:
(一)在蚕茧生产方面
受去年蚕茧收购价格和下半年后期以来行情的推动,如无大的自然灾害和病虫害,今年全年的桑蚕茧生产有可能创近10年来的记录。但是,东部有些“老区”的生产可能有所下降,出现挖桑或弃桑、弃养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有:当地政府对蚕茧生产的支持力度、资金投入、劳动力产出和比较效益等低于粮食生产;劳动力(尤其是年轻的、有文化技术的)转向城市务工,科技进步难以推广,养蚕粗放,生产风险加大;城镇建设用地和土地管理制度的调整使桑园减少,连片环境一旦失去,分散地块也就被迫弃之。
此外,因蚕茧与粮、棉等比价,某些产区的蚕茧生产可能受影响。据报道,国际市场粮食供应偏紧,国内粮食连续五年产不如需,粮食库存降到历史高位的一半,这将有力地支撑粮价的上涨;去年,棉花收购价格较低,人们预计今年种植面积下降(有报道预计减少10%~12%),而消费持续增长,缺口达140万吨,价格有可能反弹。此外,还有报道,国际糖价走高,2004~2005年榨季国内食糖缺口约130万吨,价格趋升,今年广西等地的甘蔗种植对蚕茧生产是否有影响也需关注。
(二)在工业生产方面
1、成本影响供求和价格的因素更为复杂
丝绸行业多为中小企业,国家宏观调控,银根收紧,企业贷款受限,运营成本增加,以及煤电油运价格上涨,其紧张状况年内难有缓解,中下游企业顶不住上游企业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成本压力。此外,随着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资源越发紧张,特别是技术工人的不稳定。这些因素使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层层加码。尽管各地企业情况各异,但总体上是价格上去了而利润很薄,甚至亏损,这将影响生产,并进一步制约内外销售。因此,成本推动价格上涨的压力加大,影响供求和价格的不确定因素也更为复杂。
2、周转加速,使供求变化不明显
过去,行业里大多是国有企业,各相关环节原料和产品的库存量较大,它的增减对供求影响较明显。近年来,各企业因体制、资金等原因,库存大幅度下降,甚至很多几乎是零库存。这种周转加速,使供求的变化和价格走势不明显,不清晰。
(三)在出口方面
1、印度如果最后裁定对我绸缎出口实施反倾销调查,将对我国出口有所影响
根据对印度近年的茧丝生产和进口(加上走私,转口)情况的了解,估计印度每年的内外销所需的长短纤维总丝量超过4万吨。2004年,我对印度出口的总丝量约占印度内外销用丝量的50%左右,而占我国丝绸出口总丝量的21%以上。因此,目前的印度市场状况,既显示了中印双方相互的依赖性,也反映了各自的脆弱性。双方各自既矛盾,又无奈。生丝是如此,绸缎也是这样。
前一时期,印方提出要对我绸缎出口实施反倾销调查。现中印双方正在沟通商量中。从总体上分析,目前双方都不愿看到在此业务上各自受到损害。印度近年从我国进口的绸缎约占其内外销用丝量的1/5,而我国对印度出口的绸缎约占我国绸缎出口总量的1/3以上。这对双方十分重要,都不可能轻易放弃。不过,如果此反倾销的提议最终被裁定,在短期内可能会对我绸缎出口有些影响,但从相对长远些看估计影响不大。
2、取消配额后对我丝绸出口影响的实际情况虽然还不明朗,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
配额的取消并不是消费量的增加,而是供应链的重组和市场份额的再分配。虽然它会给我们带来不少市场空间,但真正要在配额取消中获益,赢得市场,必须要强调以质取胜,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然而,这问题并不简单。国外有文章评论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有可能进入一个“多面夹击”的境地,前有发达国家举着随时可能落下的“大棒”,旁有发展中国家的“虎视眈眈”,后有国内产业急速扩张可能带来的恶意竞争。虽然(如前所述)配额取消后总体上对我国丝绸出口的负面影响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和出口情况的变化,上述这些困难和挑战可能也难以避免。
这里暂且不说发达国家的“大棒”,就那些“虎视眈眈”的发展中国家,凭借其低于我国的人工成本、土地和水电能源等价格,以及已有较大提高的管理水平等优势,与某些发达国家沆瀣一气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在后配额时代的大肆炒作,推动着那些原销售我国商品的外商们为规避风险,“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转移业务,从而与我国争夺市场份额。
再说,我国企业自身。虽然一般都认识到市场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如何提高竞争力,增加市场份额,却往往仍停留在较粗放的发展思路上,比较重视产能和数量的扩张,而相对忽视创新求变,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等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的出口低价问题就是为了片面追求出口数量,甚至违背市场规则而扰乱出口秩序的突出表现。一般来说,出口产品低价在市场经济中也是正常现象,但造成低价的非正常因素,使产品低价的优势不完全真实,比如为迎合外商瞒报产品等级、开假发票以及其它非正常低价因素。这不仅对我国造成退税虚假,统计失实,而且产生企业间不正当竞争,正道企业受挤压;同时对进口国会减少其进口关税和其它相关税收,更严重的是使低价产品大量涌入,易引发他们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或其它限制措施。
3、出口退税新政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超基数退税部分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有些地方政府因出口增速过快,退税负担过重,财力失衡,使他们对执行退税新政处于两难境地。同时,因征税和退税不同地,地方之间也产生了某些矛盾。这些影响货物正常流通、制约出口等问题日趋明显。
(四)在进口方面
随着我国茧丝内外销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国内价格的上升,进口逐渐增加。2002、2003年进口的丝量(长、短纤维)分别同比增长94%和44%,2004年的进口量又同比增长14%。进口量在我国内外销用丝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扩大,2002~2004年分别约占6.51%、8.51%、13.86%。进口量的增加,对我国内的茧丝供求变化和价格走势的影响也不断显现。
然而,今年的进口量可能有变数。前几年,我国国内的绢纺原料价格较低,中亚地区到中国来的茧子不多。去年,由于我国国内供应偏紧,原料行情好转,该地区把前几年积压下来的茧子,以压瘪茧等形式大量释放到中国。据反映,今年中亚地区的丝绸市场将会好转,其生产加工增加,对茧丝需求也随之增大。因此,今年从中亚地区的进口量可能会减少。但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是否会增加,仍需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