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7%: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调低传递新的发展信号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3-07 08:27:00
温家宝总理强调统筹发展 预期今年经济增长7%
中国总理温家宝5日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期为7%,这样可以使经济发展快车稳定运行。
温家宝在5日开幕的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制定上述经济发展目标旨在寻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2003年,尽管受到非典严重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率仍出乎意料地达到9.1%。
一年前就任的温总理没有明确说中国经济处于过热的边缘,但他认为“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
面对在座的2904名全国人大代表,温家宝说,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今年建设国债拟发行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中国于1998年开始发行这类债券,以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当时,经济正在放慢增长速度。温总理说,发行建设国债是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采取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社会投资增加的速度加快,应逐步调减发债规模。他说,政府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合理控制货币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既要支持经济增长,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
去年,反映通货膨胀的晴雨表--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2%。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今年消费价格指数将继续升高。
过去20年,中国经济保持年均8%以上的增长速度。各级地方政府官员普遍希望经济快速增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当地就业。
自从中国10前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下岗、失业人数剧增。去年,城镇失业率上升到4.3%,今年预计将达到4.7%。
另一方面,防止因为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也很重要。过去10年,中国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到一成的富人拥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私人储蓄存款。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国人易受通货膨胀的影响。
温家宝在谈到问题时有这样的描述:“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资源环境压力增加”。来自经济欠发达偏远地区的贵州省全国人大代表慕德贵赞同温总理的判断。他听取报告后在人民大会堂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解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不断扩大的差距,促进经济和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温家宝在阐述政府今年的主要任务时强调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最近被中国高层屡屡提及,表明中国政府的发展观已经从强调数量的增长转移到以人为本上。
温家宝说,中央将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下降,但用于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开支将大幅增加。
中国政府将鼓励非公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中国政府预算中用于再就业的投入今年将比去年增加一半,这将帮助500万下岗工人再就业。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中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接近总人口的七成。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温家宝讲到中央政府计划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今年起降低农业税税率、5年内取消农业税时,人大代表报以热烈的掌声。此举意味着农民仅今年就可减少70亿元的负担。
来自中国经济大省广东的卢瑞华代表说:“无论如何,经济发展速度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发展中能获益多少。我觉得7%的经济增长率和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措施是合适的。”
他说:“这些措施表明中央政府是冷静的、考虑周到的”。
7%:经济增长速度预期调低传递新的发展信号
经济专家称7%的经济增长目标表明中国政府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5日在听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对记者说,政府把200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设定在7%左右,大大低于去年的9.1%的实际增长速度,这表明中国正在把思想转换到科学发展观上。
姚景源说,把目标设定在7%左右,对宏观经济调控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今后中国经济只要保持每年增长7.18%的速度,就可以在2020年顺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把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左右,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今后中国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把重点放在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监测机构,国家统计局从今年开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做了重要完善和改进,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以反映人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
姚景源说,中央政府把目标定在7%,是向各级地方政府发出了明确信号,要大家把精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他说,从中央政府开始,把预期目标定得低一些,将会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完成经济增长指标的压力,有效避免各地层层加码、一味追求和攀比速度的现象,使大家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姚景源说,只要GDP单位产出的效益提高了,即使今年经济增长速度比去年略有下降,经济增长所取得的整体效益仍将高于去年。
姚景源指出,GDP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并不能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内容。它并没有包括人们的幸福感觉、市场行为以外的劳务和产品、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的均衡性。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2004年中国政府工作的重点并不仅限于保持GDP的快速增长,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在于GDP数字所不能反映的方面,也就是坚持和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温家宝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提出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7%左右,既考虑了保持宏观调控目标的连续性,也考虑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能源、重要原材料、交通运输等实际条件的衔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这也有利于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社会发展和加强薄弱环节上。
7%:经济增长速度说高低
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个数字比去年9.1%的增长速度低了两个多百分点,却传递出一个新的发展信号,引起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冷静思考。
“一味追求过高的速度,将无法承受”
“这是一个求真务实的目标。” 中国金融协会副秘书长秦池江代表说,“今年增长7%与去年的目标相同,保持了宏观经济调控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按增长7%计算,今年的GDP将近12万亿元,使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可靠的保证,各方面都能够接受。”
“这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山西省原计委主任张奎代表说,“7%的目标,有利于缓解当前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更有利于改变单纯追求经济速度的做法,把着力点放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2003年,尽管遭受非典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9.1%,创造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增幅。与此同时,局部地区和一些行业出现投资过热的苗头,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骤然增大。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去年11月份,我到长沙去,看到路灯停了,老百姓也分区停电了。而广州出现缺水的现象,连甘蔗都长不大。这种情况下,再追求过高的速度,我们根本无法承受。7%的速度,理智、明智。”秦池江代表说。
“速度无高低,关键看效益”
河北省审计厅厅长张成起代表认为,如果继续以大量消耗资源的方式实现增长,不要说9.1%的速度难以达到,7%的增长也很难维持下去。即使实现了增长的目标,也决不是中国经济的福祉。一些领域过热的问题,如果不在出现苗头时加以制止,一旦蔓延开来,最后付出的成本将会更高。我们特别要警惕无效益的高速度,乱铺摊子、乱上项目的高速度。过热之后必然过冷,大起之后必然大落。我们在热的问题上吃的亏太多了。7%的目标,无疑是一剂清心明目的良药。
对于速度认识的变迁,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树立,速度从过分追求的指标,变为与其他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指标,是一个更大的进步。“速度本身没有绝对的高低,关键看这是否是一个有效益的速度。”秦池江代表打了一个比方,“一辆车各个零件磨合得很好,自然能长久保持较快的速度;如果过分追求速度,造成一些零件过分磨损,即使速度一时上去了,终究也会掉下来。”
“不能让单纯的速度成为干部升迁的阶梯”
“7%的目标,十分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张奎代表说,“如果速度过高,在吹起来的气泡中,大家都感觉到日子很好过,谁也不愿意主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蕴藏和积累的矛盾,会为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不片面追求过高的速度,可以更好地引导各地在提高效益、质量上做文章,积累后劲,保证持续稳定的发展。”
秦池江代表认为,一些地方的政府管理往往以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唯一标准。有的干部为了个人的升迁,往往不计经济和社会的成本,大干快上。决不能再让单纯的速度成为干部升迁的阶梯。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和改革领导干部考核体制,把确定7%增长目标的真实意图落到实处。
过热或正常增长? 宏观经济把脉出现明显分歧
关于如何看待当前的宏观经济问题,我国经济学界一些学者专家目前出现明显分歧。在昨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的全国政协经济界和农业界联组讨论会上,作主题发言的10位政协委员中有三位经济学家:吴敬琏、萧灼基和林毅夫。其中萧灼基和林毅夫谈的都是宏观经济问题,但他们对宏观经济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萧灼基认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很好,不要轻言过热”,而林毅夫认为“局部投资过热需要及时治理”。
吴敬琏的观点与林毅夫基本一致。“今年宏观经济是个坎”,他认为,不及时治理就会因为需求的下降而变成过剩的生产能力。
萧灼基:总体没有过热
萧灼基表示,当前国内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过热,“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萧灼基得出经济没有过热的理由有六个方面:第一,2003年虽然经济增长率较高,但如果与改革开放以来各个时期比较,则是正常的;1979年至2001年平均增长9.4%。其间:1986年至1990年平均增长7.9%,1991年至1995年平均增长12%,1996年至2001年平均增长8.1%。
第二,上世纪90年代大量固定资产投资,形成庞大的生产能力。1998年至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7%-8%幅度运行,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未能充分释放,2003年增长幅度较高,是这种潜在能力逐步释放的表现。
第三,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变化,推动了房地产、汽车、钢材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增长,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房地产和汽车生产链条较长,涉及部门和行业较多,因而对国家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第四,中国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世界经济的回升,推动了外需的大幅增长,2003年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出口贸易增长32%,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第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和国外投资大量增加,2002-2003年,居民存款增加3万亿元,利用外资1050亿美元,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充分的资金支持。
第六,看待经济增长是否过热,最根本是看与增长关系密切的重要指标是否正常,判断一个国家经济状况,除GDP增长率外,还有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状况。而2003年我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是正常的。
萧灼基表示,长期累积的经济增长能量仍将继续释放,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仍将继续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客观动力仍相当强大,而由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变化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点,还有相当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潜力,处于超常增长阶段。
“宏观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总体上不宜实行抑制或降温措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局部过热苗头,宜作特例处理。”肖灼基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当实施积极股市政策,提高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落实分流银行存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进入A股市场,坚决保护投资者利益,真正把发展资本市场作为国家战略。
林毅夫:谨防局部投资过热
林毅夫表示,2003年12月和今年1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2%,中国经济似乎已经摆脱了1998年以来的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然而,仔细分析2003年宏观经济数据,在快速的经济增长背后,存在着许多隐忧。所以今年经济工作既要谨防局部投资过热,也要继续防治通货紧缩”。
为何产生这么大的分歧?林毅夫说:“突然间投资加速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是我和萧灼基的分歧所在。”
林毅夫表示,在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的基本格局并未有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去年国民经济却出现了增长加速的情形,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从1998年至2002年间的年均11.8%提高到28.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真实的投资增长率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房地产、汽车项目投资的增长,以及由此带动的钢铁、建材投资热潮尤其引人注目。
“造成房地产和汽车投资增长主要有两个原因。”林毅夫说,一是消费信贷的开放,刺激了房地产和汽车投资热潮;二是四大国有银行为了争取上市,满足上市的要求,用做大分母的方式来降低呆坏账的比例,因而大大增加了贷款的可能性,使得房地产商和汽车企业得以获得巨额银行贷款,实现其投资意愿。
林毅夫说,应该警惕的是,现在商品房和汽车的热销,实际是多年来因为缺乏消费信贷而积累的存量需求的释放,就像水库中的水一样,开始释放时流量很大,但是等积累的存量需求释放完毕以后,房地产和汽车的需求就会恢复到常量,“到时候,现在很热的汽车、地产、钢铁、水泥行业,就会因为需求下降而变成过剩生产能力”。
“投资在没有完成前是需求,等完成后就转为供给。”林毅夫称,目前绝大多数领域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形尚未消除,如果不能很快地将地产、汽车、钢铁、建材的投资热降温,一两年后生产能力全面过剩、物价水平不断下降的通货紧缩将会雪上加霜。
吴敬琏:赞同林毅夫的判断
昨天的政协联组讨论会上,虽然吴敬琏发言的主题是《关于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建议》,但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却与林毅夫的结论几乎一致:“我赞同林毅夫的判断,我相信我们的判断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