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纷纭看棉价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1-25 08:05:00
据《了望》周刊发表的文章,2003年的棉花市场注定波澜不断。新棉开秤之前,国内市场上原棉价格就节节看涨;到棉花收购进入高峰期后,棉花价格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飚升,几乎每天都上涨百元左右。棉花大战从长江中下游一直打到新疆天山南北,各地纺织企业深受其苦,流通环节抢购成风,不少棉农持棉观望。
要分析今年棉价缘何如此疯狂,人们没有办法绕开新疆这个中国最大的产棉地,棉花产量近5年来保持在150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1/3,占全球产量的8%左右。因此,业内也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新疆棉花在全国的特殊地位:“中国棉花一看天气,二看新疆。”
自新疆棉花上市以来,国内市场一、二级棉花价格一路攀升,新疆原棉乌鲁木齐交货价已从9月中旬的每吨接近1.4万多元暴涨到目前的接近1.8万多元,还不含每吨大约300-500元的长途运费,涨幅高达3000多元,平均每天涨100元。
--用棉企业叫苦不迭
我国纺织企业对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据业内人士测算,每吨1.4万元的棉价,基本上是我国的棉纺企业价格承受能力的上限。虽然国内市场棉纱、棉布价格稍有上扬,但涨幅极小,远远低于棉价的上涨速度。由于买不起棉花,同时也不敢买棉花,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新疆多数纺织企业只好暂时停产。
今年我国的进口棉配额为85万吨左右,一些纺织企业把希望寄托在外棉大规模入境后平抑国内棉价。但事实上,因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棉花受灾减产,价格也不低,而且国外棉花受中国市场的影响,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是虚火上升还是供求失衡
从棉花经营企业到纺织行业都认为今年棉价暴涨虽在意料之中,但又大大出乎专业人士的意料。
在意料之中的是,新的棉花年度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国内棉花缺口较大,必然导致棉花行情上涨;意料之外的是,棉花价格变化之快,涨幅之大,让人难以理解,实属不正常。
早在今年6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就在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预测,2003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缺口不少于60万吨,国内和国际棉价将在较高的价位上运行。
新疆阿克苏大光(樱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志鹏认为,我国纺织行业缺乏整体控制规划、行业竞争无序也是出现如今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全国纺织规模从3年前的4000万锭增加到今年的7000万锭,需求量增大,棉花资源必然短缺。”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居高不下,化纤产品成本增加,这都造成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大大增加。
据业内人士分析,导致棉价不正常的因素,最主要可能还在于用棉企业的心理因素。受灾害天气影响,今年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国际上的主要产棉区大面积遭灾,而国内新疆、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黄淮平原三大产棉区的棉花收购工作也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国内大部分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早已用完,正处于原料青黄不接的困境。这造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棉花资源缺口的恐慌。由于9月国内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全国棉花市场竞拍的陈棉以及少量企业库存棉花,数量不大,在新棉尚未大量上市前,国内棉花市场就已迎来了一轮酣畅淋漓的上涨行情,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棉花主产区以及黄河流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大量抛售国储棉以平抑棉价,棉花期货市场也应尽快建立,以规避纺织企业的风险。但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预测,到今年9月份,我国棉花库存量会减少至174万吨,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
曾在喀什棉麻公司工作多年的麦盖提县委书记闫俭抱怨说,2000年棉花价格那么低,国家为了不让外棉入境,大量抛售,结果反倒破坏了我们自己的棉花基础,让棉花经营企业和棉农元气大伤;如今需要国家抛售棉花,可是国家却拿不出棉花了。
--原棉收购起烽烟
棉花的走俏吸引了众多棉花经营企业、流通企业的目光,新棉收购刚进入高峰期,棉花价格战就已打响,他们竞相提价争夺相对有限的棉花资源;而棉农基于以往售棉经验,持棉待涨,各棉区收购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混乱局面,这也是棉价高的原因之一。
记者在新疆的几个主要棉区了解到,各类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以价格为“法宝”,竞相抬价抢占市场资源。北疆呼图壁和玛纳斯等产棉区的新棉收购价目前已达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自9月初,部分企业就将籽棉的收购价定在5元左右,至10月中旬,一级籽棉的收购价已接近每公斤7元,而去年同期最高价仅3.4元,达到近十年来棉花收购价的历史最高点。
按往年,新疆棉花此时已进入收购高峰期,但从自治区供销社系统的收购进度来看,到10月5日,全疆供销社系统只收到15万吨左右,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记者了解到,在南疆几个棉花大区,私营棉花加工厂和私棉贩子是制造棉花收购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恰热克轧花厂是新棉集团在莎车县境内最大的轧花厂,目前每天只能收到棉花300担左右,不到往年同期的1/3,尽管这家棉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一涨再涨,但还是赶不上趟,私营轧花厂和私棉贩子的收购价总是比这家轧花厂的价格高0.1元左右。轧花厂厂长沈峰说,私棉贩子走乡串户,基本上是白天谈好价钱、付订金,夜深人静时上门来拉,像游击队一样。而棉农只看重眼前利益,看谁价高就卖给谁;最后看到价格一涨再涨,干脆就持棉观望。
莎车县棉麻公司经理沈木森说:“受到农发行资金的制约,国有棉花加工企业在价格上根本没法和私营轧花厂竞争,我们的价格目前已到了自治区规定收购指导价的最高限了,再高农发行就停止贷款了,可就是这个价,还是收不到。沈木森告诉记者,内地纺织企业已打来几千万元的汇款,可开秤后一星期,棉麻公司只收了8000担棉花。他抱怨说,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这种哄抬棉价的混乱局面也应有所动作。
尽管企业抱怨政府放任不管,但面对这种局面,各产棉县却束手无策。莎车县委书记徐源智说,私棉贩子很难管理,多是跨区收购,一查都有收购许可证;即使没有收购许可证,在查封其棉花没几天也通过各种渠道拿来了。记者了解到,更为复杂的是收购棉花的小贩,他们多为本地农民,政府查到头上,都说堆积在家中的棉花是自己种的。徐源智说:“采取设卡堵截的方法控制棉花外流倒是很有效,但那样就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
--“指导价”为何难以指导棉花收购
今年是棉价全面放开的第一年,早在新棉开秤之前一周,自治区政府已给新棉确立了收购指导价,意在维护整个新疆棉花市场的收购秩序,保护棉农和棉花经营企业的利益。同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新疆的收购指导价为依据,也决定对2003年度棉花收购贷款实行双限政策:规定新疆棉花收购贷款为每担420元,当收购价突破470元时,停止发放贷款。
但事实上,新棉开秤以来,收购价格呈现出高开高走的态势,近日南北疆部分产棉区每公斤籽棉收购价最高已突破7元的极限,高出新疆确定的指导价3元多。政府的收购指导价在新棉收购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指导价格的作用,而且农发行的贷款政策只是限制了原供销社系统的国有棉麻企业,对众多有大量自有资金的私营轧花厂没有任何影响。
结果反而是原国有棉麻收购主渠道收不上棉花,而一些民营加工企业乘机抬价抢占资源,私棉贩子也有机可乘。
由原来阿克苏地区棉麻公司重组而成的塔里木棉花集团自新棉开秤以来没有收到多少棉花。总经理助理石国峰说,“棉花收购价如果超过自治区的指导价,农发行就会停止贷款;我们国有企业也想跟着市场走,可现行贷款的政策在资金上就把我们卡住了。”
随着国内外棉价大幅上涨,新疆内外的一些收购企业和用棉单位纷纷到棉花主产区强占先机,导致本地企业因“吃不饱”而“抢着吃”。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从自治区到各地州批准的棉花加工企业过多,导致棉花加工能力过剩,也是现今棉花收购价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虽有3000多万担的资源量,但截至2002年底,全疆各地先后批准具备棉花收购资格的企业达650多家,棉花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担。两年前,整个阿克苏地区只有十几家轧花厂,去年底到今年60多个,大多数是江浙老板投资新建的,他们在资金上不依靠农发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收购价的做法是“头痛医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切合实际。麦盖提县县委书记闫俭认为,目前导致棉花收购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棉花市场资源量供求的影响,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供应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供给偏紧,需求热,因此受到棉花市场价格日益高涨的影响,收购价水涨船高也是必然的。喀什地区供销社高级经济师玉素甫江说,“棉花收购全面放开后,收购价由市场决定,这是规律,如果再用行政命令干预只能是乱上添乱。”
要分析今年棉价缘何如此疯狂,人们没有办法绕开新疆这个中国最大的产棉地,棉花产量近5年来保持在150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1/3,占全球产量的8%左右。因此,业内也用这样一句话形容新疆棉花在全国的特殊地位:“中国棉花一看天气,二看新疆。”
自新疆棉花上市以来,国内市场一、二级棉花价格一路攀升,新疆原棉乌鲁木齐交货价已从9月中旬的每吨接近1.4万多元暴涨到目前的接近1.8万多元,还不含每吨大约300-500元的长途运费,涨幅高达3000多元,平均每天涨100元。
--用棉企业叫苦不迭
我国纺织企业对棉花价格的承受能力有限,据业内人士测算,每吨1.4万元的棉价,基本上是我国的棉纺企业价格承受能力的上限。虽然国内市场棉纱、棉布价格稍有上扬,但涨幅极小,远远低于棉价的上涨速度。由于买不起棉花,同时也不敢买棉花,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新疆多数纺织企业只好暂时停产。
今年我国的进口棉配额为85万吨左右,一些纺织企业把希望寄托在外棉大规模入境后平抑国内棉价。但事实上,因美国和澳大利亚的棉花受灾减产,价格也不低,而且国外棉花受中国市场的影响,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是虚火上升还是供求失衡
从棉花经营企业到纺织行业都认为今年棉价暴涨虽在意料之中,但又大大出乎专业人士的意料。
在意料之中的是,新的棉花年度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加,国内棉花缺口较大,必然导致棉花行情上涨;意料之外的是,棉花价格变化之快,涨幅之大,让人难以理解,实属不正常。
早在今年6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就在全国棉花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预测,2003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市场的供求缺口不少于60万吨,国内和国际棉价将在较高的价位上运行。
新疆阿克苏大光(樱花)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朱志鹏认为,我国纺织行业缺乏整体控制规划、行业竞争无序也是出现如今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他告诉记者:“全国纺织规模从3年前的4000万锭增加到今年的7000万锭,需求量增大,棉花资源必然短缺。”与此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居高不下,化纤产品成本增加,这都造成纺织企业对棉花的需求大大增加。
据业内人士分析,导致棉价不正常的因素,最主要可能还在于用棉企业的心理因素。受灾害天气影响,今年美国、澳大利亚两个国际上的主要产棉区大面积遭灾,而国内新疆、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黄淮平原三大产棉区的棉花收购工作也比往年推迟了近一个月,在这期间,国内大部分纺织企业的棉花库存早已用完,正处于原料青黄不接的困境。这造成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棉花资源缺口的恐慌。由于9月国内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是全国棉花市场竞拍的陈棉以及少量企业库存棉花,数量不大,在新棉尚未大量上市前,国内棉花市场就已迎来了一轮酣畅淋漓的上涨行情,特别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棉花主产区以及黄河流域表现得更为明显。
面对这种局面,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国家应及早采取措施,大量抛售国储棉以平抑棉价,棉花期货市场也应尽快建立,以规避纺织企业的风险。但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棉麻局预测,到今年9月份,我国棉花库存量会减少至174万吨,为近5年来最低水平。
曾在喀什棉麻公司工作多年的麦盖提县委书记闫俭抱怨说,2000年棉花价格那么低,国家为了不让外棉入境,大量抛售,结果反倒破坏了我们自己的棉花基础,让棉花经营企业和棉农元气大伤;如今需要国家抛售棉花,可是国家却拿不出棉花了。
--原棉收购起烽烟
棉花的走俏吸引了众多棉花经营企业、流通企业的目光,新棉收购刚进入高峰期,棉花价格战就已打响,他们竞相提价争夺相对有限的棉花资源;而棉农基于以往售棉经验,持棉待涨,各棉区收购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混乱局面,这也是棉价高的原因之一。
记者在新疆的几个主要棉区了解到,各类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以价格为“法宝”,竞相抬价抢占市场资源。北疆呼图壁和玛纳斯等产棉区的新棉收购价目前已达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点。自9月初,部分企业就将籽棉的收购价定在5元左右,至10月中旬,一级籽棉的收购价已接近每公斤7元,而去年同期最高价仅3.4元,达到近十年来棉花收购价的历史最高点。
按往年,新疆棉花此时已进入收购高峰期,但从自治区供销社系统的收购进度来看,到10月5日,全疆供销社系统只收到15万吨左右,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记者了解到,在南疆几个棉花大区,私营棉花加工厂和私棉贩子是制造棉花收购价不断上涨的主要原因。恰热克轧花厂是新棉集团在莎车县境内最大的轧花厂,目前每天只能收到棉花300担左右,不到往年同期的1/3,尽管这家棉花加工企业的收购价一涨再涨,但还是赶不上趟,私营轧花厂和私棉贩子的收购价总是比这家轧花厂的价格高0.1元左右。轧花厂厂长沈峰说,私棉贩子走乡串户,基本上是白天谈好价钱、付订金,夜深人静时上门来拉,像游击队一样。而棉农只看重眼前利益,看谁价高就卖给谁;最后看到价格一涨再涨,干脆就持棉观望。
莎车县棉麻公司经理沈木森说:“受到农发行资金的制约,国有棉花加工企业在价格上根本没法和私营轧花厂竞争,我们的价格目前已到了自治区规定收购指导价的最高限了,再高农发行就停止贷款了,可就是这个价,还是收不到。沈木森告诉记者,内地纺织企业已打来几千万元的汇款,可开秤后一星期,棉麻公司只收了8000担棉花。他抱怨说,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这种哄抬棉价的混乱局面也应有所动作。
尽管企业抱怨政府放任不管,但面对这种局面,各产棉县却束手无策。莎车县委书记徐源智说,私棉贩子很难管理,多是跨区收购,一查都有收购许可证;即使没有收购许可证,在查封其棉花没几天也通过各种渠道拿来了。记者了解到,更为复杂的是收购棉花的小贩,他们多为本地农民,政府查到头上,都说堆积在家中的棉花是自己种的。徐源智说:“采取设卡堵截的方法控制棉花外流倒是很有效,但那样就又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了。”
--“指导价”为何难以指导棉花收购
今年是棉价全面放开的第一年,早在新棉开秤之前一周,自治区政府已给新棉确立了收购指导价,意在维护整个新疆棉花市场的收购秩序,保护棉农和棉花经营企业的利益。同时,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新疆的收购指导价为依据,也决定对2003年度棉花收购贷款实行双限政策:规定新疆棉花收购贷款为每担420元,当收购价突破470元时,停止发放贷款。
但事实上,新棉开秤以来,收购价格呈现出高开高走的态势,近日南北疆部分产棉区每公斤籽棉收购价最高已突破7元的极限,高出新疆确定的指导价3元多。政府的收购指导价在新棉收购过程中没有起到任何指导价格的作用,而且农发行的贷款政策只是限制了原供销社系统的国有棉麻企业,对众多有大量自有资金的私营轧花厂没有任何影响。
结果反而是原国有棉麻收购主渠道收不上棉花,而一些民营加工企业乘机抬价抢占资源,私棉贩子也有机可乘。
由原来阿克苏地区棉麻公司重组而成的塔里木棉花集团自新棉开秤以来没有收到多少棉花。总经理助理石国峰说,“棉花收购价如果超过自治区的指导价,农发行就会停止贷款;我们国有企业也想跟着市场走,可现行贷款的政策在资金上就把我们卡住了。”
随着国内外棉价大幅上涨,新疆内外的一些收购企业和用棉单位纷纷到棉花主产区强占先机,导致本地企业因“吃不饱”而“抢着吃”。
记者了解到,这两年,从自治区到各地州批准的棉花加工企业过多,导致棉花加工能力过剩,也是现今棉花收购价节节攀升的重要原因。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商品棉基地,虽有3000多万担的资源量,但截至2002年底,全疆各地先后批准具备棉花收购资格的企业达650多家,棉花加工能力超过7000万担。两年前,整个阿克苏地区只有十几家轧花厂,去年底到今年60多个,大多数是江浙老板投资新建的,他们在资金上不依靠农发行。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政府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收购价的做法是“头痛医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切合实际。麦盖提县县委书记闫俭认为,目前导致棉花收购价格高涨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棉花市场资源量供求的影响,国际国内棉花市场供应仍然存在较大缺口,供给偏紧,需求热,因此受到棉花市场价格日益高涨的影响,收购价水涨船高也是必然的。喀什地区供销社高级经济师玉素甫江说,“棉花收购全面放开后,收购价由市场决定,这是规律,如果再用行政命令干预只能是乱上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