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深刻分析9月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建议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3-10-30 08:29:00
9月份,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五大行业表现突出,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1%
9月份经济特征
9月份,我国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势,消费增长稳步回升。而货币供应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小幅回落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带动了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稳定进入了周期运行的上升轨道,另一方面说明,央行稳定经济的政策操作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明显反应。
虽然自7月份以来,央行采取了一些措施,投资连续三个月出现小幅回落,但贷款继续猛增,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货币市场利率明显回升,国债的收益率水平提高,股市继续缩量下滑,市场资金偏紧,直接影响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
对经济增长中由于体制性投资过热造成的低效率以及增长中的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如何治理,需要有新思路,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宏观经济态势
1、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五大行业表现突出。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04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3%。1至9月累计,全国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
五大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9月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化学工业等5大支柱行业总产值均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4%,拉动增速8.5个百分点。其中,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6.1%和24.3%,分别比上月加快3.7和5.3个百分点,冶金行业总产值增速比上月加快5.9个百分点。电子计算机、微机产量分别增长2.4倍和1.1倍。汽车产量42.76万辆,为今年以来最高月产量,同比增长36.8%;轿车月产量19.13万辆,比上月增产2.2万辆,同比增长69.7%。当月全国完成发电量1585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5.5%,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工业产销衔接保持较好水平。9月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4%,与上月持平。1-9月累计产销率为97.67%,比上年同期提高0.11个百分点。
2、消费平稳增长、物价稳中有升。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1.8亿元,同比增长9.5%。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城市销售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1330亿元,增长9.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0亿元,增长6.4%。餐饮业零售额4186亿元,增长9.4%。新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5%,通讯器材类增长7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7%。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5.9%。
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拉动整体价格上涨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3.6%、2.3%和1.4%。原油价格上涨24.9%,汽油、煤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4%、20%和20.8%;中厚钢板、薄钢板和线材价格分别上涨20.3%、13.1%和14.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品价格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
3、投资增长小幅回落、增速依然过高。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6513亿元,增长31.4%;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7839亿元,增长27.6%。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3781亿元,增长29.1%;更新改造投资5149亿元,增长37.2%;房地产投资6495亿元,增长32.8%。从资金来源情况看,企业自筹、外资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但国内贷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
4、进出口再创新高、利用外资增长放慢。9月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进出口总值达83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其中,出口419.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16.5亿美元,增长39.9%,双双突破400亿美元关口。1-9月,进出口总额达6062.6亿美元,增长36.2%,逼近去年全年6208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进口2985.6亿美元,增长40.5%。
据商务部统计,1-9月,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539家,同比增长18.59%;合同外资金额7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
二、金融市场运行
1、货币供应居高不下、贷款继续猛增。9月末,M2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2个百分点;M1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6个百分点;M0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1-9月现金累计净投放1028亿元,同比多投放484亿元。其中,当月净投放700亿元,同比多投放179亿元。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1-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3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1-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万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短期贷款累计增加8567亿元,同比多增247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5177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479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加3585亿元。中长期贷款显著快于短期贷款增长。另外,票据融资余额为1万亿元,同比猛增99.6%,占新增贷款将近20%。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1-9月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8807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5个百分点。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1-9月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加510亿美元,其中:当月增加192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37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0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同业市场成交增加、利率持续回升。三季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共有68个交易日,累计成交20351笔,共57135.02亿元,日均成交840.22亿元,同比增长57.79%,拆借利率在高位震荡,9月28日创出3.1515%的新高,拆借交易量略有下降,但同比增长仍然高达102.20%。受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市场资金面趋紧的影响,回购利率呈现阶梯状涨势,9月28日达到3.2797%。市场资金从信用拆借转向债券回购,成交量较二季度增长了47.54%。拆借品种和回购品种短期化现象明显,1个月以下的拆借品种、回购品种交易量分别占全部交易量的99.56%、99.50%。
三季度,现券价格不断下降,市场交易走低。从7月份平均单日成交193.39亿元下降到9月份的122.42亿元,市场流动性略显不足,债券收益率随之提高,9月末七年期即期利率达到3.21%。受此影响,财政部八期国债流标,九期国债停止招标。
3、股指持续下滑、成交连创地量。9月份,上证综指以1423点开盘,全月呈单边下调的走势,月末报收于1367点,下跌幅度3.94%。股市成交极度萎缩,连创地量。六成以上的股票已经跌破年内最低。从个股股票价格下跌的面积和幅度看,远比股票指数下跌的幅度大。
(课题组成员:张曙光,汪新波,金岩石,李皎予)
[未来趋势与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有新变化
目前,股市和债市同时陷入低谷的现象已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8月下旬开始,银行间回购市场利率逐日攀升,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了许多市场人士的意料。从8月中旬至9月末的短短一个半月,市场利率上升了约80个基点。受此影响,财政部记账式八期国债大比例流标,随后不得不紧急叫停记账式九期国债招标。随着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快速上升,债券市场特别是中长期债券价格出现"跳水"行情,收益率明显上调。不过,这也为债券市场建立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近年来,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与短期债券收益率的点差越来越窄,风险溢价过低。今年8月21日发行的7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6%,而当日发行的6个月中央银行票据的收益率则为2.41%,同时2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30%。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5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1%,二者差2.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2%,二者差3.2个百分点,远高于我国债券市场的价差。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提高是必然的。在这次债券市场调整中,众多投资者,尤其是商业银行承受了损失。这一轮的下跌行情,使债券衍生产品的推出显得更加迫切。市场迫切需要带有远期做空机制的开放式回购、远期债券交易等套期保值类交易品种。
以往,债券市场的跳水经常表现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资金转移,一方跳水往往伴随另一方井喷,但目前是股市和债市同时陷入低谷,这虽然与货币政策趋紧有关,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制度缺陷和金融资产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需要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先沿海、后内地,由南向北递次推进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巨大落差。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与国际市场接轨,步入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化过程的中高阶段。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还停留在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前,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但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转轨过程的社会经济成本,出现了许多不良资产和失业人员。以辽宁为例,辽宁不良贷款达1800多亿,还不包括一些垮掉的证券公司留下的不良资产。辽宁的下岗工人最多,需要财政养活的人达760万,是全国第一。改革推进到现在,深层的金融改革、国资改革已经无法绕开,对于国有资产存量较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化解存量矛盾,解决历史包袱。
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对于经济全局有很大的影响。在继续坚持东部率先与国际接轨和推进西部开发的前提下,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再加上CEPA的提出和实施,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发展格局。
从国家统计局上半年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长三角、珠三角的先行优势主要体现在出口和引进外资上。长三角和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0.7%,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1%。外向经济的优势更加显著,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目前"长三角"地区聚集的外资总量已超过1500亿美元,世界500强有400多家进驻"长三角",18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
今年以来,随着CEPA协议的落实,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更加开放、势力更强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8月6日在香港召开的第6次粤港联席会议,推出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计划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长三角的一体化和协作的层次也上了新的台阶,大规模的路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开工,江浙沪"三小时都市圈"蓝图浮出水面。而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浙江交界的收费站实现二合一,这是长三角公路运营上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另外,一些促进商品和要素市场流动的措施也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内的19个城市实施各地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从而实现各地教育、培训、考试的资源互通、共享。上海的金融机构今年开始大规模向苏浙大企业直接发放贷款。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市的内地投资中,来自江浙的占50%,而上海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中对江浙的投资高达63%。
长江三角洲最近召开了16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和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会议,初步形成了一个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机制。从现在的迹象看,两大三角洲的优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过,在其发展中重复建设等问题也是值得关注。这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和投资有很大关系。以长三角为例,有数据显示,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一项调查表明,在苏浙沪经济圈的15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选择石化,12座城市选择通信产业。上海今年在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173平方公里实施"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计划,被形象地称之为"173计划"。这是上海在世界制造业基地大转移背景下图谋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步骤。与上海的"173计划"相对,江浙两省分别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和建立"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政府目标。
东北地区的振兴,既不能走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老路,也不能完全步沿海地区的后尘;既不能离开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又要努力探寻新的发展空间和创造新的发展机制。东北落后一是由于东北计划经济的包袱太重,二是由于东北的重型产业结构不适应改革开放前期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东北的振兴必须坚持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如果能够在诸如投融资体制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取得突破,造成一种体制和政策上的势能,就有可能使要素和资源流向东北。与此同时,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期,依据市场需求和工业化的规律,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向着轻型化的方向前进,那么,在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仍然要发展重型制造工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设备需要进口,东北重工业聚集的优势和条件需要很好发挥和利用。这也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伴随着一些地方的投资过热,其中既有市场经济自发的扩张冲动,也有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府投资饥渴,如果政府投资的成分过大,无效投资、重复建设形成的不良资产将抵消掉市场体制自发增长的巨大潜力和效率改进。因此,在维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警惕并及时处理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
9月份经济特征
9月份,我国经济继续在高位运行。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外贸出口保持强劲增势,消费增长稳步回升。而货币供应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小幅回落以及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带动了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稳定进入了周期运行的上升轨道,另一方面说明,央行稳定经济的政策操作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明显反应。
虽然自7月份以来,央行采取了一些措施,投资连续三个月出现小幅回落,但贷款继续猛增,货币政策的效果目前主要体现在金融层面。货币市场利率明显回升,国债的收益率水平提高,股市继续缩量下滑,市场资金偏紧,直接影响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
对经济增长中由于体制性投资过热造成的低效率以及增长中的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如何治理,需要有新思路,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宏观经济态势
1、工业持续快速增长、五大行业表现突出。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04亿元,比上年同月增长16.3%。1至9月累计,全国共完成工业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
五大行业成为带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9月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以及化学工业等5大支柱行业总产值均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4%,拉动增速8.5个百分点。其中,钢和钢材产量同比增长26.1%和24.3%,分别比上月加快3.7和5.3个百分点,冶金行业总产值增速比上月加快5.9个百分点。电子计算机、微机产量分别增长2.4倍和1.1倍。汽车产量42.76万辆,为今年以来最高月产量,同比增长36.8%;轿车月产量19.13万辆,比上月增产2.2万辆,同比增长69.7%。当月全国完成发电量1585亿千瓦小时,同比增长15.5%,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
工业产销衔接保持较好水平。9月份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74%,与上月持平。1-9月累计产销率为97.67%,比上年同期提高0.11个百分点。
2、消费平稳增长、物价稳中有升。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1.8亿元,同比增长9.5%。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加快了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城市销售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1330亿元,增长9.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11370亿元,增长6.4%。餐饮业零售额4186亿元,增长9.4%。新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中,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77.5%,通讯器材类增长7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7%。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5.9%。
9月份,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拉动整体价格上涨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7%。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上涨3.6%、2.3%和1.4%。原油价格上涨24.9%,汽油、煤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4%、20%和20.8%;中厚钢板、薄钢板和线材价格分别上涨20.3%、13.1%和14.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品价格上涨4.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5%。
3、投资增长小幅回落、增速依然过高。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加快8.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6513亿元,增长31.4%;集体和个体经济投资7839亿元,增长27.6%。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3781亿元,增长29.1%;更新改造投资5149亿元,增长37.2%;房地产投资6495亿元,增长32.8%。从资金来源情况看,企业自筹、外资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投资的自主增长机制进一步改善,但国内贷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
4、进出口再创新高、利用外资增长放慢。9月份外贸进出口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进出口总值达835.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5%。其中,出口419.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16.5亿美元,增长39.9%,双双突破400亿美元关口。1-9月,进出口总额达6062.6亿美元,增长36.2%,逼近去年全年6208亿美元的水平,其中,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进口2985.6亿美元,增长40.5%。
据商务部统计,1-9月,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9539家,同比增长18.59%;合同外资金额792.07亿美元,同比增长35.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02.38亿美元,同比增长11.85%。
二、金融市场运行
1、货币供应居高不下、贷款继续猛增。9月末,M2余额为21.4万亿元,同比增长20.7%,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4.2个百分点;M1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上年同期加快了2.6个百分点;M0余额为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1-9月现金累计净投放1028亿元,同比多投放484亿元。其中,当月净投放700亿元,同比多投放179亿元。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6.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1-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7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3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8.9个百分点,1-9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2.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万亿元。从贷款投向上看,短期贷款累计增加8567亿元,同比多增247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万亿元,同比多增加5177亿元。其中:基本建设贷款增加479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增加3585亿元。中长期贷款显著快于短期贷款增长。另外,票据融资余额为1万亿元,同比猛增99.6%,占新增贷款将近20%。
9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1.1%。1-9月各项存款累计增加3.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8807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0.3万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了3.5个百分点。
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39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8.5个百分点。1-9月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975亿美元,同比多增加510亿美元,其中:当月增加192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37亿美元。9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8.2770元人民币,与上年末基本持平,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2、同业市场成交增加、利率持续回升。三季度,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共有68个交易日,累计成交20351笔,共57135.02亿元,日均成交840.22亿元,同比增长57.79%,拆借利率在高位震荡,9月28日创出3.1515%的新高,拆借交易量略有下降,但同比增长仍然高达102.20%。受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市场资金面趋紧的影响,回购利率呈现阶梯状涨势,9月28日达到3.2797%。市场资金从信用拆借转向债券回购,成交量较二季度增长了47.54%。拆借品种和回购品种短期化现象明显,1个月以下的拆借品种、回购品种交易量分别占全部交易量的99.56%、99.50%。
三季度,现券价格不断下降,市场交易走低。从7月份平均单日成交193.39亿元下降到9月份的122.42亿元,市场流动性略显不足,债券收益率随之提高,9月末七年期即期利率达到3.21%。受此影响,财政部八期国债流标,九期国债停止招标。
3、股指持续下滑、成交连创地量。9月份,上证综指以1423点开盘,全月呈单边下调的走势,月末报收于1367点,下跌幅度3.94%。股市成交极度萎缩,连创地量。六成以上的股票已经跌破年内最低。从个股股票价格下跌的面积和幅度看,远比股票指数下跌的幅度大。
(课题组成员:张曙光,汪新波,金岩石,李皎予)
[未来趋势与建议] 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将有新变化
目前,股市和债市同时陷入低谷的现象已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8月下旬开始,银行间回购市场利率逐日攀升,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了许多市场人士的意料。从8月中旬至9月末的短短一个半月,市场利率上升了约80个基点。受此影响,财政部记账式八期国债大比例流标,随后不得不紧急叫停记账式九期国债招标。随着货币市场短期利率的快速上升,债券市场特别是中长期债券价格出现"跳水"行情,收益率明显上调。不过,这也为债券市场建立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近年来,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与短期债券收益率的点差越来越窄,风险溢价过低。今年8月21日发行的7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6%,而当日发行的6个月中央银行票据的收益率则为2.41%,同时2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2.30%。与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为1%,5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1%,二者差2.1个百分点;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4.2%,二者差3.2个百分点,远高于我国债券市场的价差。从市场发展规律来看,中长期债券收益率的提高是必然的。在这次债券市场调整中,众多投资者,尤其是商业银行承受了损失。这一轮的下跌行情,使债券衍生产品的推出显得更加迫切。市场迫切需要带有远期做空机制的开放式回购、远期债券交易等套期保值类交易品种。
以往,债券市场的跳水经常表现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资金转移,一方跳水往往伴随另一方井喷,但目前是股市和债市同时陷入低谷,这虽然与货币政策趋紧有关,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制度缺陷和金融资产质量不高,如何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需要在经济体制方面有更深层次的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先沿海、后内地,由南向北递次推进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巨大落差。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在很大程度上正在与国际市场接轨,步入新型工业化和工业化过程的中高阶段。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还停留在传统工业化和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前,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但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转轨过程的社会经济成本,出现了许多不良资产和失业人员。以辽宁为例,辽宁不良贷款达1800多亿,还不包括一些垮掉的证券公司留下的不良资产。辽宁的下岗工人最多,需要财政养活的人达760万,是全国第一。改革推进到现在,深层的金融改革、国资改革已经无法绕开,对于国有资产存量较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化解存量矛盾,解决历史包袱。
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政策对于经济全局有很大的影响。在继续坚持东部率先与国际接轨和推进西部开发的前提下,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再加上CEPA的提出和实施,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区域发展格局。
从国家统计局上半年的统计中可以看出,长三角、珠三角的先行优势主要体现在出口和引进外资上。长三角和珠三角GDP占全国的比重为30.5%,比上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30.7%,占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1%。外向经济的优势更加显著,上半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实现出口122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4.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到位注册外资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5%。目前"长三角"地区聚集的外资总量已超过1500亿美元,世界500强有400多家进驻"长三角",180多家国际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办事机构。
今年以来,随着CEPA协议的落实,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形成了更加开放、势力更强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8月6日在香港召开的第6次粤港联席会议,推出大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合作,计划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大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和最具获利能力的经济中心。与此同时,长三角的一体化和协作的层次也上了新的台阶,大规模的路桥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工程开工,江浙沪"三小时都市圈"蓝图浮出水面。而苏嘉杭高速公路江苏、浙江交界的收费站实现二合一,这是长三角公路运营上第一次打破行政区划的藩篱。另外,一些促进商品和要素市场流动的措施也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内的19个城市实施各地人员资格证书的互认和衔接,从而实现各地教育、培训、考试的资源互通、共享。上海的金融机构今年开始大规模向苏浙大企业直接发放贷款。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市的内地投资中,来自江浙的占50%,而上海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投资中对江浙的投资高达63%。
长江三角洲最近召开了16个城市的市长联席会议和三省市的常务副省长会议,初步形成了一个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机制。从现在的迹象看,两大三角洲的优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过,在其发展中重复建设等问题也是值得关注。这与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和投资有很大关系。以长三角为例,有数据显示,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率高达70%。一项调查表明,在苏浙沪经济圈的15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选择石化,12座城市选择通信产业。上海今年在嘉定、青浦、松江三个区173平方公里实施"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计划,被形象地称之为"173计划"。这是上海在世界制造业基地大转移背景下图谋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步骤。与上海的"173计划"相对,江浙两省分别提出了"沿江开发战略"和建立"环杭州湾产业带"的政府目标。
东北地区的振兴,既不能走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的老路,也不能完全步沿海地区的后尘;既不能离开原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又要努力探寻新的发展空间和创造新的发展机制。东北落后一是由于东北计划经济的包袱太重,二是由于东北的重型产业结构不适应改革开放前期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东北的振兴必须坚持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如果能够在诸如投融资体制和人力资源政策等几个重要的方面取得突破,造成一种体制和政策上的势能,就有可能使要素和资源流向东北。与此同时,如果说改革开放的前期,依据市场需求和工业化的规律,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向着轻型化的方向前进,那么,在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仍然要发展重型制造工业,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设备需要进口,东北重工业聚集的优势和条件需要很好发挥和利用。这也需要国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伴随着一些地方的投资过热,其中既有市场经济自发的扩张冲动,也有传统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政府投资饥渴,如果政府投资的成分过大,无效投资、重复建设形成的不良资产将抵消掉市场体制自发增长的巨大潜力和效率改进。因此,在维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必须警惕并及时处理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