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制定权的争夺:谁来主导中国战略产业标准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2-30 09:24:00
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标准来加强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以期攫取超额利润,这与过去通过产品直接占领中国市场的手段相比,是“换一种方法的游戏”。
2006年1月,国内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就要上市了。
对于这个有着“两个心脏”的汽车,业内企业普遍感到恐慌和不安。恐慌和不安,并不在于普锐斯能在市场上卖出多少,而在于我国是否会以它为模板制定技术标准,规范未来国内所有厂家生产的“两个心脏”汽车的“模样”。
不仅仅是普锐斯
其实早在半年前,一份《混合动力车标准方案》就曾被送到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案头,当时,包括长安集团、比亚迪、通用汽车等国内外公司曾表示一致的担忧——“该标准制定不应该仓促,更不应该按照丰田技术路线来制定”。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全球老二的丰田汽车,在混合动力车研发上是绝对的老大,所生产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超过50万辆,占到市场的90%以上,这种装有内燃机和轮毂电机两个心脏的车子能省油30%以上。去年,丰田把中国定为普锐斯第一个国家海外生产基地,而不是销售量最大的美国,这一做法被认为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其目的不在于迅速赚钱,而是想在“一张白纸”的中国市场树立起丰田标准,在未来能够主导这个产业。有消息称,丰田早在2002年就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合作,而该中心往往能直接参与汽车标准的制定。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把发展混合动力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混合动力车的标准由丰田模式主导,将意味着今后国内生产混合动力车的厂家可能都要向丰田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而目前国内企业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心血,以及与欧美合资企业在氢动力等绿色能源汽车上的努力都将泡汤。对此,相关各方肯定是不愿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2006年的门槛上,标准之争不仅仅在混合动力车领域。在核电领域,原本要在今年确定的浙江三门和广东阳江捆绑项目的开标一再推后,原因就是这两个项目可能为新一轮核电建设定调,决定到底是使用法国阿海珐的技术标准还是美国西屋的技术标准。要知道,新一轮核电建设的规划是到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最保守估算,造价起码在400亿美元以上,对于这块“大蛋糕”,两家世界核电巨头都不愿意错过。同样,在3G领域,尽管中国标准TD-SCDMA已经确立,但在市场扩展过程中,与欧洲的WCDMA及美国的CDMA2000等标准依然会有一场激烈竞争。在高档不锈钢领域,日本新日铁和欧洲阿塞洛在中国也加快“圈地”。
所有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目标直指竞争的核心——标准。
换一种方法的游戏
当标准掌握在别人手中,你就永远是打工者。
记忆犹新的例子是中国DVD标准的尴尬。由于国外巨头掌握DVD标准,从自2002年以来,国外四家专利收费集团向国产DVD出口企业收取了每年10亿美元左右的专利费。
显然,混合动力车、核电等领域的标准影响力,将远远超过DVD,而且更关系国计民生。
去年底发表的我国首个《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的先进性及先发制人的时机制定了标准,标准制定的后发国家如果想再参与这场标准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报告》还认为,跨国公司正在通过“私有协议公共推广”、“交叉许可寡头垄断”、“多层标准层层推进”、“强化法律打击创新”、“政策游说全球施压”等手段,强化标准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以期攫取超额利润。这与过去通过产品销售来占领市场的手段相比,是“换一种方法的游戏”。我们不得不承认,混合动力车、核电等领域的跨国巨头,都在巧妙运用《报告》中提到的标准来增加话语权。
标准,其目的应该是整合经济和产业的秩序,是代表一种公共利益。但不少专家认为,如今,制定高技术产业标准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私有利益”搭乘“公共利益”便车的现象。当标准这种隐蔽性规则在世界贸易中的力量和作用逐渐显现,就成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后发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加狭小,成长过程更为艰难。另一方面,标准也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它使得产业利益分配朝先行的跨国公司倾斜。上海几位电站设备公司的老总曾告诉记者,尽管国内企业提出了无论用哪种核电标准,今后国产化的力度都将加强,但即使70%国产化了,30%的核心设备依然掌握在跨国巨头手中,而这30%的利润或许是国产化设备的10倍,是核电站真正的“心脏”。
不让自主技术边缘化
战略产业的标准制定正陷入两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专家说,丰田确实在混合动力车领域有着技术优势,我们要很快推出中国标准,就难以摆脱“丰田味道”。而如果不制定标准的话,国内混合动力车市场近期可能出现混乱,各类技术路线的混合动力车出厂后,在检测、维修、安全等方面都缺少统一尺度,对产业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解决这一难题,只能是在不排斥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让中国企业更多地参与标准制定,使自主知识产权在标准制定时不被边缘化。华普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刚表示:“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成熟技术和标准,但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标准必须要有自主品牌的公司来参与。要知道,我们在IT和其他一些行业已经吃了很多亏,我们不能再让汽车等行业继续重蹈覆辙。”
中国自主技术在战略产业领域的标准制定中不被边缘化,其责任不仅仅在企业,标准制定部门和行业协会同样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改变过时的标准政策,抛弃单纯的采纳国外标准和参照国外标准的思想,应该在接受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同时,大力提倡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并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政。政府部门在制定标准时,应该让标准的制定程序和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多听听本土企业的声音。毕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标准制定的主体。
不少专家还认为,法律法规的健全,也是防止跨国巨头利用标准来控制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制定《反垄断法》,并加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当跨国公司凭借标准、技术和规模等优势,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强势扩张,进而影响到国内企业充分、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时,国内企业就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否维护公平,意义重大。
2006年1月,国内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就要上市了。
对于这个有着“两个心脏”的汽车,业内企业普遍感到恐慌和不安。恐慌和不安,并不在于普锐斯能在市场上卖出多少,而在于我国是否会以它为模板制定技术标准,规范未来国内所有厂家生产的“两个心脏”汽车的“模样”。
不仅仅是普锐斯
其实早在半年前,一份《混合动力车标准方案》就曾被送到了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的案头,当时,包括长安集团、比亚迪、通用汽车等国内外公司曾表示一致的担忧——“该标准制定不应该仓促,更不应该按照丰田技术路线来制定”。
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作为全球老二的丰田汽车,在混合动力车研发上是绝对的老大,所生产的普锐斯混合动力车在全球超过50万辆,占到市场的90%以上,这种装有内燃机和轮毂电机两个心脏的车子能省油30%以上。去年,丰田把中国定为普锐斯第一个国家海外生产基地,而不是销售量最大的美国,这一做法被认为是“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其目的不在于迅速赚钱,而是想在“一张白纸”的中国市场树立起丰田标准,在未来能够主导这个产业。有消息称,丰田早在2002年就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了关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合作,而该中心往往能直接参与汽车标准的制定。
事实上,从2005年开始,中国已经把发展混合动力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果,混合动力车的标准由丰田模式主导,将意味着今后国内生产混合动力车的厂家可能都要向丰田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而目前国内企业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心血,以及与欧美合资企业在氢动力等绿色能源汽车上的努力都将泡汤。对此,相关各方肯定是不愿接受的。
值得注意的是,站在2006年的门槛上,标准之争不仅仅在混合动力车领域。在核电领域,原本要在今年确定的浙江三门和广东阳江捆绑项目的开标一再推后,原因就是这两个项目可能为新一轮核电建设定调,决定到底是使用法国阿海珐的技术标准还是美国西屋的技术标准。要知道,新一轮核电建设的规划是到2020年达到4000万千瓦,最保守估算,造价起码在400亿美元以上,对于这块“大蛋糕”,两家世界核电巨头都不愿意错过。同样,在3G领域,尽管中国标准TD-SCDMA已经确立,但在市场扩展过程中,与欧洲的WCDMA及美国的CDMA2000等标准依然会有一场激烈竞争。在高档不锈钢领域,日本新日铁和欧洲阿塞洛在中国也加快“圈地”。
所有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为了一个产品、一个项目,目标直指竞争的核心——标准。
换一种方法的游戏
当标准掌握在别人手中,你就永远是打工者。
记忆犹新的例子是中国DVD标准的尴尬。由于国外巨头掌握DVD标准,从自2002年以来,国外四家专利收费集团向国产DVD出口企业收取了每年10亿美元左右的专利费。
显然,混合动力车、核电等领域的标准影响力,将远远超过DVD,而且更关系国计民生。
去年底发表的我国首个《中国高科技标准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的先进性及先发制人的时机制定了标准,标准制定的后发国家如果想再参与这场标准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报告》还认为,跨国公司正在通过“私有协议公共推广”、“交叉许可寡头垄断”、“多层标准层层推进”、“强化法律打击创新”、“政策游说全球施压”等手段,强化标准对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以期攫取超额利润。这与过去通过产品销售来占领市场的手段相比,是“换一种方法的游戏”。我们不得不承认,混合动力车、核电等领域的跨国巨头,都在巧妙运用《报告》中提到的标准来增加话语权。
标准,其目的应该是整合经济和产业的秩序,是代表一种公共利益。但不少专家认为,如今,制定高技术产业标准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私有利益”搭乘“公共利益”便车的现象。当标准这种隐蔽性规则在世界贸易中的力量和作用逐渐显现,就成为一种控制产业链、遏制竞争对手的重要工具,后发企业的成长空间更加狭小,成长过程更为艰难。另一方面,标准也成为利益分配的工具,它使得产业利益分配朝先行的跨国公司倾斜。上海几位电站设备公司的老总曾告诉记者,尽管国内企业提出了无论用哪种核电标准,今后国产化的力度都将加强,但即使70%国产化了,30%的核心设备依然掌握在跨国巨头手中,而这30%的利润或许是国产化设备的10倍,是核电站真正的“心脏”。
不让自主技术边缘化
战略产业的标准制定正陷入两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专家说,丰田确实在混合动力车领域有着技术优势,我们要很快推出中国标准,就难以摆脱“丰田味道”。而如果不制定标准的话,国内混合动力车市场近期可能出现混乱,各类技术路线的混合动力车出厂后,在检测、维修、安全等方面都缺少统一尺度,对产业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解决这一难题,只能是在不排斥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让中国企业更多地参与标准制定,使自主知识产权在标准制定时不被边缘化。华普汽车公司董事长徐刚表示:“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成熟技术和标准,但是我们国家自己的标准必须要有自主品牌的公司来参与。要知道,我们在IT和其他一些行业已经吃了很多亏,我们不能再让汽车等行业继续重蹈覆辙。”
中国自主技术在战略产业领域的标准制定中不被边缘化,其责任不仅仅在企业,标准制定部门和行业协会同样重要。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改变过时的标准政策,抛弃单纯的采纳国外标准和参照国外标准的思想,应该在接受国际先进技术标准的同时,大力提倡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制定,并将知识产权政策、产业研发政策和标准化政策协调起来,而不是各自为政。政府部门在制定标准时,应该让标准的制定程序和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多听听本土企业的声音。毕竟,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标准制定的主体。
不少专家还认为,法律法规的健全,也是防止跨国巨头利用标准来控制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要制定《反垄断法》,并加快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当跨国公司凭借标准、技术和规模等优势,在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强势扩张,进而影响到国内企业充分、自由、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时,国内企业就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能否维护公平,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