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柳州“东桑西移”事业的优势分析与发展建议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2-21 09:56:00
桑蚕业,现已成为柳州市农业继蔗糖业之后的第二优势产业。据市农业部门统计,到去年底,柳州市共有866个村84518户人家种桑养蚕,桑园面积共20.5万亩,蚕产量1.75万吨,去年产值3.3亿多元——种桑养蚕给全市农民带来的人均增收达50元。
发展优势:天时地利人和
柳州市无霜期长,光温条件充足,每年可养蚕时间大大高于江浙等地。我市缫丝能力还是广西第一,目前已投产及在建的有11家32240绪,其中自动缫30800绪(77组),年加工鲜茧能力2万吨。
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因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低,逐渐放弃了种桑养蚕。而柳州市农村劳动力丰富,养一张蚕就可获利一两千元,这对我市而言,效益不错。
天时地利人和,种桑养蚕就成了柳州市农民增收致富的大好途径。柳州市也抓住机遇,把桑蚕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扶持,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有资金扶持。而柳州市桑园面积前年11.7万亩,去年就跃至20.5万亩,今年至目前,也已植下桑苗3万多亩。
但目前柳州市桑蚕业还有一些要解决的问题。
种养技术需要改进
去年夏、秋季,柳州市鹿寨、柳江、融安、柳城等县有2000多张蚕虫发病。“脓病是常见病,就像感冒一样。”自治区资深蚕业专家顾家栋在鹿寨查看蚕病情况时介绍,管理粗放、环境脏乱、没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是蚕病暴发的最重要原因。
较大面积的蚕病,暴露出了柳州市桑蚕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首先是农民的种养技术不太过关,其次是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撑不到位。我市种桑养蚕户分布面广,但每个县乡的蚕技人员就那么几个,对技术培训、病害防治,农技人员往往是有心无力。
气候、蚕种、种养水平等原因交织在一起,导致柳州市的蚕茧个头较小、丝长较短,各缫丝厂大多只能生产出3A级产品。而我区其他一些地方蚕茧丝质量可达5A——目前的市场上,3A产品是23万元一吨,5A产品是26万元一吨。我市蚕农增收、茧企增效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管理体制需要理顺
“你这茧12块钱一斤。”收茧人员把手往装满白色蚕茧的箩筐里一插一抓后说。“再多一点嘛,12块5。”蚕农讨论还价——这是记者去年10月在鹿寨县黄冕乡蚕茧收购一条街看到的场景。
没有精确的测定仪器,收茧人全凭经验对蚕茧进行手工测定。这不仅会有疏露,也容易引发矛盾。而不少蚕农为了卖得好价钱,往往把“毛脚蚕”(未化蛹的蚕茧)挑出来卖,这样的蚕茧丝质很差。
据了解,蚕茧收烘站的资格证由自治区经委发放,市经委没有专门的部门对收烘站进行监管。而蚕茧的质量又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进行管理,目前这一工作也未能有效展开。而蚕茧知识丰富的农业部门,此时面对众多的无证收烘站、蚕茧卖与收之间的不合理之处,却只能在一边干着急。
此外,柳州市缫丝企业技术水平低、产业链短也制约着柳州市桑蚕业的发展。
加强整合利益联动
“如果农业、科技部门技术支持,蚕农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种养,不仅蚕茧质量高,蚕茧化蛹的时间也会一致,那收烘站就可以统一时间收购。这样的话,每批蚕茧两三天就可以收购完,企业不用像现在从5月收到11月,还可以有效避免‘毛脚茧’,税收、经委、质监等部门也容易对收茧进行管理。”市农业局负责桑蚕业务的人士说,“像我市的糖业发展模式一样,也进行茧价‘二次联动’,那我市的桑蚕业会更快、更稳健发展。”
目前柳州市也朝着这方面努力,有关部门正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外的县份进行“优质高效桑蚕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探索“六统一之路”:统一供种、供药、消毒、治虫、种养技术、售茧标准。各县都还有乡镇级的蚕农协会与企业实行“订单”交易,确保证农民种桑养蚕风险最低。
但柳州市目前还没有一个整合各方力量的机构来理顺行政部门、企业与蚕农的关系,从种、养、贸、工方面来统筹发展桑蚕、茧丝加工业,这多少让人有点遗憾。
信息来源:柳州日报 作者: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