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广西农业厅、广西外专局赴印度“蚕业产业化”培训报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2-14 14:30:00
经国家外专局批准和资助,广西农业厅、广西外专局组织了以顾家栋研究员为团长的“蚕业产业化”培训团一行15人于2005年12月21日至2006年元月10日,在印度培训21天,这次培训,以实地考察、就地交流为主,先后实地考察:桑蚕繁育培训中心,蚕茧收购市场,农村养蚕示范户,小型蚕农茧丝加工场,民营的丝绸加工作坊,专业养蚕村屯饲养及桑园管理中央蚕业培训院、中央蚕业研究所,政府的大型蚕茧收烘市场,政府蚕丝业管理部门等,得到当地政府和蚕业管理部门领导、科研院所领导和专家的欢迎,在学术上进行了诸多方面的交流,使培训考察团每个成员都能对印度蚕业发展,蚕丝业科技进步,茧丝绸加工、市场管理等均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在印度学习期间,结合广西蚕业现状开展研讨,就如何借鉴印度蚕丝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加速广西蚕业产业化的进程提出意见,现提出培训报告如下:

  一、印度蚕丝业的概况

  印度是世界唯一能生产四种天然蚕丝的国家,桑蚕、蓖麻蚕(木薯蚕)、柞蚕、琥珀蚕。琥珀蚕又称姆珈蚕是印度独有的珍贵蚕品种资源。其中桑蚕丝占总蚕丝量的90%以上,印度现有32个邦,其中有15个邦栽桑养蚕。主要产区在南部卡纳塔克、安得拉、泰米尔纳等3个邦,加上西部西孟加拉邦这四个邦的蚕茧产量占印度蚕茧总量的98%,其中卡纳塔克邦是印度产茧量最多邦,占总茧量58%,目前北部地区北方邦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印度桑园面积18.5万公顷,2004年蚕种发种量750万盒,年产鲜茧14.9万吨,其中二化性蚕种占30万盒,生产优质二化性蚕茧850万公斤。印度年产生丝15547吨,年需求是22000吨,每年需从中国
进口生丝6000—8000吨,所以印度既是世界蚕丝生产大国,又是蚕丝消费大国。

  印度丝绸销售有稳定红火的国内市场,约占总消费量80%,主要生产妇女传统服装“莎丽”,其原料以多化性生丝为主,外销20%,主要是二化性生丝的高档产品。印度本国生产的生丝一般多为多化性丝,蚕茧出丝率低,缫折大,成本较高,质量低,因此每年从中国进口价廉质优的二化性生丝,与其多化性丝混织具有特色的印度丝织品,再出口创汇,一般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2004—2005年度丝绸出口额5亿美元。印度鲜茧价格多化性鲜茧每公斤120—160卢比(人民币24—32元),二化性鲜茧180—200卢比(人民币36—40元)。

  二、印度蚕业的优势

  印度蚕丝业的发展趋于一个稳步发展格局,产量大体上每十年翻一番,从1947年印度独立之初生丝产量全年800吨,至2005年全年生丝量达15547吨,增加19倍,约占世界生丝总产量的17%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蚕丝生产国,仅次于中国,是世界丝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蚕丝业的目标是把握国际市场发展,重视国内市场开发,在满足印度人民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印度所以能从一个蚕丝小国发展成蚕丝大国,能几十年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该产业,我们考察学习后大家一致认为印度在发展蚕丝业方面有相当优势。

  (一)政府重视,财政支持,统筹规划

  1947年印度独立后,为发展民族工业,增加外汇收入,开始重视对蚕丝业发展。在1949年印度国会立法成立中央蚕丝委员会(简称CSB)由纺织部代管,从1951年开始由国家计委统筹安排下,编制蚕丝业发展的“五年计划”,并逐年增加对蚕丝业的财政支持,目前已进入蚕丝业第十个五年计划(2003—2007年),中央和各邦财政支持达100亿卢比(人民币20亿),同时印度政府自1981年以来争取世界银行和瑞士政府两次巨额贷款5亿美元支持印度政府加紧茧丝绸人才培养,完善蚕丝业的推广开发机构,积极培育新品种,研究现代的养蚕、丝绸加工等新技术。这对印度蚕丝业的产业基础日益巩固和推广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

  (二)管理机构完善,协调开展工作

  印度中央政府管理蚕丝业的部门分别是国家计委主要负责编制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其中包括蚕丝业的发展“五年计划”。纺织部内设丝绸局主要负责制定蚕丝业生产的方针、政府、新建项目审批和交易市场建设。商业部主要负责茧丝绸商品的进出口管理,颁发进口许可证。

  1、中央丝绸委员会(中央丝绸局CSB)

  为了促进蚕丝业协调发展,1949年4月经国会批准,成立中央丝绸委员会,共有36个成员任期3年,由主席、副主席、秘书长、人民院、联邦院、少数民族、各邦政府代表、工业贸易代表等组成,该委员会对国会负责,由纺织部代管,其职责:(1)促进蚕丝业协调发展;(2)组织蚕丝业科研新技术推广;(3)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4)促进和培育茧丝市场的发展,稳定茧、丝价格;(5)向政府提供蚕丝业发展的政策建议;(6)制定茧丝绸产品的标准和质量管理;(7)收集公布统计分析蚕丝业有关资料。

  2、印度丝绸出口促进会

  1983年设立单独的丝绸产品出口促进会,目的在于对增加真丝绸、交织丝绸及相关产品出口进行指导和监督。

  3、各邦蚕桑厅

  除中央机构外,有一定规模蚕业生产邦都设蚕桑厅,负责实施推广蚕桑发展规划。

  (三)重视科研、繁育、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印度政府十分重视蚕丝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每年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和行政费用。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蚕丝业科研人才的培养,先后派遣10多批100多名专业人员前往日本、中国进修学习。在世界银行和瑞士政府援助下,印度在科研和技术推广方面建立比较系统的网络体系。中央一级共有8个茧丝绸研究单位,其中3个蚕桑研究所,1个丝绸技术与培训院,1个蚕种技术研究所,1个蚕生物技术实验室,1个蚕学资源站,2个野蚕研究所,拥有研究人员近1000人以上,在邦一级共有12个蚕业技术推广站,每个站下设有8个技术推广点和6个蚕业学校,主要负责蚕农技术辅导和培训工作。蚕种繁育有国家蚕种网站的23个蚕种场,各邦政府所属种场172个,持照民营蚕种场700个,其中政府所属生产28%,民营生产繁育72%。

  (四)蚕丝业科技进步成绩显著

  印度长期以来蚕品种由农家自繁自养,本地种抗性强、茧丝质量差。1922年引进杂交种概念,40年代开始系统育种,60年代开始多化性品种杂交试验,1984年正式采用多化性杂交品种,至90年代印度共育成52个多化品种和45个二化品种,现在生产主要推广多化×二化品种95%,二化×二化品种5%,多化×二化主要品种PM×NB4D2,PM×Nistari。二化×二化品种:CSR2×CSR4,CSR2×CSR5,其实验室成绩已达到中国二化性杂交种成绩。桑树品种有V1、V5、S36、M5、MR2等等,桑叶每亩产量可达1900—2300公斤,高的可达3000—4000公斤,每年收获5—6次。V1品种栽植最多,叶质最好,作为大蚕用桑,S36为小蚕专用桑,MR2是一种抗粉霉病品种,养蚕技术采用“条桑育”、“小蚕共育”、“室外预挂上簇”等先进技术,桑园正在研究机械化收获条桑采用“滴灌”、“机械化喷药防虫”。
  (五)有利的产业体制,稳定的国内市场

  印度的缫丝、捻丝、织绸、印染等茧丝绸加工的产业体制主要是建立在民营的基础,全国85%的茧丝绸中小企业是民营,只有15%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国有企业。民营的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由村组织农户协会合作办,也有个体农户联办,推行以民营作坊为主的产业化生产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国有320名自动缫丝机,27000台家庭缫丝机,215000台手拉织机,有250000锭捻机。由于印度国内丝绸市场持续看好,需求量大,人民喜爱用“不规则”、“自然形”具有民族特色的“莎丽”丝绸产品织造的花纹图案多样,织物绚丽多彩,是世界丝绸中一支鲜艳的魁宝,深受印度人民和国际市场的青睐,每年生产的丝绸产品种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中央丝绸局织造中心为手拉织机提供工艺和花样设计,实验室演示后,根据市场,供工厂正常生产,推动印度丝绸业的稳定增长。

  (六)气候适宜,劳力充足,土地广阔

  印度养蚕的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适合一年多次养蚕,一年平均可养6—7批,最多的南部热带地区11—12批,养蚕气候较好的时期从9月开始为第一期蚕,一直到第二年8月份结束。蚕季大致分为春蚕(9月—来年2月),夏秋蚕(3—8月),全年温度最高是5—6月高温多湿。印度劳力充足。据资料反映全印度有600万农民从事蚕业,在农业作物椰子、烟草、水果、蔗糖、水稻等比较中,养蚕业收入较高,养蚕户一般有5亩以上桑园年产茧700公斤—1吨,年收入达1.4—2万元。

  (七)利用外援,引进智力,加快发展

  印度善于利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加快国内蚕业的发展。在资金上印度得到瑞士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资助达5亿美元,加强基础建设和提高科技水平。在中央蚕丝局的指导规划下,在印度蚕业的重点产区开展“全国蚕业工程”计划在2010年蚕丝产量提高到年产20000吨,达到95%自给。在技术上得到日本国际合作组织(海外国际协力组织JICA)的支持,定期定时派遣日本专家赴印度技术援助,重点在大力 培养适合印度的二化性蚕品种,以提高品质,现已见成效。我们这次看到的二化×二化品种CSB2×CSB4已在农村大面积推广。据回国后对该品种测定,全茧量达2.1克,茧层率达23.5%,已达到我国夏秋用品种较高的水平。

  (八)实行工农业免税,市场商业流通收税

  鼓励农民养蚕发展蚕业,生产蚕茧实行免税,进入市场。鼓励民营作坊加工缫丝、织绸实行免税,丝绸织成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再征收4%—10%税收,鲜茧收购在市场流通时由政府审核价格,桑蚕养殖代表、缫丝企业代表、桑蚕繁育中心、多方代表组成管理委员会,来确定价格,从而保证蚕农的利益。

  三、对广西蚕业发展的建议

  广西蚕业发展非常迅猛,05年年产鲜茧达14万吨,名列全国第一,真正进入我国蚕茧量首位,这是广西区党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抓住“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确定蚕桑是我区蔗糖业之后又一个较长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优势产业,对振兴广西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富民兴桂”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为此,这次赴印度学习,结合广西蚕业的发展,特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适合广西亚热带桑蚕新品种的研究和推广
蚕桑品种的创新是蚕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技术。历年来这方面的投入较少,仍处于维持运作水平,无论在种业的研究设备和生产设施均处于简陋、陈旧状态,急需要加大投入,充实提高,建设一个适应蚕业大省强省的所需的研究设备和设施。

  (二)重视蚕业技术推广和人才的培养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和人才的培养是蚕业发展的动力,多年来广西培养蚕业专业人才学校停止招生,技术培训又缺乏经常性机制,造成人才后继无人的状态,因此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个兴办“蚕业培训中心”设在广西蚕业总站,一个恢复广西大学和广西农职院,定期招收本科和专科生培养蚕丝专业人才。

  (三)尽快健全蚕种、蚕茧市场管理的法制、法规

  广西是全国蚕种、蚕茧最大的销售、流通的大市场,但多年来一直处于管理不力的状况,其原因缺乏规范经营,流通的法制、法规,必须尽快由政府召集有关机构讨论拟订适合广西的经营流通的法制、法规递交政府和人大讨论立法,让市场规范,经营可秩,管理有法。

  (四)开展蚕业产业化模式的试点

  目前,蚕业产业化以“龙头企业”为主,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来推动产业化,这是一个成功的模式,但这种模式投资大、牵涉面大、时间长、农民增收慢,而印度以农户为主,以蚕农协作组织或农户联办的形式,从种养加工缫丝织绸建立小作坊,很见效,这样可用较短时间就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广西是否可以试点,以开拓广西具有民族特色的丝绸织物为目标,以蚕农合作组织为基础,集资筹建民营茧丝绸小企业,生产丝绸产品,直接上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五)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

  世界蚕业发展的趋势很明显,从现在起蚕业的主要产区逐渐向热带、亚热带地区转移,如印度、巴西、泰国、越南、中国的广西都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生产的重要产地,因此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是要适合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品种及技术,这是今后世界蚕业研究方向,为此建议广西是否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国际热带、亚热带蚕业研究中心”,邀请国内外专家来广西合作研究,为广西、为世界多作贡献,为广西引进、培养人才,为广西蚕业发展走向世界能起到一个桥头堡的作用。

信息来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