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南充桑蚕茧发展之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20 08:46:00
主持人:南充日报记者 何建斌
嘉 宾:李伟 南充市商务局副局长
王杰安 南充市茧丝绸协调办综合科科长、曾任南充六合集团副总经理
杨正堂 原南充市茧丝绸公司副经理、高级农艺师
3月17日,本报《时政·财经》版《丝价暴涨,喜愁之间读市场》一文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一些读者来信来电说,南充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誉,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蚕桑基地、15个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20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2005年4月2日,中国丝绸协会又将南充命名为“中国绸都”。然而,目前,南充却面临着干茧缺口达60%、一些丝绸企业因原料不足不得不停产的尴尬。尤其是今年丝价暴涨,标志着持续几年的茧丝市场低迷行情的结束。在此情况下,如何做大做强南充桑蚕茧丝绸产业,让“中国绸都”名副其实?本报记者特邀有关人士就此对话。
蚕桑生产是壮大丝绸产业的基础
记者:从儿时起,一句顺口溜就耳熟能详:勤养猪,懒养蚕,二十几天见现钱。家家户户都养蚕,卖茧子要排很长的轮子。现在,养蚕的农民很少了,蚕茧也是供不应求,这是否直接影响到我市丝绸生产的发展呢?
李伟:南充作为我国主要蚕茧基地和丝绸工业重点城市,茧丝绸产业一直是我市的支柱产业。今年,国家要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将拿出资金扶持西部尤其是四川和广西的蚕桑生产,南充就是其中的重点地区。要抓住这一战略,引导蚕农成片扩建桑园,把单纯的蚕桑茧经济作物改造成优质高效立体农作物生产,确立蚕桑茧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谋求产业经济最大化。
王杰安:蚕茧不足,确实影响了我市丝绸企业的生产。这与县、乡、村蚕桑生产服务体系不健全有极大的关系。要做大做强南充丝绸产业,蚕桑生产是基础。1993年,我市有桑树10亿株以上,到2005年只有大约5亿株;蚕种发售量由105万张下降到2005年的30余万张;蚕茧收购量由2000万公斤下降到2005年的700万公斤。养蚕农民为此受损失达20亿元。上游茧子原料不足,必然影响下游的丝绸生产。
杨正堂:蚕桑是丝绸业的母亲产业,它以乳汁养育丝绸,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亦只能依赖于丝绸加工与贸易的效益来反哺。目前蚕茧丝绸系统普遍是收茧加工,而不管蚕桑生产的事,没有企业主动拿钱投向蚕桑生产。应参照过去从蚕茧中提取生产资金的办法,从实收鲜茧或干茧中,提取必要的生产发展资金,用以改进蚕桑技术,扶持蚕桑生产发展。
桑蚕茧丝绸产业化需要一体化
记者:农民的养蚕积极性不高,把养蚕当作副业的副业,这是一家一户的养蚕模式的结果,这种模式似乎越来越不适应桑蚕茧丝绸业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公司+农户+基地”、罗先锋蚕业合作社等模式,这些是不是桑蚕茧丝绸业的发展方向呢?
李伟:抓丝绸必须抓原料,抓原料必须抓蚕桑,蚕桑产业化是行业整合和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快蚕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我市蚕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纯数量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江浙一带大规模栽桑养蚕,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应的成功实践证明,这是改变千家万户种桑养蚕传统生产模式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变小生产为产业化,变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规模化生产的可行措施。
王杰安:南充的桑蚕茧丝绸业就是要在生产模式上做文章,改变过去那种“溜溜种、簸簸蚕、把把簇、兜兜茧”而带来的规模小-养蚕水平低-单产低、蚕茧质量差-茧价低-收入低-农民积极性下降-规模更小的恶性循环现象,提高其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
信息来源: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