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树立科学展观 促进江苏蚕种业可持续发展--江苏省蚕种管理所陶维华所长在全省蚕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15 15:18:00

  一、对2005年蚕种工作的回顾

  2005年,我省蚕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历了严峻的考验,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劳动力紧缺、管理上出现法律真空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但是在省经贸委的领导下,在全省蚕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

  三级原种全面超额完成计划,平均超产幅度达29.3%;一代杂交种繁育267.18万张,较计划减产3.86%,其中春季生产228.8万张,超产13.25%;秋季生产38.39万张,减产49.39%。

  蚕种销售同比小幅增长。全省全年共发一代杂交种269.27万张,同比增长4%,合同兑现率 95.63%,其中春季发种124.56万张,同比增长10.22%,合同兑现率90.08%,夏季发种2.87万张,同比增长8%,合同兑现率152.67%,秋季发种141.84万张,同比减发0.9%,合同兑现率98.47%。全年全省外销蚕种38.28万张,其中出口乌兹别克斯坦11.57万张,销往外省26.71万张,极大地减少了蚕种库损,2005年蚕种库损仅为1.07万张,减少经济损失800多万元。

  蚕种质量保持稳定。尽管2005年春季部分种场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和秋季生产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蚕种的年度质量仍保持稳定,在全国仍然名列前茅。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平均毒率0.048%,未发现批比例达60.17%,全省平均生产合格率达99.08%。

  蚕种市场稳定有序。2005年虽然下半年一度出现了管理依据缺失,但在蚕业界全体同仁珠不懈努力下,蚕种生产、经营仍然比较有序,全年良种统一供种率仍在95%以上,为蚕农增收,茧丝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2005年蚕种工作的特点

  ① 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针对蚕种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而目前劳动力普遍紧张的现状,省蚕种管理所在9月份组织有关市、县蚕种场场长和专家共20余人,专就省力化养蚕制种召开了研讨会,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东台、大丰蚕种场的省力化蚕种生产新技术。同时还参观了东台市新曹镇和大丰市裕南村、刘庄镇的丝茧省力化养蚕和桑树采伐新技术,专门就如何提高蚕种生产劳动效力,节约劳动力,保证蚕种质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号召全省蚕种场要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创新生产方式,提高蚕种质量和生产效益。
  南通市针对沿海地区大气污染对蚕种和蚕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的突出问题,也专门召集有关领导、专家、技术人员进行了研讨,对今后这些地区蚕桑生产如何治污减灾把脉开方。
  重视基础性工作,保持我省蚕种业发展后劲。省蚕种管理所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对我省第六代新蚕品种的选育、鉴定、试养等工作进行了积极和支持和帮助,在科研经费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仍然挤出资金,对省内4个试验组的种质资源保育、新品种的选育等工作进行扶持,保证其正常运转。同时对三级原种基地建设问题多次组织专家研讨、论证,在配套资金没有着落的条件下,从行业出发,从事业出发,省蚕种管理所拿出资金配套,顺利地启动了海安虎宝和东台虎润二个新的原种基地建设,目前海安虎宝原种大楼已经竣工,原种用桑土壤改良工程也已启动;东台虎润原种大楼也将在今年三月份竣工。

  ② 加强行业自律,努力维护蚕种市场秩序
  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我省1998年12月份颁布的<<江苏省蚕种管理办法>>于2005年7月份失效,但新的<<办法>>尚未出台,在我省蚕种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法规”真空,生产、经营和管理变得无法可依。在这一严峻的形势下,全省蚕种行业拿起了行业自律的武器,7月份31家生产单位在无锡自愿签订了自律公约。

  3、积极应对秋季自然灾害造成的蚕种缺口,努力保障蚕种供应

  2005年秋季,我省蚕种生产遭受了特大自然灾害,省和有关市蚕种管理部门及时发现了秋季生产可能减产的苗头,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积极研究了应对措施,首先要求各生产单位在减产的情况下一定要确保质量;其次针对可能现出的蚕种供应缺口,立足于在全国范围内采购调剂,辅之以准备组织“南繁”;第三是及时向各用种县通报缺种情况,要求各县提前订种,及早摸清2006年春实际用种量;第四是反复核定全省秋季实际生产量;第五及时向省经贸委和省政府汇报,以求支持。在实施上述措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蚕种管理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特别是南通、盐城两市蚕种管理和经营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省蚕种管理所一起分组织人中赴云南、陕西、山西、四川、山东、河南、湖南等省采购调剂蚕种,各用种县也进行了积极配合,在接到缺种通报和要求提前订种的通知后,立即行动,下乡村、访农户,做好宣传解说工作,订取蚕种,收取种款。到去年年底为止,全省已有90%的种款收缴到位,这是近年来订种、收款做得最好的一年,为做好今年春季的蚕种供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1、江苏蚕业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主要有16个省有蚕业生产,共有桑园1070万亩,2005年发种量1677万张,产茧58.93万吨。江苏有桑园136万亩,实际发种量280万张左右,产茧10.05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2.71%、16.7%、17.05%,三项指标仅次于广西,超过浙江,居全国第二位。

  2005年春茧购价1084元/担,秋茧均价达1295元/担,春秋茧价都高于浙江、山东,全国第一。实现产值23.91亿元,平均亩桑产值1800元左右,而且蚕茧质量远远好于广西,是全国优质原料茧基地之一。

  但是在全国的蚕业发展过程中,广西、云南由于地方政府非常重视,而且得到中央“东桑西移”政策的扶持,发展势头迅猛;浙江在经历了前几年的下滑后,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巩固老蚕区、发展西部新蚕区的战略部署,并加大了对蚕业生产的支持和投入,下滑得到了制止;山东、四川、重庆等主产区由于种种原因发展形势较好,这样在国内、国际竞争中给江苏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国际国内茧丝绸形势继续看好,丝价经过了去年一年的攀升,今年还继续在上升,从期货市场价格看今年春季1-6月份的丝价3A级的在23-28万之间,干茧价格也在7万/吨以上。茧丝价格的上涨,确实是因经济环境好转、国际、国内用丝量的增加、市场需求增加所致。因此江苏能否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抢占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中获得优势,能否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3、江苏蚕业面临的困难

  首先是环境污染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企业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而作为我省蚕桑主产区南通和盐城市的一些地区引进的污染企业愈来愈多。2005年春季通、盐沿海蚕区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蚕儿不结茧现象,经调查主要是由化工废气污染所致。据统计,2005年全省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损失35.84万张蚕种,1289万公斤蚕茧,直接经济损失达3.74亿元。

  其次是劳动力紧张问题。据调查现在从事养蚕工作的劳力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上。蚕种生产劳动力更加缺乏,去年我省有的种场用的临工小的有初中刚毕业,大的有七八十岁的老人,而且新手多、熟练工少,生产技能较差。而且临工工资飞涨,去年全省种场使用临工日工资一般在35元以上,今年估计实际支付日工资要达50元左右,大大增加了制种成本。

  第三是蚕种生产投入机制不顺,生产基础十分薄弱。我省自92年蚕桑事业改进费中断以来,政府对蚕种生产很少投入,主要依靠蚕种行业,“自我造血”。但是由于蚕种生产受自然和市场两大风险的制约,即使盈利也是微利,稍有不慎就会亏损,显然靠“自我造血”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保证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四是蚕种行业改革、改制迟缓,历史负担沉重。目前我省从事蚕种生产的有5000余人,人均制种只有500余张,在生产资料和人员工资不断上涨的今天,一粒蚕种已无力承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了,行业经济运行质量越来越差,处于严重的“失血”状态,只能勉强维持简单再生产,根本无力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和扩大再生产。

  三、2006年的任务和工作意见

  (一)“一个贯彻”,即贯彻落实<<畜牧法>>。

  <<畜牧法>>明文规定要加强蚕的遗传资源保护,蚕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向蚕农提供技术培训、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并规定了经费的来源和渠道。<<畜牧法>>还明文规定:蚕种生产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我们要准确全面地理解其精神实质,贯彻落实好<<畜牧法>>,要把<<畜牧法>>的精神同蚕种生产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同我省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目前省经贸委和省蚕种管理所已根据<<畜牧法>>的精神起草了一个蚕种管理条例,争取今年列入省人大立法调研程序。

  (二)“三个确保”,即确保春季蚕种供应,确保蚕种生产安全,确保蚕种质量不下降。

  1、确保春季蚕种供应

  到目前为止,我省今春用种37万张蚕种的缺口,从数量上来讲得了缓解,但是又许多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品种问题、执行的标准问题、制种形式问题等等。从外省调进的蚕种有相当一部分品种不是我省常用的品种,而且执行的标准都是农业部的部颁标准,也就是说,孵化率、杂交率、卵量等等都低于我省以往执行的省定标准,这两个问题会涉及到全省每一个县,要求各县一定要向各地政府认真汇报,给农民做好解释工作,同时加强技术服务,防止农药中毒,环境污染等事故发生。

  2、确保蚕种生产
  各单位应从订种开始,从生产能力上、布局上、技术保证等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蚕种生产的安全性,要从实际出发,从蚕种生产的特殊性出发,对生产中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要有预案,确保今年的蚕种生产。

  3、确保蚕种质量不下降
  我省蚕种质量历史上有过“铁种”的称号,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信念,各级蚕种管理部门、检验机构也要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为蚕种生产单位做好服务,确保我省蚕种质量在全国的领先水平。

  (三)“五个加强”,即加强蚕种管理,加强科技进步,加强蚕种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优质茧基地建设,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蚕种管理
  首先要求管理者要有强烈的法制观念,要依法管理;其次要有服务观念,管理就是服务;第三要有以人为本观念,管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人性化管理。
  2、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006年要加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力度,首先做好生产资源的调查和整合,规范合作制种行为,挖掘和保护现有生产资源,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使之从人才培养、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都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提升我省蚕种生产基地的规模和经营管理水平。
  3、加强优质茧基地建设
  在“十一五”期间,应该稳定苏中,发展苏北,同时也要创新机制,推行通、盐等地区产业化经营的先进经验,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蚕茧生产基地,提高亩桑发种量,提高亩桑效益,只有这样才会得到蚕农欢迎,才会得到政府的支持,才能拓展江苏蚕业的生存空间,江苏蚕业和蚕种业才有希望。
  4、加强科技进步
  我们应当根据我省具体情况,抓好蚕业和蚕种业的科技进步工作,主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改革蚕种科技管理体制,②注重培养和使用科技人才,③要发挥蚕种生产企业科技创新作用。
  5、加强服务体系建设
  《畜牧法》明文规定,要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这是由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按照《畜牧法》的要求,把断了的线接起来,把破了的网补起来,把散了的人找回来,建成完善的蚕业技术服务体系,为我省广大蚕农的增收、茧丝绸事业的健康发展再立新功。

信息来源;江苏省蚕种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