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生态友好型柞蚕业呼之欲出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2-28 10:47:00


  对于柞蚕这个古老的产业,我们的心情始终矛盾而且复杂:明知道这个产业很有效益,可是许多人都说柞蚕是破坏山区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所以不敢大力发展;如果为了保护林区,把柞蚕业砍掉,又会断了蚕农的生计,还是下不去手。上也不是,砍也不是,柞蚕业就这样在进退两难中蹒跚前行。

  其实,这种两难源于思路的狭窄―――仔细审视柞蚕业,我们会发现,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的不是柞蚕,而是现在普遍存在的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如果我们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路来考量,就会寻找出一条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道路。更何况目前的科技水平和制约生产方式的政策体系已经能够支撑生态友好型的柞蚕业。

  辽宁农业的绝对优势产业

  中国是柞蚕的发源地,一直保持着世界柞蚕业第一大国的地位,柞蚕茧产量占世界的90%。我国柞蚕资源丰富,分布辽阔:南起云贵高原,北至黑龙江,东起山东半岛,西至甘肃河西走廊,均有柞树分布,现有天然柞林1300万公顷,其中已开发建设成柞蚕场的有78.6万公顷。现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柞蚕品种资源库,占世界柞蚕种质资源的80%以上,具有不同优良经济性状的柞蚕品种适应地域广泛,辽、鲁、豫、吉、黑、内蒙古都有放养柞蚕的历史。各柞蚕主产区拥有数十万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辽宁柞蚕业在国内柞蚕生产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柞蚕茧总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近几年,随着一批高技术含量新成果的涌现,古老的柞蚕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柞蚕业生产的实用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以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为龙头的蚕业技术部门通过传统生产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获得了一批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性科技成果,比较全面地武装了中国柞蚕产业,使之走上了稳定发展、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据最新的标准化测算分析,我省“十五”期间的柞蚕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47%,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

  毋庸置疑的高效益

  专家预测,未来50年,我国在世界柞蚕业独领风骚的格局不会改变。我国每年生产约4000吨的柞蚕丝纤维,在世界纤维生产总量中不足0.02%,而天然纤维、尤其是蚕丝纤维消费热方兴未艾,未来15年,国内、国际市场的消费量将呈直线增长趋势。此外,柞蚕丝纤维和其他柞蚕生物产品均具有多层次加工、多层次增值的商品功能,其供不应求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大。3年后,柞蚕业行业年产值将达150亿~200亿元,为辽宁柞蚕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在我国,每年养蚕农户收入往往占家庭年收入的70%~80%。一般每把秋柞蚕生产成本约2000元,包括“山底费”、蚕种、蚕药等,而平均每把蚕茧产值可达8000元,净收入6000元,多则超万元。在我省,柞蚕生产的投入产出比为1∶3.6,而玉米、水稻分别为1∶1.3和1∶1.5。柞蚕生产的日产值为100元以上,这样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净值率在诸多农业产品中是不多见的。正所谓“一把蚕,十亩田”、“种地带放蚕,一年顶三年”。特别是在许多耕地少、交通文化落后的贫困地区,柞蚕放养业一直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产业。

  目前辽宁农民每年放养柞蚕的直接收入为9亿多元,综合利用收入50多亿元,出口创汇1亿多美元。同时,放养一把柞蚕又可为城镇及流通领域提供1.5个就业岗位,可使数十万农村剩余劳力及城镇下岗职工就业。据预测,未来几年世界茧丝绸行业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2005年我国柞蚕茧产值较上一年提高70%,柞蚕丝产值提高50%,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其产值与效益3年内可再翻一番。

  争论多年的“生态杀手”悬疑

  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柞蚕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这个说法的原因是大家都看到一个不争的事实:柞蚕场明显在退化。不过从逻辑关系上看,其实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所长姜德富通过研究发现,柞树呈现暴发性生长的特点,每年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就完成全年90%的柞叶生长量。其生长特点与养蚕巧妙结合,形成了天然合理性。我省蚕农主要放养秋蚕,80%以上的食叶量发生在9月5日之后,柞蚕摄食的柞叶都是叶龄在130天以上的柞叶。这时的柞叶已经基本满足了柞树生长和营养物质贮存的需要,通过柞蚕取食以蚕粪的形式返回地面,加速了营养循环,供给柞树生长发育。形成了完整的自我补偿机制。

  建国50多年来的统计显示,我国蚕场退化速度是0.89%,比之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蚕场退化速度还是缓慢的。蚕场退化的原因有多种,最主要的原因是林牧矛盾,过度发展的绒山羊和改良肉食牛对柞树的啃食很严重,在蚕场退化的0.89%幅度中,这一项约占0.40%左右;其次,农民打薪柴主要是蚕场的次生柞,这项占0.30%;再有,不讲科学地以林果代柞树,开发矿山及公路建设等原因,使蚕场平均年退化0.1%;过度放蚕造成蚕场柞树毁坏占0.09%。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养蚕而导致的树势退化还不到0.01%!

  蚕场退化的根本原因在管理。在辽东,大部分蚕场的政策是一年一替,轮流承包。由于承包期限太短,蚕农有现得利的思想。不但放牧打柴靠蚕场,而且还过度放蚕,甚至春蚕秋蚕连续放。所谓“匹夫何罪,怀璧其罪”,造成“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的祸首不是柞蚕,而是造成不合理经营方式的蚕场管理体制。

  从技术和体制上双重突破

  建设生态蚕场是实行永续利用的根本出路。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多年来一直大力开展高效园林式柞蚕场建设研究,在推进我省蚕场生态改善上进行了许多努力,并取得较大进展。

  他们推广的技术之一就是以中刈树型养成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增加蚕场植被,目前全省利用中刈树型养成技术管理蚕场300万亩,使蚕场实现了三层覆盖,第一层为中刈拐枝伞形树冠,第二层为密植的草本植物,第三层为枯草落叶形成的腐殖质土层,蚕场郁闭度在70%以上。

  岫岩满族自治县雅河乡利用柞树苗移栽和直播橡种补植蚕场2.53万亩,治理沙化斑块600余处,蚕场郁闭度达60%~80%,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以上,腐殖质在25%左右,实现了柞树管理园林化。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乡蚕场全部达到中刈化,共补植蚕场2万多亩,蚕场基本无沙化现象,植被覆盖率增加,可更新性良好,单产增加30%左右。

  在这些成功的改良实践中,记者发现了一个现象,技术已不成问题,这些行动起来致力于生态蚕场建设的地方都是已经实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地方。我国的土地政策是允许把山林长期承包给农民的,这些地方也确实这样做了,所以蚕农开始把蚕场当作自家的地来精心管理,生态蚕场建设也就不令则行了。而且近年来,蚕农对蚕场保护意识加强的同时,农村能源供求矛盾开始缓解,部分山区野外禁牧,许多有利因素使得全省蚕场树势得到恢复,沙化现象正在逐步得到遏制。

  蚕业,成为生态友好型产业已经为时不远!

  信息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