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关于海宁市蚕桑产业的调查研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31 15:12:00


  在一个很长的阶段,海宁市的蚕桑业与其他农副业相比,经济效益相对较好。蚕桑被视为海宁市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曾经为农民增收、丝绸工业繁荣作出过重大贡献。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收入的多元化,蚕桑与其他新兴种养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传统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蚕桑生产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形势下已成为产业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一些经济收入较高的农户不再重视蚕桑生产,抛荒弃养的农户逐年增多。可以说,蚕桑业在海宁已走过辉煌历程,进入了萎缩后的相对稳定时期。

  2003年省农业厅制订了《浙江省蚕桑优化改造规划》,海宁市被列为全省6个蚕桑优化改造县(市)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区域布局调整,重点建设主产镇、主产村,改善蚕桑生产基础设施,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当前,如何围绕海宁市“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提升粮油、蚕桑、蔬菜等传统产业”的目标和要求,保持蚕桑业的高效、稳定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最近我们对此作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海宁蚕桑业的历史和现状

  据史料记载,公元2世纪陆逊任海昌(现海宁境)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劝督农桑。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推动了海宁蚕桑丝绸业的发展。明清两代海宁蚕丝业发展更快,“蚕利十倍于耕”、“蚕熟半年粮”等说法反映了当时海宁蚕桑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到1929年,海宁桑园规模达历史之最,当时68万亩耕地中,桑园面积35万亩,占51.4%,8.4万户农户中养蚕的有7.5万户,占89.3%,平均每户蚕农有桑地4.67亩,蚕茧总产量11万担,但由于当时的蚕熟制和各方面技术水平所限,亩均产茧量仅31市斤(约为目前水平的1/8--1/10)。抗战开始后蚕桑业遭受严重摧残,到1949年海宁总产蚕茧仅2.7万担。

  解放以后蚕桑生产得到逐渐恢复,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市平均年产蚕茧近5万担。六十年代初期出现了滑坡,经过4年后,1965年恢复到6万多担,1969年总产蚕茧超过10万担,1974年达到16万担。1985年首次超过20万担,1992年达到了32万担,2001年为历史最高的36万担;这期间既经历了多次蚕茧行情低谷,也遇到了“蚕茧大战”的高峰,蚕茧总产量在波动起伏中增长,蚕茧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这是海宁蚕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2001年以来,海宁蚕桑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滑坡,但目前无论在总量规模、经济效益还是科技水平等方面仍然处于全国、全省的前列。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桑园基础条件的改善、生产区域的基本形成,并在茧丝绸市场行情的带动下,使全市蚕桑产业规模趋于稳定,农民蚕茧收入明显增长。目前全市蚕桑产业的现状表现为:总量规模相对缩减,产业地位仍未动摇;区域布局实现调整,重点产区更为突出;桑园基础显著改善,桑叶产量大幅提高;户均生产规模偏小,抛荒弃养逐年增多。

  1、总量规模相对缩减,产业地位仍未动摇。从图1看,1970-2005年全市桑园面积呈下滑趋势,2001年以后稳定在9.5万亩左右,比最多年1978年的12.4万亩下降20%以上。蚕种饲养量从1970年的18万张持续上涨到1992年的53万张,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减幅最大的2002、2003年分别比上年减少16.16%、25.61%,2003-2005年均稳定在27万多张,但比1992年下降了约49%。2001年总产蚕茧36万担,达到历史顶峰,比1970年的10万担增长了2.6倍,此后急速下滑,到2003年以后稳定在23万担左右。

  据统计,2005年全市桑园面积9.09万亩,养蚕农户8.37万户,饲养蚕种27.81万张,总产蚕茧1.16万吨,农民茧款收入2.51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2.24%。由此可见,作为海宁市面广量大、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的传统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尚无一项效益良好、能全面推广的种养业来取代它。因此,产业地位仍然比较稳固。



2、区域布局实现调整,重点产区更为突出。表1按2005年蚕种饲养量和总产蚕茧规模,把全市13个镇、街道分为3类:饲养量30000张以上的长安、丁桥、盐官、袁花、周王庙等5个镇合计占全市的73.31%,属于重点蚕茧产区镇;饲养量10000张以下的硖石、海昌、海州、许村、潮管委等5个镇合计仅占全市的7.33%,为零星产区镇;黄湾、马桥、斜桥等3个镇略低于全市各镇平均水平,为一般产区。其中最多的周王庙镇全年饲养蚕种60563张,占全市的21.78%,是最少的海州街道1182张的51.24倍。




  二、海宁蚕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把蚕桑业放到整个海宁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看,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这就意味着落后了,地位就下降了,各种扶持政策就逐渐被取消了。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内外有许多例子证明之一点,在此无须多述。

  分析海宁蚕桑由荣变衰的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产业内的,也有产业外的,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经营规模过小,蚕农重视程度下降。我市的蚕桑分散于千家万户,基本上是农户的兼业与副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造成资源的配置、利用和技术进步等方面难以优化,蚕农抵御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小。当蚕茧收入不成为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时,必然导致农户对蚕桑的重视程度下降,表现为投入不足、管理放松、可养可不养。
  2、种桑养蚕仍然沿习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蚕桑生产方式原始,劳动效率较低,且劳动密集型以及生产季节性较强的特点,使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的利用率低下,结果是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组织化程度不高,蚕茧价格的大起大落影响了农户对蚕桑业的情绪。千家万户养蚕,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市场行情,作为单一的农户难于把握,经营风险较大。茧价的大幅度波动是市场供求变化的结果,如众多养蚕农户仍然延续以往分散售茧的方式,其弱势地位难以改变。而蚕农经济合作组织把分散的蚕农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提高蚕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经营蚕茧返利等途径,可有效增加蚕农收入。但现行的蚕茧收购政策和收购方式,一方面不能使农民合作组织直接参与到蚕茧的经营中去;另一方面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农户缺少提高蚕茧质量的动力,损害了农户和丝厂两方面的利益。同时在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蚕农信用度的不高,也使“企业+农户”等模式难以形成。2005年中秋蚕两个村批量饲养雄蚕品种,商定由中三丝业有限公司高于普通品种茧价包收,但由于茧价飚升,有10%以上的农户将蚕茧出售给茧贩。因此要真正形成企业和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一是对于企业和农户双方都要有较高的信用度,二是合作社的介入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4、工厂废气、农药污染造成环境恶化,养蚕风险增大。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砖瓦厂、水泥厂等排放的含氟气体曾严重影响蚕作安全,近年来随着排氟企业的减少和蚕品种的更新,危害程度逐渐降低。但各种化工厂、塑料制品厂等排放的废气和大田治虫使用蚕区禁用农药,造成局部范围内蚕茧减产或绝收的情况经常发生。许村镇因晚稻治虫普遍违规使用“杀虫双”农药而基本无法养蚕,并向长安镇扩展。由于养蚕环境恶化,导致养蚕风险增大,多次遇到损失的农户逐渐失去信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平均每年因各类中毒损失茧款200万元左右。
  5、养蚕人员年龄老化,技术措施难以到位。除了少数专业养蚕大户外,一般在家养蚕的大多是老年人,中年人还能在下班后回家帮忙采叶喂蚕,年轻人基本不参与养蚕甚至持反对态度。老年人养蚕一方面是体力问题,最主要还是文化程度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差,消毒防病意识淡薄。单靠老经验在常规情况下没有问题,但遇到特殊因素时往往措施不及时,诱发蚕病,造成较大损失。

  三、稳定海宁蚕桑业的对策措施
  在新形势下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海宁的蚕桑业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我们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明确蚕桑产业的定位,加大扶持力度,稳定总量规模,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蚕桑产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然是海宁农村经济的一项主导性产业,需要政府继续关心和扶持。2004、2005年,由于茧丝绸行情的上涨,蚕桑生产规模止跌企稳,全市农民蚕茧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了2900万元和5500万元,成为近年来在农民增收空间减小、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形势下的一个亮点。对于一大批年龄50岁左右、缺乏经商务工能力和途径的农村劳动力及纯农业家庭,蚕桑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同时,大面积桑园对净化空气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作用明显;种桑养蚕不仅没有污染,而且蚕沙、桑枝等副产品也有利用价值,是不破坏环境资源的生态型农业。因此,稳定蚕桑产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的有益探索。
  第二,建设重点产区,培育蚕桑规模大户,提高产业化水平,是巩固蚕桑产业的重要基础。应当看到如果仍然走过去户户种桑养蚕、小规模经营的传统老路,蚕桑产业将会继续下滑。
  区域化布局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条件。蚕桑产业在我市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生过变迁,在今后一个阶段已不可能走全市平衡发展的路子,而应当建设蚕桑重点镇、重点村,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来提高蚕桑经济效益。我市蚕桑业在区域布局上,要围绕实施优化改造,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重点产区的5个镇,推动一般产区的3个镇,兼顾零星产区的5个镇。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和蚕茧产质量,从而在与其他农业门类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桑园面积是规模经营的基础。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桑地流转机制,把一部分农户抛荒失管的桑园以10年左右的期限,承包给有信心、有能力的农户,培育规模养蚕大户。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大户实现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广机械化、省力化技术。袁花镇双丰村查培祥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户在2002年初向村经济合作社承包了67亩土地,种桑55亩,搭建1380m2的简易养蚕大棚,并利用养蚕间隔期养鸡,购置小型耕作机、动力喷雾机、农用运输车等设备,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和综合效益。2005年养蚕111张,产茧4310kg,茧款收入9.75万元,养蚕净收入6.37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三,实施“科技兴蚕”战略,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是稳定蚕桑产业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通过设施化、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的引进、研究和推广,提高蚕桑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蚕桑科技知识,突出重点抓培训,增强培训班的互动性,提高广大蚕农科技素质,纠正农户的不良操作习惯。目前,全市小蚕“二回育”、大蚕“三回育”省力化技术已基本普及;大棚养蚕、条桑育、雄蚕饲养已在示范扩大,新蚕药、桑园专用农药的使用量逐年增加。这些都对稳定蚕桑产业、提高养蚕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作用明显。
  第四,加快蚕桑生产合作组织建设,扩大合作社和专业大户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是推进产业化的有效手段。蚕桑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蚕桑生产合作组织可把分散经营的蚕农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承担许多各级技术服务部门难以做到的职能,从而为逐步实现蚕桑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目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蚕桑生产合作组织而言,首先是要切实为社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是要帮助和督促社员提高茧质,体现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再次是要积极争取政策,取得蚕茧的销售权。
  小蚕承包大户具有社会化服务性质。通过规模饲养小蚕,既增加了自身的经济收入,又解决了一部分缺技术、缺劳力和务工户的困难。2005年春蚕全市承包小蚕50张以上的有36户,饲养蚕种2305张;承包小蚕100张以上的有25户,饲养蚕种3632.25张;承包500张以上的小蚕公司1家,饲养蚕种568张。盐官镇新星村许正林为全市最大的小蚕承包户,全年承包饲养小蚕552张,净收入达到13650元,但目前一些小蚕承包大户受经济和生产设施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扩大饲养规模,仅靠业务部门技术上的帮助和有限的资金补助,解决不了他们的实际困难。因此,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小蚕承包大户在蚕室用地审批、土地占用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以发挥他们更大的社会化服务作用。

  信息来源:海宁蚕桑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