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提升茧丝绸产业竞争力 ——对四川和重庆两地发展茧丝绸产业的调查和思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5-09 10:32:00

  根据商务部党组的统一部署,2006年3月28日-30日商务部召开了全国“东桑西移”工程暨茧丝绸工作会议,标志着酝酿已久的“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的内涵是以提高竞争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为目的,以调整茧丝绸行业和区域结构为主要内容,以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文化统领为手段的系统工程。
  
  四川省和重庆市(以下简称川渝)是“东桑西移”工程的重点地区。成都特办对四川省南充市、宜宾市和重庆市荣昌县为代表的茧丝绸行业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调查了解后发现:川渝两地均借助“东桑西移”工程,在选择试点发展种桑养蚕,实现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造福蚕农进程中加快了前进步伐。

  一、川渝地区发展茧丝绸业的现状和优势
  川渝丝绸发展源远流长,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蚕丝发祥地之一,素称“蚕丛古国”。现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完整的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体系,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是西部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外向型优势产业。其中,四川是国内三大蚕丝主产区,年产蚕茧160万担左右,占全国蚕茧产量的20%左右,收购量145万担左右,居全国前三位,厂丝产量达116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6%,列全国第三位,全省有超过300万农户从事蚕茧生产和加工活动。

  (一)川渝地区具有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茧丝绸产业,自古就是我国蚕丝生产的主产区。目前,四川省现有栽桑面积折合约160万亩,桑树资源列全国之首。由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明显高于其他农产品。因此,蚕丝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和消化城镇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并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十一五”期间,四川将重点发展宜宾、南充、绵阳、西昌四大茧丝绸发展区域。其中,四川省南充市是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重点地区,将选择40个养蚕基础条件好的乡镇作为优质蚕茧基地项目实施区,基地乡镇养蚕量达40万张以上,占全市总养蚕量的62%以上,产茧量占全市总量70%以上,蚕茧单产达到30公斤以上,以彻底改变南充市蚕桑生产零星分散质量难以提高的状况。同时,每个乡镇再建优质高产桑园2000亩,发展养蚕示范户4000户,每户建桑园5亩,年养蚕达20张以上,产值达1万元以上。力争到2010年,年产茧2万吨。商务部对口扶贫的仪陇县是该工程的试点县。

  (二)川渝地区具有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和科研教育体系,全方位地发展茧丝绸产业。四川蚕丝产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目前四川具有仅次于江浙地区的丝织和绢纺生产能力,双宫丝产量列全国第一,生丝、坯绸、绢纺等丝绸主要产品列全国第三。四川省科研教育体系齐全,现有四川大学轻纺学院、四川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四川省丝绸工业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教育机构,为人才的培养和产品的研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川渝地区蚕丝企业和产品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优势发展壮大茧丝绸产业。通过多年的努力,四川省蚕丝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另外南充地区的白厂丝、绸缎、绢纺产品和服装,攀西地区的茧丝类产品,内江地区的双宫丝、重磅绸等均是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重庆市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新发展桑园40多万亩,并且改变了过去的零星分散的作法,全面实行集中、成片、规模化,大大提升了蚕业产业化、集约化程度,对优化蚕业布局,调整蚕业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川渝地区发展茧丝绸业的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川渝两地茧丝绸产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较大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蚕丝产业化经营模式,具备了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纽带,各环节紧密联结的产业化体系,对于茧丝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但从总体上讲,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化程度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丝绸生产是一个产业链比较长又十分紧密的产业。川渝地区从蚕种、蚕桑、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针织、贸易等,整个丝绸产业链较为完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大部分缫丝生产已转移到县上,两地大部分蚕丝企业比沿海地区的蚕丝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还很低。普遍存在基地建设速度慢,技术复盖面小,单产低,质量差,蚕农收益低等问题,制约了茧丝绸产业化的发展。生产主要集中在蚕茧、缫丝和坯绸等原料生产上。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绢纺生产能力较低,印染和服装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蚕丝产业的发展

  由于蚕茧生产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因此,季节性使用资金量大。信贷资金难于落实,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之,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蚕桑生产发展资金较少,产业发展几乎完全依靠企业自身积累,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三)“国退民进”发展格局尚未形成,龙头企业缺乏竞争力

  我国茧丝绸产业长期统一出口经营模式,生产、经营实行计划管理,在进入市场经济后,国有企业发展矛盾突出。大量的离退休职工和其他社会负担,国有丝绸企业发展受限。民营丝绸企业尚未发展壮大,融资和技术创新能力有限,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三、川渝地区发展茧丝绸业的经验和政策建议

  (一)大力实施“东桑西移”工程,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
大力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在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工作中,把茧丝绸产业纳入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发展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有关政策,结合行业特点,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技术、物资和人才等的投入,加快优质蚕丝业基地建设步伐。通过利益连动,形成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的格局,加快建成高产、优质、高效产业带,实现茧丝绸产业的布局调整。

  (二)实施企业兼并购重组,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
  制定相关鼓励政策,积极引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茧丝绸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努力培育建成一批有经济实力和生产规模的蚕丝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而带动东西部产业链发展,拓宽市场空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优胜劣汰,实施企业兼并购重组,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如,重庆市荣昌县政府为了发展仁义镇的蚕桑产业,将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促成了重庆川投丝绸有限公司收购兼并荣昌县仁义茧丝绸有限公司。重庆川投丝绸有限公司是2004年招商引资到荣昌的四川企业,拥有120台织机及配套设备,并租赁了原荣昌丝绸公司的108台织机,2005年年产坯绸196万米,同年即开始自营出口。今年,该企业在荣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为了稳定企业的原料基础,提高原料质量,在收购丝厂的基础上,重点在仁义镇的8个村发展蚕桑产业,较大地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发展。

  (三)拓宽融资渠道,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有利资金保障。
  从政策资金和商业信贷资金两个层面,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主管部门保证国家划拨资金的有效使用,设立省(市)级蚕丝麻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专门用于桑、蚕、麻品种改良推广、产品研发、企业技术改造贴息以及市场开拓与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提供商业信贷支持保证季节性收购时合理的资金需求。

  (四)搭建平台,促进东西部茧丝绸产业的交流合作
  日前正值种桑养蚕农忙时节,建议有关部门抓住时机,搭建平台,组织召开洽谈会、招商会和博览会等活动,加强东西部蚕桑基地、茧丝绸企业和市场的交流合作,促进形成基地-企业-流通-市场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订单农业建设。

信息来源:商务部成都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