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贸易顺差跳高的背后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7-31 07:42:00
中国外贸“大进大出”的主题曲在2005年仲夏已经并将继续改写着。半年近400亿美元的的巨额顺差冲破了近11年年度贸易顺差的“天花板”,出口这驾马车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劲。今年上半年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占到了1/3左右。
  然而,贸易顺差高增长的背后是什么?还有,“进口增速大幅回落”,“与美欧主要贸易伙伴贸易不平衡加剧”、“煤炭、铁矿砂等产品进口增速迅猛”,等等,这些已经存在且很可能对未来中国外贸发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在贸易顺差高增长的掩映下很可能被忽略。
  因此,我们选择在2005年中点站刚过的时候,对包括外贸、内贸、吸引外资在内的中国商务做一次扫描,拟通过对每个领域业已显示的特点和“节点”进行多视角的透视,勾勒出今年全年中国商务走向,并努力提出“我们的”的思考。
  中国贸易顺逆差格局之辨在政府对过热行业的“点刹车”中退却。遥想去年此时,关乎贸易逆差的“忧思”与争论还弥漫在整个外贸领域。
  “贸易顺差已成定局”,这一“完全共识”成为了今年外贸的主打歌。该推论建立的逻辑是:上半年累计贸易顺差396.5亿美元,不仅超出上年全年顺差总额,而且接近年度贸易顺差历史最高纪录。据统计,1994年至2004年期间,中国近连续11年贸易顺差,其中1998年最高,达到434.75亿美元,2004年顺差为320.97亿美元。
  目前业界普遍预计,今年全年贸易顺差将突破1000亿美元。但是,虑及人民币升值2%以及“人民币汇率短期内还将浮动”的市场预期,巨额外贸顺差会否出现“缩水”现象?此外,贸易顺差高增长遭遇“贸易摩擦高发期”———在纺织品贸易争端的硝烟下又显得格外敏感和刺眼。
  近400亿顺差的来由
  “纺织品出口急剧增长,宏观调控限制过热行业投资导致进口增长缓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这是导致上半年巨额外贸顺差的两个重要因素。尽管纺织品出口在整个外贸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太小,但“贸易盈余很大”,上半年至少有1/10种纺织品出口增长迅猛。
  但是,“纺织品的贸易顺差往年就比较大。”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博士认为。在他看来,除进口增速回落外,上半年的巨额顺差更与“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有关。“部分外贸企业多出口少进口,或者高报出口低报进口,以变相资本内流,套取人民币收益。”也就是说,目前的外贸出口或顺差含有虚夸的成分。
  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外贸进口及其一般贸易进口分别增长14%和7.5%,与上年同期相比,均呈现大幅回落态势。而上半年一般贸易的出口增长36.9%,同比基本持平。另外,还可以看到,仅从一般贸易而言,今年上半年的出口增速远远超出进口增速,高达近30个百分点。
  接受采访的业界人士一致认为,“一般贸易进口增速缓慢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巨额贸易顺差的最重要的因素。”2004年,主要受国内部分行业过热投资影响,煤炭、铁矿砂、大豆、原油、棉花、钢板、汽车等商品进口飙升。
  人民币升值的考量
  目前,出口企业已表现出对人民币升值后续影响的担忧。但是,“人民币升值2%影响非常有限。下半年外贸出口仍将继续高速增长,进口也不会出现太大变化,巨额顺差态势将继续保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隆国强谈及此时语气坚定。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外经所所长张燕生表示,有关人民币升值的“叫嚣”已延续了三年,不少企业已根据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进行了调整,而且绝大部分企业对“升值预期”锁定在5%。因此,“2%的‘升值’对企业影响不大。”
  “人民币升值,虽然削弱了纺织品等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但升值2%不致改变出口的赢利状况,受到冲击的也只有那些微利或处于收支边缘状态的企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小幅升值不会影响贸易盈余规模。”宋泓如是表示。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70%集中在制造业,其中70%又为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那么,人民币升值是否影响外商来华投资进而波及中国出口?对此,宋泓分析认为,2%的升值反映在劳动成本、产品价格上很小,更重要的是,中国经过20多年才形成了目前的外贸格局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基地网络,进行地区转移成本只会更大。
  目前,市场存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梅新育表示,企业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做法还将延续。但是,“短期内人民币如果不再升值,下半年企业低报出口高报进口的现象可能更严重,这样进口增速将提高,顺差规模也将缩小。”而这些都取决于“政府对市场参与者预期的影响”。
顺差走势的多维视角
  目前,有关“国内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已经发生转折”的正反观点在中国业界激烈交锋。梅新育认为,国内经济已开始出现降温,这将使进口需求进一步减少,但与上半年比较,下半年顺差未必会出现大幅缩减。按照美元计算,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将对进口带来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关键仍在于国内是否有进口的需求?
  针对当前内外需不平衡的状况,有市场人士揣测,中国政府可能出台政策适当抑制外需扩张的势头。隆国强对此持否定观点。张燕生也表示,外需是内需的补充,在内需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抑制外需就相当于削减GDP。内外需不平衡,只能在扩大国内需求上下功夫,外需仍要保持稳定增长。
  然而,外贸顺差高增长对中国未来贸易环境和国内经济效益都将带来一定的“灰色”效应。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不平衡加剧,中国外贸企业势必遭遇更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报复。高价能源的大幅进口,导致煤油等能源部门盈利状况甚好,制造业盈利状况堪忧,而制造业正是一国经济的支撑力量。
  如何控制或扭转贸易巨额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梅新育建议,扩大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以及对外投资,但要“注意选择时机和其他相关问题”。比如,在战略资源进口方面,鉴于目前国际初级产品市场高位运行,但连续数年的上涨行情有望在近一两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发生转折,“我国应待价格回落时再入市”。此外,还要“转变出口方面的数量指标政策,比如,出口信贷,为内外资创造公平的竞争平台”。张燕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