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搅得世界不安 是油荒 还是恐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6-10 08:09:00
这一段时间,国际石油价格的涨落牵动着世界的每一根神经。6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货价格涨至每桶42.45美元。尽管在欧佩克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作出适量增产的决定后,油价有所回落,但总体而言,目前的油价仍处于海湾战争以来的历史高位。美国一些经济分析师和国际问题专家指出,一旦油价突破每桶45美元,新一轮石油危机将不期而至。届时,不仅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将严重受阻,国际间围绕石油资源再分配的战略竞争也将再度白热化。
与此同时,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子也不太好过。最近一个月之内,沙特连续两次遭受恐怖袭击。继西北石化工业城延布发生恐怖枪击事件后,东海岸石油重镇胡拜尔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武装袭击与劫持人质事件。能源专家们警告,沙特的动荡局势将使国际石油市场雪上加霜。更有人断言,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引发了石油市场的惊涛骇浪;而失衡的石油市场,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搅动着世界安全的“神经”;石油恐怖主义将成为未来左右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
是油荒,还是恐慌?
对于近期油价暴涨,国际石油界人士的分析莫衷一是。
从目前情况看,恐怖袭击事件并未对沙特的石油输出造成多大影响,但国际石油市场对于中东石油设施的安全却产生了无法排解的疑问。有人甚至认为,近期的石油价格波动其实和市场供需关系不大。所谓的“油荒”根本就是杞人忧天,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恐怖分子袭击石油设施的恐慌,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利欲熏心的投机商推波助澜,才将石油价格哄抬到了离谱的地步。
美国媒体也分析称,布什政府主导的反恐战争蔓延全球,使原本在阿富汗和欧洲一些国家躲藏的“基地”组织成员失去了安全感。于是,他们纷纷聚集到沙特,企图将攻击目标转向沙特这个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以扰乱世界石油供应。而随着中东石油供应风险加大,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掮客们看到了发横财的机会,纷纷“人为抬高”石油需求行情。今后一段时间,如果恐怖袭击警报不能完全解除,油价将居高不下,每桶30美元的行情基本上将成为历史。一旦产油区再有风吹草动,油价甚至还可能挑战每桶45美元的警戒线。按照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预测,如果油价果真攀升到了那一步,不仅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全球经济也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东局势引发了石油市场的惊涛骇浪?
沙特石油安全似乎已然成为世界石油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因素。最近恐怖事件频发的沙特东部地区堪称世界油库,仅大型油气田就多达100个,世界最大的油田加瓦尔油田就坐落于此,绵延2.4万公里的油管多暴露在荒漠戈壁之上。宰赫兰、胡拜尔、达曼港构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石化工业城市群。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在此停靠的大型油轮多达4000多艘。所有这些无疑对恐怖分子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胡拜尔恐怖事件发生后,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立即表示,沙特石油生产没有受到恐怖主义的影响,沙特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石油设施。就此,记者征求了多名沙特朋友及经济学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目前所谓的沙特石油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的提法言过其实且缺乏根据。
首先,石油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2003年沙特石油收入达700亿美元,一改多年财政赤字的颓势,当年财政盈余120亿美元。政府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决不会让石油工业这只“会下金蛋的鹅”有任何的闪失。其次,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对石油设施下手绝非易事。沙特大型油田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与世隔绝的荒漠地区,一般人没有特殊的交通工具与设备根本难以接近。袭击油田决不是几枝枪、几车炸药就可以搞定的。据悉,沙特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石油安全保障技术方面领先世界,同时建立有自己的安全保卫队伍。一名曾参观过沙特东部沙巴油田的记者证实,去沙巴油田要从达曼港乘坐石油公司的专用飞机飞行30多分钟,一路要经过广袤的沙漠无人区,而石油厂区严密的安全监控系统堪称一流。此外,沙特石油设施经历了几次战争的考验,恐怖主义在沙特抬头已近七八年,沙特的反恐能力也随之不断加强。沙特石油设施没有遭受到任何一次恐怖袭击即是最好的证明。恐怖分子在胡拜尔袭击的是石油公司工作人员的办公驻地及居住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石油设施。外国人逃离沙特对沙特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甚微。沙特国有石油公司本国雇员占近90%。胡拜尔恐怖事件后的一项调查表明,受到高福利高工资的吸引,80%的西方高级技术人员愿意与公司续约继续留在沙特。
因此,恐怖主义是左右目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市场投机分子大肆炒作恐怖主义对石油市场的威胁是有意进一步抬高油价。
国际石油价格怎么定出来的
位于纽约商交所的石油期货市场,无疑是近期油价波动的“风暴中心”。记者为此跑到人头攒动的纽约商交所,听了此间交易员对于油价飙升原因以及今后走向的意见。那天正好碰上欧佩克会议决定从7月1日起每天增产200万桶,相当于将该组织生产限额提高8.5%,因此,交易所内格外忙碌,所有人都在忙着接听电话或者在电脑屏幕上输入交易资料,或者直接在现场交易。
然而,这个利好消息并没有使油价下跌,相反,每桶原油的价格还急速上升了80美分。现场一位交易员解释称,欧佩克的决定几乎毫无意义,因为早在今年3月份,欧佩克曾规定每天最多生产2350万桶,而实际上的产量至少比限额多了200万桶,因此,许多“大客户”认为欧佩克的新决定只是将现状合法化,并未如他们预期的那样继续扩大产量,于是便纷纷出示“买入”信号。正当人们认为当日油价可能会扶摇直上时,美国能源部公布的一份报告又再次引起了市场波动。该报告证实,美国近期的石油储备大幅上升,于是,油价指数开始下滑,7月交货的原油最终以每桶39.28美元收盘,比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降低了1.7%。
在纽约商交所从业多年的石油交易员尼科尔森介绍称,由于石油是非再生商品,因此不可能像服装、食品那样定价。从以往历史看,油价只要在每桶20美元左右,就基本上能够确保长期和短期的供应。但问题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欧佩克通过国际协商控制全球石油产量,通过增产减产,平抑油价,从而保持油价的基本稳定。欧佩克的价格是指导价,然而,到加油站的开车族并不是直接向产油国买油,中间还隔了零售商(加油站)和大批发商(石油公司)等环节。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会到石油期货市场进行投机交易,石油期货市场则是波涛汹涌,国际油价完全是跟着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飙升或下跌。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在向产油国购买石油,还不如说是在对石油市场的前景进行豪赌。很明显,零售商可以在这场游戏中置身事外,而普通消费者却不得不为投机者的非理智行为“埋单”。
当然,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原油生产中的安全成本不断上升,也是导致油价暴涨的因素之一。产油国必须在保护输油管道、油轮以及港口设施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使安全成本已突破原油开采成本的20%。以伊拉克为例,原先其开采成本仅为每桶2美元多,萨达姆执政时,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安全成本,现在虽然有美英联军保驾,但由于面临着“基地”组织的威胁,安全成本大幅提高。投机商目前之所以高价收购石油期货,还是对中东石油输出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许多交易员因此分析称,除非美国能在中东局势上力挽狂澜,否则,油价要恢复到每桶30美元将毫无指望。
石油从来是“政治商品”
或许有人会说,欧佩克为什么拒绝大幅度增产以平抑油价呢?事实上,欧佩克组织中的沙特就曾强烈支持增产,并多次威胁称,即使欧佩克决定保持原有限额,沙特也要单方面增产。然而,欧佩克却始终对增产十分谨慎,导致此事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对增产者认为,目前的油价和产量关系不大,短期而言原油产量绰绰有余;长期而言,石油生产潜力早已大大超过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37个巨型新油田(最小的油田也可开采5亿桶),总储量超过370亿桶,而同期全球石油需求总量仅为150亿桶。也就是说,人类仍在“源源不断地发现石油资源,而不是逐渐坐吃山空”。
据悉,欧佩克对增产缺乏兴趣的另一个理由是担心油价大起大落,最终导致石油市场的全面崩溃。当年油价跌落到每桶10美元以下的悲剧,至今令人毛骨悚然。一些分析家指出,大凡油价投机性暴涨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暴跌,如果暴涨时立即增产,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那么,其后果将比目前更为可怕。1997年至1998年,全球石油市场崩盘,欧佩克成员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美国依赖的产油国石油业前景黯淡,于是,美国不得不出手干预。当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成功地“摆平”了欧佩克三大产油国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油价因此很快回升到每桶22—28美元的波动范围。
然而,在此之后的石油市场波动,也与美国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息息相关。“9·11”事件、攻打伊拉克、怀疑沙特反恐诚意以及与委内瑞拉政府交恶,使美国和全球最大产油国的关系濒临破裂,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关系也荡然无存,而战后伊拉克的混乱局面以及“基地”组织的蠢蠢欲动,也导致人们对美国掌控全球石油资源的能力产生怀疑。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彻底消除目前石油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恐怕还得看美国能否在中东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石油输出环境。说到底,只有中东安宁了,全球石油秩序才有可能高枕无忧。
华尔街一位分析师表示,石油从来就是“政治商品”,尤其今年是大选年,布什政府不可能对石油行情放任自流。在今后几个月内,美国势必会周旋于沙特、委内瑞拉等产油国之间,试图在年底大选前稳定油价。如果说,布什政府当初攻打伊拉克确实有石油战略的考虑,那么,如今的局面无疑令人大失所望,因此,美国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子也不太好过。最近一个月之内,沙特连续两次遭受恐怖袭击。继西北石化工业城延布发生恐怖枪击事件后,东海岸石油重镇胡拜尔又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武装袭击与劫持人质事件。能源专家们警告,沙特的动荡局势将使国际石油市场雪上加霜。更有人断言,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引发了石油市场的惊涛骇浪;而失衡的石油市场,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搅动着世界安全的“神经”;石油恐怖主义将成为未来左右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
是油荒,还是恐慌?
对于近期油价暴涨,国际石油界人士的分析莫衷一是。
从目前情况看,恐怖袭击事件并未对沙特的石油输出造成多大影响,但国际石油市场对于中东石油设施的安全却产生了无法排解的疑问。有人甚至认为,近期的石油价格波动其实和市场供需关系不大。所谓的“油荒”根本就是杞人忧天,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对于恐怖分子袭击石油设施的恐慌,再加上石油期货市场上利欲熏心的投机商推波助澜,才将石油价格哄抬到了离谱的地步。
美国媒体也分析称,布什政府主导的反恐战争蔓延全球,使原本在阿富汗和欧洲一些国家躲藏的“基地”组织成员失去了安全感。于是,他们纷纷聚集到沙特,企图将攻击目标转向沙特这个全球最大的产油国,以扰乱世界石油供应。而随着中东石油供应风险加大,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掮客们看到了发横财的机会,纷纷“人为抬高”石油需求行情。今后一段时间,如果恐怖袭击警报不能完全解除,油价将居高不下,每桶30美元的行情基本上将成为历史。一旦产油区再有风吹草动,油价甚至还可能挑战每桶45美元的警戒线。按照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预测,如果油价果真攀升到了那一步,不仅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将放缓,全球经济也会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东局势引发了石油市场的惊涛骇浪?
沙特石油安全似乎已然成为世界石油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因素。最近恐怖事件频发的沙特东部地区堪称世界油库,仅大型油气田就多达100个,世界最大的油田加瓦尔油田就坐落于此,绵延2.4万公里的油管多暴露在荒漠戈壁之上。宰赫兰、胡拜尔、达曼港构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石化工业城市群。每年来自世界各地在此停靠的大型油轮多达4000多艘。所有这些无疑对恐怖分子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胡拜尔恐怖事件发生后,沙特石油大臣纳伊米立即表示,沙特石油生产没有受到恐怖主义的影响,沙特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的石油设施。就此,记者征求了多名沙特朋友及经济学者的意见。他们普遍认为,目前所谓的沙特石油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的提法言过其实且缺乏根据。
首先,石油工业是沙特的经济命脉,2003年沙特石油收入达700亿美元,一改多年财政赤字的颓势,当年财政盈余120亿美元。政府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决不会让石油工业这只“会下金蛋的鹅”有任何的闪失。其次,从技术上讲,恐怖分子对石油设施下手绝非易事。沙特大型油田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与世隔绝的荒漠地区,一般人没有特殊的交通工具与设备根本难以接近。袭击油田决不是几枝枪、几车炸药就可以搞定的。据悉,沙特国家石油公司不仅在石油安全保障技术方面领先世界,同时建立有自己的安全保卫队伍。一名曾参观过沙特东部沙巴油田的记者证实,去沙巴油田要从达曼港乘坐石油公司的专用飞机飞行30多分钟,一路要经过广袤的沙漠无人区,而石油厂区严密的安全监控系统堪称一流。此外,沙特石油设施经历了几次战争的考验,恐怖主义在沙特抬头已近七八年,沙特的反恐能力也随之不断加强。沙特石油设施没有遭受到任何一次恐怖袭击即是最好的证明。恐怖分子在胡拜尔袭击的是石油公司工作人员的办公驻地及居住区,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石油设施。外国人逃离沙特对沙特石油工业发展的影响甚微。沙特国有石油公司本国雇员占近90%。胡拜尔恐怖事件后的一项调查表明,受到高福利高工资的吸引,80%的西方高级技术人员愿意与公司续约继续留在沙特。
因此,恐怖主义是左右目前石油价格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市场投机分子大肆炒作恐怖主义对石油市场的威胁是有意进一步抬高油价。
国际石油价格怎么定出来的
位于纽约商交所的石油期货市场,无疑是近期油价波动的“风暴中心”。记者为此跑到人头攒动的纽约商交所,听了此间交易员对于油价飙升原因以及今后走向的意见。那天正好碰上欧佩克会议决定从7月1日起每天增产200万桶,相当于将该组织生产限额提高8.5%,因此,交易所内格外忙碌,所有人都在忙着接听电话或者在电脑屏幕上输入交易资料,或者直接在现场交易。
然而,这个利好消息并没有使油价下跌,相反,每桶原油的价格还急速上升了80美分。现场一位交易员解释称,欧佩克的决定几乎毫无意义,因为早在今年3月份,欧佩克曾规定每天最多生产2350万桶,而实际上的产量至少比限额多了200万桶,因此,许多“大客户”认为欧佩克的新决定只是将现状合法化,并未如他们预期的那样继续扩大产量,于是便纷纷出示“买入”信号。正当人们认为当日油价可能会扶摇直上时,美国能源部公布的一份报告又再次引起了市场波动。该报告证实,美国近期的石油储备大幅上升,于是,油价指数开始下滑,7月交货的原油最终以每桶39.28美元收盘,比上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降低了1.7%。
在纽约商交所从业多年的石油交易员尼科尔森介绍称,由于石油是非再生商品,因此不可能像服装、食品那样定价。从以往历史看,油价只要在每桶20美元左右,就基本上能够确保长期和短期的供应。但问题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欧佩克通过国际协商控制全球石油产量,通过增产减产,平抑油价,从而保持油价的基本稳定。欧佩克的价格是指导价,然而,到加油站的开车族并不是直接向产油国买油,中间还隔了零售商(加油站)和大批发商(石油公司)等环节。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石油公司都会到石油期货市场进行投机交易,石油期货市场则是波涛汹涌,国际油价完全是跟着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走势飙升或下跌。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在向产油国购买石油,还不如说是在对石油市场的前景进行豪赌。很明显,零售商可以在这场游戏中置身事外,而普通消费者却不得不为投机者的非理智行为“埋单”。
当然,自“9·11”恐怖袭击以来,原油生产中的安全成本不断上升,也是导致油价暴涨的因素之一。产油国必须在保护输油管道、油轮以及港口设施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使安全成本已突破原油开采成本的20%。以伊拉克为例,原先其开采成本仅为每桶2美元多,萨达姆执政时,基本上不需要什么安全成本,现在虽然有美英联军保驾,但由于面临着“基地”组织的威胁,安全成本大幅提高。投机商目前之所以高价收购石油期货,还是对中东石油输出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许多交易员因此分析称,除非美国能在中东局势上力挽狂澜,否则,油价要恢复到每桶30美元将毫无指望。
石油从来是“政治商品”
或许有人会说,欧佩克为什么拒绝大幅度增产以平抑油价呢?事实上,欧佩克组织中的沙特就曾强烈支持增产,并多次威胁称,即使欧佩克决定保持原有限额,沙特也要单方面增产。然而,欧佩克却始终对增产十分谨慎,导致此事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反对增产者认为,目前的油价和产量关系不大,短期而言原油产量绰绰有余;长期而言,石油生产潜力早已大大超过全球石油需求增长幅度。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共发现37个巨型新油田(最小的油田也可开采5亿桶),总储量超过370亿桶,而同期全球石油需求总量仅为150亿桶。也就是说,人类仍在“源源不断地发现石油资源,而不是逐渐坐吃山空”。
据悉,欧佩克对增产缺乏兴趣的另一个理由是担心油价大起大落,最终导致石油市场的全面崩溃。当年油价跌落到每桶10美元以下的悲剧,至今令人毛骨悚然。一些分析家指出,大凡油价投机性暴涨后,都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暴跌,如果暴涨时立即增产,导致严重的供过于求,那么,其后果将比目前更为可怕。1997年至1998年,全球石油市场崩盘,欧佩克成员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美国依赖的产油国石油业前景黯淡,于是,美国不得不出手干预。当时,美国运用其在国际石油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成功地“摆平”了欧佩克三大产油国沙特、伊朗和委内瑞拉,油价因此很快回升到每桶22—28美元的波动范围。
然而,在此之后的石油市场波动,也与美国的外交和军事举措息息相关。“9·11”事件、攻打伊拉克、怀疑沙特反恐诚意以及与委内瑞拉政府交恶,使美国和全球最大产油国的关系濒临破裂,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合作关系也荡然无存,而战后伊拉克的混乱局面以及“基地”组织的蠢蠢欲动,也导致人们对美国掌控全球石油资源的能力产生怀疑。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彻底消除目前石油市场上的恐慌情绪,恐怕还得看美国能否在中东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石油输出环境。说到底,只有中东安宁了,全球石油秩序才有可能高枕无忧。
华尔街一位分析师表示,石油从来就是“政治商品”,尤其今年是大选年,布什政府不可能对石油行情放任自流。在今后几个月内,美国势必会周旋于沙特、委内瑞拉等产油国之间,试图在年底大选前稳定油价。如果说,布什政府当初攻打伊拉克确实有石油战略的考虑,那么,如今的局面无疑令人大失所望,因此,美国必须尽快寻找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