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世纪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5-28 07:28:00
迎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世纪
杜钰洲在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上发表演讲
纺织工业作为人类文明过程的产物,时至今日,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称为“夕阳产业”,但这并未改变它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容置疑的基础地位,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于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科学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无非是为这个基础提供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社会需求。至于它在某一个国家所处地位的差异,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分工条件不同而已。然而,人们对于新时期纺织工业前途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进程以及各国对其发展机遇的把握。
现在,首先与各位朋友交流我对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的看法,接下来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
一、世界纺织工业将进入新的增长期
1.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初步形成,成为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巨大内在推动力。
①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两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发了古典物理学的革命以来,衍生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奠定了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引发了以微电子、光电子和微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为新世纪奠定了高起点。其中对纺织工业技术装备和业务流程的改造,已经从局部更新向全流程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推进。
②化学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到“分子设计”时代以来,人类逐步掌握了根据需要性能来设计结构,再来进行合成的创造力。之后在合成化学理论、材料化学理论、生命化学理论、纳米化学理论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世纪之交通过将原子和分子组装成纳米尺寸的部件来开发新材料,已成为当前化学中特别活跃的领域。新世纪在纤维材料领域即将进入高功能、高性能的时代(2000年全世界化学纤维已生产3389.4万吨,占世界纤维生产总量的60%)。而新的化学技术,将可能使更多的纺织后加工带来的织物性能转向纤维本身。
③自20世纪中叶科学家成功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以来,人类开始掌握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机制,基因组科学迅速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导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极富活动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可以预计,生物技术将为纺织工业创造神奇性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目前,科学家运用生物高分子合成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甲壳素纤维,把大豆和玉米变成织物,抗虫转基因棉已进入商业化生产,家蚕基因组的框架测序已经完成,转角蛋白基因(兔、羊毛)棉花研究已有进展。各种功能纤维将对衣着、装饰、产业应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5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过程、营销过程、管理过程和研究过程的普遍应用,将成为新世纪纺织工业全面进入数字化阶段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快速反应机制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全球供应链/全球需求链的时代性特征。
总之,正如人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为纺织工业带来历史跨越一样,现代高新技术群的初步形成恰似一场洪流的前锋,它的巨大潜力将会改变现存的一切。纺织工业将在材料、加工、营销、管理以及消费领域等创造更高质量社会生产和更高质量的社会生活。
2、社会经济的更高需求是纺织工业不断升级的重要拉动力。
①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纺织工业历史性增长的外部条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人口增长1.4倍,而纤维消费总量增长了4.8倍,说明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引发的纤维增量占纤维消费增长总量的70%。
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世界人口增长了38%,GDP增长192%,纤维消费量增长91%,而纤维制品的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世界全部商品贸易出口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纤维消费与纤维制品国际贸易的关系如下表。
②世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全球纤维消费需求的增长。(见下表)200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纤维制品的消费及出口情况
③人们对衣着文化的更高需求是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更具挑战性因素。
服装和装饰纺织品历来是人类社会交往的特殊语言,纺织工业不仅生产物质性消费品,而且生产某种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条件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多元文化就向普照的光,使一切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无不映射着时代的光彩。新的生活方式要求纺织工业不仅追求高效、便捷和物质质量,而且几乎件件产品都要经过精心设计,达到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更具挑战性的因素。
3.结构调整是世界纺织工业产业提升的加速器。
①结构调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追求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更有效的经济规律。
结构调整的经济力量在于各国生产条件、对商品的偏好和生产成本上的差异。按比较优势的原理,各国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中受益,这使各国逐步认识到向全球贸易体系开放自己的经济是通向繁荣的最终之路。半个世纪前,关贸总协定(GATT)生效时只有23个缔约方,到WTO首届部长级会议时已有120多个国家,仅发展中国家就有96个,然而自由贸易加剧了竞争,尤其在2005年开始的后配额时代,竞争的释放效应和产业链向服务贸易延伸,从生产到营销服务的跨国专业化分工,必然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生产和流通成本下降。
②全球纺织结构调整总是在沿着两个轨迹变化,一方面它的新兴生产力不断在拥有先进科技能力的国家孕育;另一方面它的相对传统性生产主体持续向机会成本更低的国家集聚。
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世界第一台珍尼纺纱机,第二年英国瓦特发明了现代蒸汽机,1779年英国青年克伦普顿发明蒸汽为动力的纺织机,这三大发明使纺织工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业。
1807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引导人类走向电气时代,接下来的一系列发明,使欧洲最早成为世界电力纺织工业中心。
1922年法国化学家斯托丁杰提出了巨分子聚合物学说,之后首先使欧洲、美国、日本等成为合成纤维材料纺织中心(1970它们的年合成纤维产量占世界82.47%)。
进入知识经济新世纪,现代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使西欧、北美、日本等仍然保持着高科技纺织工业的创新和高附加值市场的中心地位。同时产业链的低端加工从发达国家转出,转移正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水平和效率带来新的机遇。
③全球结构调整作为一种动态过程,始终以创新能力为竞争的主要焦点。
处在供应链高端技术与低端技术的不同国家显然存在附加值的巨大差异;结构调整会使一些国家出现短期矛盾和问题,这些必然加剧抢占科学技术至高点的激烈争夺,不断把传统纺织工业推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全球化因素
1、国内需求是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中国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确定了纺织工业的重要地位。
从1980年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81~1990)实现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实现GNP比1980年翻二番,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第三步(2001~2050)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在2020年要实现GNP比2000年翻两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阶段。
实践结果是:(下图)第一步目标于1987年实现;第二步2000年GNP已比1980年翻了2.65番;第三步2003年GDP比2000年增长26.66%,按当年汇率,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72倍,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8倍。
在2000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25%,超过各行业平均值25个百分点。
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纺织经济的三大需求:首先是对纤维消费的需求。中国人口从1981年的10亿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13亿人,国内纤维消费总量从355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中国消费增加量是同期世界增长总量的1/3,其中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两类消费的比重从20年前的约20%上升到46%,正在成为中国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
其次是扩大就业的需求。
扩大就业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2003年城镇失业率达到4.3%,城镇失业及下岗职工人数达14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000万人。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在1980年为613万,在2003年达到1800万(下表)。中国纺织工业职工工资2003年比1980年按可比指数增加了3倍,并且已有《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的保障条件。
1980~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增长情况第三是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需求。中国生产天然纤维(棉、麻、丝、动物纤维等)在1980年为302万吨,在2003年大约是620万吨,涉及到约1亿农民的生计;中国工业化进程虽然使乡村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81%下降到2002年的61%,但仍有7.8亿人。当前大约有1300万农民工转移到纺织服装厂从业,从而提高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大量村镇和县城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形成集群经济,又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③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定着中国纺织工业有较强比较优势。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如果中国农业经济人口的一个人从事纺织工业其机会成本是耕种0.2公顷土地,而美国、法国、墨西哥、土耳其的一个农村经济人口的机会成本分别是耕种57.4公顷、19.6公顷、2.8公顷、和1.7公顷土地(见下表),这说明中国农民从事纺织工业带来极大的比较优势。
1999年每个农业经济人口占有耕地面积(公顷)2、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①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纺织工业是最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产业。
纺织服装企业最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品价格最先由市场竞争决定。由市场供需规律形成从沿海到内地产生了成千上万个纺织品服装及各种要素大批发市场和遍布全国城乡的零售业。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了社会和国际资本投入纺织工业。2002年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仅为18.7%。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改制重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如果包括规模以下纺织服装企业,在全行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比重为8%左右。(见下表)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实收资本的所有制结构
1983~2001年,在纺织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约占全国10%,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5%,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产业之一。(见下表)1999~2003年纺织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资年度对比表单位:万美元
③在国内统一市场条件下,产业布局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形成了纺织工业集聚带,其中仅七个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北、辽宁)的32个县(市)、36个镇产业规模就占到全国的1/4。这些地区大量吸收全国农民来此就业,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
3、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贸合作,是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增长的必要条件。
①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发挥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低成本、素质较高和充分供给(WTO公布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
国产纤维原料约占世界30%(中国纤维总产量从1980年的347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约1800万吨);
20多年国际合作吸收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从多种纤维到三大最终产品的完整结构体系、相关产业的互动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对纺织工业投资的综合成本优势;
中国能够生产各种品种、各种质量要求的产品,赢得了世界市场信誉、200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804.84亿美元,与1980年相比提高了17.25倍,并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结构。(见下图)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国家及地区
②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仅从1998年到2003年就引进技术装备近150亿美元,其中2003年引进46亿美元。大量引进化纤成套技术,在各行业合资合作生产,大量吸引智力、广泛开展教育和科研国际合作。对外开放推动了自主研发创新,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大幅提高。国内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增加R&D投资,淘汰落后设备,使中国纺织工业技术水平、产品水平普遍提高。
自主建设合成纤维工程技术起点高、规模大,成本大幅下降,产品差异化比重大幅提高(2003年国产化纤达1181万吨),此外自主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蛹蛋白粘胶纤维,转基因棉花等新型纤维。棉、毛、麻纤维加工机电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织造业无梭化比例达到30~50%。数码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正在推行,国产新型纺织装备已达到90年代初中期国际水平。国产新型装备占行业新投资的50%,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7%。
③纺织工业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积极作用。虽然纺织工业出口贸易在全国所占比重下降了,但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对全国贡献越来越大。(见下图)2004年一季度全国贸易逆差8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逆差74.2亿美元,而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156.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9.2%。(见下表)
5对外开放有利于纺织工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也为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商机。
2003年纺织品服装进口155.86亿美元,此外拉动天然纤维及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等进口163.64亿美元,为国际社会创造320亿美元的商机(见下表);在2003年进、出口总额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占66.75%、35.74%。
1998~2003年我国主要进口纺织类及相关产品⑤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走出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
截至2002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金额达50952万美元(如越南、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蒙古、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塞额比亚、墨西哥等),为这些国家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趋势还在扩大。部分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发挥与发达国家各类资源的互补作用。
4、中国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的重要选择。
①积极融入全球化,支持我国政府加入WTO。
首先,中国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高度重视自己对WTO所承担的义务,承诺条款都在积极地兑现。
一些制度性承诺都已落实;一些属于操作性承诺已经有很明显的加强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已有法可依,而且在加强依法整治,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教育。中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注册的专利、商标等已有几万条。
其次,坚持WTO原则,维护中国纺织工业的合法权益。
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在WTO“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三个协定中都被列为第一原则。我们反对滥用中国加入协议第15、16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段,采取单边行动,对我国变相执行贸易保护,危害双边或多边利益的错误做法。因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所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1800万纺织产业工人和广大中国农民以及大批失业人群,而且也必将损害世界更多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丧失大量国际商机,其后果必然是多亏的结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完成中国纺织工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应对后配额时代必然出现的全球加工能力过剩,利润空间缩小,技术竞争激烈,以及国内改革和发展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我们正在全行业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三个结合点:一是质量。推进产品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以及环保约束,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全行业服务性检测系统。
二是创新。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投入,淘汰落后能力,加强研发,提高队伍素质,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加强对国内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产业的全面进步。
三是快速反映。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增强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细分能力,提高与世界各国同行广泛合作的效率。
③发展与各国同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贸易体制回归,必然带来种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一些贸易争议和摩擦是难以避免的,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和民间行业组织在不同层面的协商,化解矛盾和冲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加强对本行业的服务与自律,建立与各国同行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外企业在科研、教育、培训、生产、贸易、信息、投资、商务、展会、交流等领域提供中介服务。
今年3月底,世界各国家的纺织行业组织首脑、WTO专家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的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会上各国与会代表坦诚交换意见,加强相互了解,广泛建立产业间的对话渠道,对建立和维护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新秩序取得了建设性共识。
我希望以“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同样能对世界纺织工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平与发展继续成为世界形势主题的新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迎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世纪!
杜钰洲在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上发表演讲
纺织工业作为人类文明过程的产物,时至今日,尽管在一些发达国家已被称为“夕阳产业”,但这并未改变它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不容置疑的基础地位,因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念、艺术以至于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科学技术上的不断进步,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社会关系的不断变革,无非是为这个基础提供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和更高的社会需求。至于它在某一个国家所处地位的差异,只不过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分工条件不同而已。然而,人们对于新时期纺织工业前途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进程以及各国对其发展机遇的把握。
现在,首先与各位朋友交流我对世界纺织工业发展趋势的看法,接下来介绍一些有关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情况。
一、世界纺织工业将进入新的增长期
1.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初步形成,成为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的巨大内在推动力。
①20世纪初在物理学上的两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发了古典物理学的革命以来,衍生了一系列新兴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集成电路、激光、磁性、超导等方面的发现,奠定了信息革命的科学基础,引发了以微电子、光电子和微光机电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为新世纪奠定了高起点。其中对纺织工业技术装备和业务流程的改造,已经从局部更新向全流程现代集成制造技术推进。
②化学学科自20世纪20年代,进入到“分子设计”时代以来,人类逐步掌握了根据需要性能来设计结构,再来进行合成的创造力。之后在合成化学理论、材料化学理论、生命化学理论、纳米化学理论出现一系列重大突破,特别是在世纪之交通过将原子和分子组装成纳米尺寸的部件来开发新材料,已成为当前化学中特别活跃的领域。新世纪在纤维材料领域即将进入高功能、高性能的时代(2000年全世界化学纤维已生产3389.4万吨,占世界纤维生产总量的60%)。而新的化学技术,将可能使更多的纺织后加工带来的织物性能转向纤维本身。
③自20世纪中叶科学家成功搭建DNA双螺旋模型以来,人类开始掌握生物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机制,基因组科学迅速兴起,极大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导致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极富活动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可以预计,生物技术将为纺织工业创造神奇性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产品。目前,科学家运用生物高分子合成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甲壳素纤维,把大豆和玉米变成织物,抗虫转基因棉已进入商业化生产,家蚕基因组的框架测序已经完成,转角蛋白基因(兔、羊毛)棉花研究已有进展。各种功能纤维将对衣着、装饰、产业应用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5信息化技术在纺织生产过程、营销过程、管理过程和研究过程的普遍应用,将成为新世纪纺织工业全面进入数字化阶段的重要条件,从而使快速反应机制成为现代纺织工业全球供应链/全球需求链的时代性特征。
总之,正如人类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为纺织工业带来历史跨越一样,现代高新技术群的初步形成恰似一场洪流的前锋,它的巨大潜力将会改变现存的一切。纺织工业将在材料、加工、营销、管理以及消费领域等创造更高质量社会生产和更高质量的社会生活。
2、社会经济的更高需求是纺织工业不断升级的重要拉动力。
①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纺织工业历史性增长的外部条件。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世界人口增长1.4倍,而纤维消费总量增长了4.8倍,说明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引发的纤维增量占纤维消费增长总量的70%。
在1980~2001年的21年中,世界人口增长了38%,GDP增长192%,纤维消费量增长91%,而纤维制品的出口总额增长了258%,比同期世界全部商品贸易出口增长幅度210%高出48个百分点。20世纪下半叶以来纤维消费与纤维制品国际贸易的关系如下表。
②世界纺织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全球纤维消费需求的增长。(见下表)2001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纤维制品的消费及出口情况
③人们对衣着文化的更高需求是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更具挑战性因素。
服装和装饰纺织品历来是人类社会交往的特殊语言,纺织工业不仅生产物质性消费品,而且生产某种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条件下,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多元文化就向普照的光,使一切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无不映射着时代的光彩。新的生活方式要求纺织工业不仅追求高效、便捷和物质质量,而且几乎件件产品都要经过精心设计,达到科学审美与艺术审美、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结合,这就是新时期纺织工业产业升级更具挑战性的因素。
3.结构调整是世界纺织工业产业提升的加速器。
①结构调整是在全球化条件下追求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更有效的经济规律。
结构调整的经济力量在于各国生产条件、对商品的偏好和生产成本上的差异。按比较优势的原理,各国从专业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中受益,这使各国逐步认识到向全球贸易体系开放自己的经济是通向繁荣的最终之路。半个世纪前,关贸总协定(GATT)生效时只有23个缔约方,到WTO首届部长级会议时已有120多个国家,仅发展中国家就有96个,然而自由贸易加剧了竞争,尤其在2005年开始的后配额时代,竞争的释放效应和产业链向服务贸易延伸,从生产到营销服务的跨国专业化分工,必然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生产和流通成本下降。
②全球纺织结构调整总是在沿着两个轨迹变化,一方面它的新兴生产力不断在拥有先进科技能力的国家孕育;另一方面它的相对传统性生产主体持续向机会成本更低的国家集聚。
1764年英国纺织工人哈格里沃斯发明世界第一台珍尼纺纱机,第二年英国瓦特发明了现代蒸汽机,1779年英国青年克伦普顿发明蒸汽为动力的纺织机,这三大发明使纺织工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最有代表性的产业。
1807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磁效应,引导人类走向电气时代,接下来的一系列发明,使欧洲最早成为世界电力纺织工业中心。
1922年法国化学家斯托丁杰提出了巨分子聚合物学说,之后首先使欧洲、美国、日本等成为合成纤维材料纺织中心(1970它们的年合成纤维产量占世界82.47%)。
进入知识经济新世纪,现代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使西欧、北美、日本等仍然保持着高科技纺织工业的创新和高附加值市场的中心地位。同时产业链的低端加工从发达国家转出,转移正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水平和效率带来新的机遇。
③全球结构调整作为一种动态过程,始终以创新能力为竞争的主要焦点。
处在供应链高端技术与低端技术的不同国家显然存在附加值的巨大差异;结构调整会使一些国家出现短期矛盾和问题,这些必然加剧抢占科学技术至高点的激烈争夺,不断把传统纺织工业推向新的高度。
二、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全球化因素
1、国内需求是中国纺织工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中国在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确定了纺织工业的重要地位。
从1980年起,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1981~1990)实现GNP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2000)实现GNP比1980年翻二番,人民达到小康生活水平;
第三步(2001~2050)人均GN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在2020年要实现GNP比2000年翻两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阶段。
实践结果是:(下图)第一步目标于1987年实现;第二步2000年GNP已比1980年翻了2.65番;第三步2003年GDP比2000年增长26.66%,按当年汇率,人均GDP首次超过1000美元。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72倍,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按可比指数)是1980年的3.8倍。
在2000年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中,纺织服装业的影响力系数达到125%,超过各行业平均值25个百分点。
②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对纺织经济的三大需求:首先是对纤维消费的需求。中国人口从1981年的10亿人增加到2003年的近13亿人,国内纤维消费总量从355万吨增加到1500万吨,中国消费增加量是同期世界增长总量的1/3,其中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两类消费的比重从20年前的约20%上升到46%,正在成为中国纺织经济新的增长点。
其次是扩大就业的需求。
扩大就业是中国工业化面临的最大难题。2003年城镇失业率达到4.3%,城镇失业及下岗职工人数达1400万人,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此外农村富余劳动力约15000万人。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在1980年为613万,在2003年达到1800万(下表)。中国纺织工业职工工资2003年比1980年按可比指数增加了3倍,并且已有《劳动法》和《最低工资规定》的保障条件。
1980~2003年中国纺织工业从业人数增长情况第三是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需求。中国生产天然纤维(棉、麻、丝、动物纤维等)在1980年为302万吨,在2003年大约是620万吨,涉及到约1亿农民的生计;中国工业化进程虽然使乡村人口比重从1970年的81%下降到2002年的61%,但仍有7.8亿人。当前大约有1300万农民工转移到纺织服装厂从业,从而提高了这些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大量村镇和县城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形成集群经济,又推动了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
③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决定着中国纺织工业有较强比较优势。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如果中国农业经济人口的一个人从事纺织工业其机会成本是耕种0.2公顷土地,而美国、法国、墨西哥、土耳其的一个农村经济人口的机会成本分别是耕种57.4公顷、19.6公顷、2.8公顷、和1.7公顷土地(见下表),这说明中国农民从事纺织工业带来极大的比较优势。
1999年每个农业经济人口占有耕地面积(公顷)2、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纺织工业的崛起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①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纺织工业是最早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产业。
纺织服装企业最早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品价格最先由市场竞争决定。由市场供需规律形成从沿海到内地产生了成千上万个纺织品服装及各种要素大批发市场和遍布全国城乡的零售业。
②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调动了社会和国际资本投入纺织工业。2002年在规模以上企业(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实收资本中,国有资本的比重仅为18.7%。大多数国有企业已改制重组,实现资本结构多元化。如果包括规模以下纺织服装企业,在全行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比重为8%左右。(见下表)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实收资本的所有制结构
1983~2001年,在纺织工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约占全国10%,外商直接投资额约占全国5%,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产业之一。(见下表)1999~2003年纺织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资年度对比表单位:万美元
③在国内统一市场条件下,产业布局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形成了纺织工业集聚带,其中仅七个省(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河北、辽宁)的32个县(市)、36个镇产业规模就占到全国的1/4。这些地区大量吸收全国农民来此就业,产业集群比较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
3、对外开放与国际经济贸合作,是中国纺织工业持续高增长的必要条件。
①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发挥中国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低成本、素质较高和充分供给(WTO公布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中国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
国产纤维原料约占世界30%(中国纤维总产量从1980年的347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约1800万吨);
20多年国际合作吸收了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从多种纤维到三大最终产品的完整结构体系、相关产业的互动条件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决定了对纺织工业投资的综合成本优势;
中国能够生产各种品种、各种质量要求的产品,赢得了世界市场信誉、2003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804.84亿美元,与1980年相比提高了17.25倍,并基本形成了多元化的出口市场结构。(见下图)2003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国家及地区
②对外开放加快了中国纺织工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大量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仅从1998年到2003年就引进技术装备近150亿美元,其中2003年引进46亿美元。大量引进化纤成套技术,在各行业合资合作生产,大量吸引智力、广泛开展教育和科研国际合作。对外开放推动了自主研发创新,各类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在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大幅提高。国内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增加R&D投资,淘汰落后设备,使中国纺织工业技术水平、产品水平普遍提高。
自主建设合成纤维工程技术起点高、规模大,成本大幅下降,产品差异化比重大幅提高(2003年国产化纤达1181万吨),此外自主开发了大豆蛋白纤维、竹纤维、蛹蛋白粘胶纤维,转基因棉花等新型纤维。棉、毛、麻纤维加工机电一体化水平明显提高,织造业无梭化比例达到30~50%。数码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正在推行,国产新型纺织装备已达到90年代初中期国际水平。国产新型装备占行业新投资的50%,使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7%。
③纺织工业对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发挥积极作用。虽然纺织工业出口贸易在全国所占比重下降了,但纺织工业贸易顺差不仅持续增长,而且对全国贡献越来越大。(见下图)2004年一季度全国贸易逆差8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逆差74.2亿美元,而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达156.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9.2%。(见下表)
5对外开放有利于纺织工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也为国际社会创造更多的商机。
2003年纺织品服装进口155.86亿美元,此外拉动天然纤维及化学纤维、纺织机械、化纤单体原料及染化料等进口163.64亿美元,为国际社会创造320亿美元的商机(见下表);在2003年进、出口总额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占66.75%、35.74%。
1998~2003年我国主要进口纺织类及相关产品⑤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走出去”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合作。
截至2002年,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外投资设厂金额达50952万美元(如越南、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蒙古、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埃塞额比亚、墨西哥等),为这些国家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一趋势还在扩大。部分企业在发达国家投资,发挥与发达国家各类资源的互补作用。
4、中国纺织工业在新时期的重要选择。
①积极融入全球化,支持我国政府加入WTO。
首先,中国已于2001年正式加入WTO,中国高度重视自己对WTO所承担的义务,承诺条款都在积极地兑现。
一些制度性承诺都已落实;一些属于操作性承诺已经有很明显的加强和改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已有法可依,而且在加强依法整治,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开展保护知识产权教育。中外企业和个人在中国注册的专利、商标等已有几万条。
其次,坚持WTO原则,维护中国纺织工业的合法权益。
非歧视性贸易原则在WTO“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三个协定中都被列为第一原则。我们反对滥用中国加入协议第15、16条和中国加入工作组报告书242段,采取单边行动,对我国变相执行贸易保护,危害双边或多边利益的错误做法。因为这种贸易保护主义所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1800万纺织产业工人和广大中国农民以及大批失业人群,而且也必将损害世界更多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会丧失大量国际商机,其后果必然是多亏的结局。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尽快完成中国纺织工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应对后配额时代必然出现的全球加工能力过剩,利润空间缩小,技术竞争激烈,以及国内改革和发展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我们正在全行业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纺织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三个结合点:一是质量。推进产品高性能、高功能、高文化品位以及环保约束,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建立全行业服务性检测系统。
二是创新。增加先进的技术装备投入,淘汰落后能力,加强研发,提高队伍素质,注重产学研结合,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和优势品牌,加强对国内国外知识产权的保护,推进产业的全面进步。
三是快速反映。以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管理过程,增强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应变能力和细分能力,提高与世界各国同行广泛合作的效率。
③发展与各国同业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向自由贸易体制回归,必然带来种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出现一些贸易争议和摩擦是难以避免的,需要积极发挥政府和民间行业组织在不同层面的协商,化解矛盾和冲突。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将加强对本行业的服务与自律,建立与各国同行组织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中外企业在科研、教育、培训、生产、贸易、信息、投资、商务、展会、交流等领域提供中介服务。
今年3月底,世界各国家的纺织行业组织首脑、WTO专家在北京召开了一次以“后配额时代创造共赢的未来”为主题的全球纺织经济论坛,会上各国与会代表坦诚交换意见,加强相互了解,广泛建立产业间的对话渠道,对建立和维护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新秩序取得了建设性共识。
我希望以“高品质纺织,高品质生活”为主题的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同样能对世界纺织工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与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正处在一个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平与发展继续成为世界形势主题的新时代。让我们携手并进,迎接世界纺织工业发展的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