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国内面料市场 危机四伏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5-12 08:29:00
hip-hop音乐、宽衣肥裤的街头服饰,凄美动人的爱情电视剧,解构了风靡中国的“韩流”热潮。作为世界第四的纤维出口国,在传递文化讯息的同时,韩国自然不会忽视中国这个肥沃的市场。中国国际面辅料博览会上,韩国以koreatex的统一标识,大规模地展示了韩派风范。而2004中国上海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MadeInKorea”让人感受到韩国面料咄咄逼人的气势。
  “韩国制造”抢占中国市场
  2004中国上海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涉及韩国纤维原材料(原丝、原缎)、服装、辅料、饰品等领域,共250多家韩国企业参展,均为韩国原材料及服装行业的企业。为了配合本次展览会,上海世贸商城还特意推出了“国际服装面料推广日”。
  这已经是韩国第二次在中国举办纺织品博览会,从韩国面料企业频繁地参展,不难看出,近年来韩国面料供应商加快了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
  产品展览,成为韩国面料企业直接切入中国市场的有效形式。
  这次由韩国纤维产业联合会主办的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业内人士认为,该展会是韩国纺织业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第一声发令枪。韩国晓星株式会社社长称,目前世界纤维产业,正在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转移,进军中国已成为大势所趋。
  世界经济从90年代中期开始处于低迷状态。韩国同样经历了90年代的泡沫经济时代,曾经辉煌的时装产业正逐渐走向饱和。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的时装行业及面辅料行业,开始将扩大市场的目标转向世界,而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就是中国市场。
  中国面料市场的大胃口,就像中国8%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面料市场所蕴含的巨大空间,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全世界都向中国迈进,中国正在成就灿烂的经济增长,并开始具备世界经济即中国经济这种程度的影响力。嗅觉灵敏的供应商在中国市场尝到了甜头,这也是韩国面料供应商大举进军的根本原因。
  韩国星都株式会社社长崔炯爽认为,现在中国国内的消费力已提高到韩国的1/4水平,消费类型也正向高档化、品牌化、高价值化的方向发展。这样的中国内需市场,正逐渐成为韩国市场的替代市场。作为韩国国土60倍、人口30倍,中国消费市场将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拥有韩国服装市场4倍左右的水平,高档服装购买人群占整体0.6%的背景下,中国已充分具备了成为包括韩国在内的时装发达国的魅力。
  目前为止,韩国对中国的纺织业投资,基本上以投资机械设备、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加工原材料、向韩国或第三国再出口的方式进行。韩国有关专家认为,在中国的人工费及生产费用上升趋热的情况下,将生产基地转移至中国将是明智的选择。
  靠实力占据一席之地
  韩国纺织行业是一个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产业,特别是化纤产品,集中体现了韩国面料的国际领先水平。在色彩和花型上,能与时尚之都的米兰、巴黎和纽约的流行趋势媲美,而价格则与我国国产中高档面料相近。这些优势,为韩国面料在中国市场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国际面、辅料展期间,记者专程走访了展区中的韩国面料企业。在这里,集中了20多家韩国实力大公司或特色小公司的面料。由于设计时尚、花型变化微妙、工艺精细耐看,不少产品受到中国服装商的青睐。韩国面料公司对于纤维、纺织技术的开发,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策略,不但把握了时尚脉搏,而且注重历史文化在产品中的体现,形成民族特色与时尚潮流的统一协调。
  2004韩国时装纺织品博览会,展出的面料达上万种,包括原丝、原缎、弹性纤维面料、涂层面料、抗皱、防缩、抗菌、绿色环保面料等,充分贴近市场动态,展现了“韩国制造”的迷人魅力。据有关人员介绍,这些纺织品面料企业提供的条件相当诱人,其中包括价格和提供样本及推广活动信息、网站、Email信息等,因而吸引了很多中国服装商。
  除了技术上的先进,韩国面料业的另一闪光点,就是重视文化的培植。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韩国面料业显然深谙此道。
  中国入世后,早已虎视眈眈的世界“大鳄”们都闻风而动,企图抢占市场先机,分得一杯丰盛的羹。而韩国选择在文化背景深入人心的前提下,身体力行地宣扬“韩国制造”。
  这次博览会,韩国面料企业特意请来韩国明星、模特,通过一场场精美绝伦的秀,演绎产品传达的文化内涵。纤维产业联合会工作人员称,积极参与中国的展览,强化产品宣传,利用“韩流”明星效应,扩大对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影响,非常重要。
  在产品开发方面,韩国企业重视文化交流、思维的统一,注重上下游协作和互动,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紧跟国际时尚潮流,追求面料的时尚化。
  与韩国面料相比,中国的面料企业不得不承认,中国面料与“韩国制造”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想迎头赶上,还需要一段路程。
  穿梭在光与影之间的中国面料
  古语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韩国面料业的现状,应该带给中国面料企业清醒的认识与深刻的思考。
  一家著名服装企业的市场开发人员曾经向记者感叹:“需要的面料,国内企业根本无法生产。即便能够生产,质量也难以保证,交货期也受到限制。总之,用国产面料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这确实是现今摆在面料企业眼前的现实问题。由于国产面料的滞后,致使国内服装企业,特别是生产高档服装的企业,纷纷从国外引进面料。
  国产面料无法与国际时尚潮流接轨,面料的时尚化也就跟不上服装时尚化的要求。依此循环,于是形成一个不可说又说不破的怪圈,暴露出中国面料企业的“隐疾”,如理论与实践研究起步晚、设计与生产水平低、面料加工工艺改进与变化缓慢、设计开发环节的文化储备和文化基础不够等因素。
  入世后,一大批境外纺织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如何应对无配额时代以及日趋激烈的贸易壁垒,是立在中国所有面料企业面前的一道门槛。
  同一件事情,如果悲观面对,也许永远只能原地挣扎。尽管中国面料与“韩国制造”存在一定差距,但换个角度来看,压力也可以成为动力,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发展契机。虽然挑战近在咫尺,中国面料业的发展前景仍然令人充满期待,充满希望之光。
  “人们对中国面料产业了解太少。这和面料企业也有关系,他们太沉默。”业内专家如是说。据中国纺织产品开发中心总工程师、中国流行色协会秘书长梁勇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毛纺织品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阳光”、“如意”、“三毛”等企业纷纷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新世纪之后,棉纺织品赶了上来,宏观来讲,中国面料并没有缺腿。
  对中国面料产业而言,2000年是一个转折点。梁勇认为,新世纪开始,面料企业忽然有了转变意识,进步是从这一年开始的。面料的开发能力得到一致赞扬,从原料选配提高品质,纱线多样化丰富感观,印染与后整理工艺加大功能,面料企业都做了很多尝试。“其实,中国的面料企业天天都在进步,我每次都陪国外的朋友去面料企业参观,都会惊奇地发现企业里原来有那么多好东西。就连外国朋友,也坦言许多产品是让他们耳目一新的。”
  尽管成功的尝试尚停留在初级阶段,许多问题与差距依然要解决,但进步还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来源:《服装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