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涨价缘何没有向下传导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9 05:42:00
在钢材、建材、棉花等基础原材料一片看“涨”声中,普通百姓却似乎对涨价浑然不觉。除了粮油价格略有上扬外,市场中与各类涨价原材料息息相关的房地产、汽车、家电、服装业,非但没有出现大面积价格上涨,个别行业甚至价格下行,比如汽车和部分工业品等。这就提出一个有关价格传导的问题,即在能源、原材料持续上涨了如此长时间后,上游产品涨价为何鲜少传至最终消费品?
采访中,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徐连仲、国家统计局专家严先溥分别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吸收了原材料上涨成本,从而没有继续向最终消费品传导。统计显示,目前我国600种统计商品中,供求平衡的仅为23%,其余77%全部供大于求。这样的供求格局,使得部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被市场中厮杀的企业通过降低利润的方式吸收掉。这一点在房地产和汽车业表现十分明显。尽管钢材、建材涨价,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这两大行业本身也有较大的利润压缩空间,因而原材料上涨没有传导至终端产品。
其次是开放经济体系下,导致产品价格变化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小觑。比如国内原材料上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加大进口缓解国内原材料上涨压力;而一些成本增加自身难以吸收的企业,也可寻求出口途径解决产品销路问题。而这两种情况,都不会使百姓明显地感到商品价格上涨。
第三,原材料替代效应和库存多少也会对价格传导产生影响。由于部分产品对原材料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一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可以选择其他替代产品,这样也可在无形中避免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此外,不排除一些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把已生产的高成本产品变成了高库存。
最后是政府稳定价格的措施削弱了价格联动效应。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城市公用服务项目涨价的控制,如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电价、水价和医药价格等。
今年国家将在进一步加强改进价格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并相应建立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首先是加强价格监测机构、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其次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和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
采访中,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的徐连仲、国家统计局专家严先溥分别就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吸收了原材料上涨成本,从而没有继续向最终消费品传导。统计显示,目前我国600种统计商品中,供求平衡的仅为23%,其余77%全部供大于求。这样的供求格局,使得部分原材料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被市场中厮杀的企业通过降低利润的方式吸收掉。这一点在房地产和汽车业表现十分明显。尽管钢材、建材涨价,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加之这两大行业本身也有较大的利润压缩空间,因而原材料上涨没有传导至终端产品。
其次是开放经济体系下,导致产品价格变化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小觑。比如国内原材料上涨,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加大进口缓解国内原材料上涨压力;而一些成本增加自身难以吸收的企业,也可寻求出口途径解决产品销路问题。而这两种情况,都不会使百姓明显地感到商品价格上涨。
第三,原材料替代效应和库存多少也会对价格传导产生影响。由于部分产品对原材料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一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可以选择其他替代产品,这样也可在无形中避免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此外,不排除一些经营绩效不佳的企业把已生产的高成本产品变成了高库存。
最后是政府稳定价格的措施削弱了价格联动效应。比如政府主管部门加强了对城市公用服务项目涨价的控制,如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电价、水价和医药价格等。
今年国家将在进一步加强改进价格监测和预测预警工作并相应建立应对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机制。首先是加强价格监测机构、健全各种重要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监测制度、完善日常价格监测和应急监测制度。重点是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药品等居民生活必需品和教育、医疗等服务性收费以及石油、钢材等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工作;其次在价格监测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形势、价格总水平走势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和其市场供求变化情况的分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