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影响中长期经济运行的两大失衡问题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1-10 10:18:00
一、2003~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8%以上
我们的预测显示,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将达到8.4%。如果从现在开始着手解决影响中长期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004年将达到8.1%。
二、经济运行中的两大失衡问题
1.关注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例失衡
2003年1~9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高于2002年同期8.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不但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幅度,而且还比2002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尽管2003年在投资领域中出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民间投资增长加快的局面,但整个投资的迅速增长在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是值得警惕的。
在十年前,投资率连续2~3年超过34%,就有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财富的高速积累时期,投资率有理由高于34%,但现在已连续多年接近40%,2003年再超过40%,就属于失衡了。
多年的经济高增长是以高投资率为支撑,而投资率的多年高升,致使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于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大于产品购买价格指数。
投资率的多年高升,更有消费方面的原因,消费的相对低增长态势值得我们关注。显然,在开发区和房地产上出现的过度投资倾向无疑提高了投资率,降低了消费率,使投资与消费的非均衡性加剧。投资高增长和高投资率的背后的确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不仅存在过快倾向,而且高档住宅投资过多,而与普通消费者相适应的中低档住宅供给则不足。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快速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于居民收入增长严重不均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另外,消费环境和体制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由于收入、物价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居民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某一领域的消费,就会明显地抑制其他领域的消费。如部分地区价格奇高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费用的过快上升等,迫使居民为以后存钱而对当前消费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无法弥补由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留出的一般档次的家用电器之类的消费空间,城乡消费结构缺乏自然的升级转换是当前消费增长乏力的另一主要原因。
解决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例失衡,需要对投资加以引导,但从本质上讲,更多的要从引导消费和刺激消费入手。
2.关注电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性变化
2003年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报导,据中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最新统计,2003年夏季“电力紧缺的省份为18个,7、8两个月全国各地区累计拉闸限电超过14万条次,全国累计限电量达19亿千瓦时,各电网的日最大拉、限电负荷之和超过4千万千瓦。”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电力需求的“预测存在偏差”,生产能力跟不上。换言之,相对于原来的预期,电力需求呈现超预期增长。
2~3年前,规模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二滩水电站投产后,电却卖不出去,中国似乎出现了供电能力过剩的状况。那几年,各地纷纷出台鼓励用电的措施,包括鼓励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似乎供电紧张的现象在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乐观”的预期影响电力主管部门的决策,从2000年以来,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一直大大低于用电的增长,“剩余”能力很快被吃掉,并迅速使供求关系急剧逆转,供电紧张的现象在中国又回归了,而且来势“凶猛”,出现了电能使用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即电能使用弹性系数远大于1的状况。
居民生活用电弹性系数远大于1。其中两年小于1,都属例外:1998年,由于城乡电网(特别是城市电网)供电末端的配电能力不足,限制了居民生活用电真实需求的增长;2002年,则是由于再次出现大范围的拉闸限电(11个省区),首当其冲的是居民生活用电真实需求的增长。居民生活用电弹性系数今后的趋势是,只要不被拉闸限电,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远大于1。2002年中国居民人均生活用电才155千瓦小时,这在世界上是相当低的。解读中共“十六大”文件精神的内涵:“全面小康”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2001~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大踏步地前进。而这必然会使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强劲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批住户已经或将购买多室住房,购置多台空调、多台彩电,等等。
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更是一直远大于1。从增量角度考察,第三产业用电的飙升,是全社会电能弹性系数变化的第一位因素。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今后的趋势,同样是只要不被拉闸限电,将相当长时期地保持远大于1。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34%左右,大体只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无疑第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比较集中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休闲产业群的各细分行业,具有“现代”味,服务设施更“电气化”。实际上,表2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增长率高于其增加值的增长率的趋势已经形成。
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截至1999年低于0.55,体现了那段时期,在作为第二产业主要构成的工业中,由于技术进步(包括应用节能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例缩小),单位增加值的电能消耗是较快下降的。而2000年、2001年接近1,2002年超过1,国内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国际因素是部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入世效应”,两者都引发生产原材料的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例扩大。此外,还有政策因素,那几年实际是鼓励耗能行业的,至今,还有不少耗能工业项目在建。可以判断,今后若干年,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将保持在略大于1。
因此,中国在世纪之交发生的全社会电能使用弹性系数的转折性变化,是居民用电弹性系数大于1,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大于1,再迭加上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由小于1转为大于1,这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后若干年,中国的全社会电能使用弹性系数仍将大于1。2004年乃至2005年,中国的缺电状况会比2003年更严重。加快电力系统建设,尽快适应电力需求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状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华如兴 潘文卿:清华大学)
我们的预测显示,2003年中国的GDP增长将达到8.4%。如果从现在开始着手解决影响中长期经济运行的结构性失衡问题,2004年将达到8.1%。
二、经济运行中的两大失衡问题
1.关注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例失衡
2003年1~9月份,全国累计完成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增幅高于2002年同期8.7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增幅不但远远低于投资的增长幅度,而且还比2002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尽管2003年在投资领域中出现了我们所期待的民间投资增长加快的局面,但整个投资的迅速增长在消费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是值得警惕的。
在十年前,投资率连续2~3年超过34%,就有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危险。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财富的高速积累时期,投资率有理由高于34%,但现在已连续多年接近40%,2003年再超过40%,就属于失衡了。
多年的经济高增长是以高投资率为支撑,而投资率的多年高升,致使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于产品出厂价格指数,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大于产品购买价格指数。
投资率的多年高升,更有消费方面的原因,消费的相对低增长态势值得我们关注。显然,在开发区和房地产上出现的过度投资倾向无疑提高了投资率,降低了消费率,使投资与消费的非均衡性加剧。投资高增长和高投资率的背后的确存在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如房地产投资不仅存在过快倾向,而且高档住宅投资过多,而与普通消费者相适应的中低档住宅供给则不足。当然,最主要的问题是,消费快速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在于居民收入增长严重不均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另外,消费环境和体制仍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由于收入、物价等方面的问题,大多数居民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某一领域的消费,就会明显地抑制其他领域的消费。如部分地区价格奇高的住房消费,教育、医疗费用的过快上升等,迫使居民为以后存钱而对当前消费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无法弥补由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留出的一般档次的家用电器之类的消费空间,城乡消费结构缺乏自然的升级转换是当前消费增长乏力的另一主要原因。
解决投资率与消费率的比例失衡,需要对投资加以引导,但从本质上讲,更多的要从引导消费和刺激消费入手。
2.关注电力供求关系的转折性变化
2003年10月11日,中国新闻网报导,据中国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最新统计,2003年夏季“电力紧缺的省份为18个,7、8两个月全国各地区累计拉闸限电超过14万条次,全国累计限电量达19亿千瓦时,各电网的日最大拉、限电负荷之和超过4千万千瓦。”并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对电力需求的“预测存在偏差”,生产能力跟不上。换言之,相对于原来的预期,电力需求呈现超预期增长。
2~3年前,规模仅次于三峡电站的二滩水电站投产后,电却卖不出去,中国似乎出现了供电能力过剩的状况。那几年,各地纷纷出台鼓励用电的措施,包括鼓励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似乎供电紧张的现象在中国一去不复返了。“乐观”的预期影响电力主管部门的决策,从2000年以来,发电装机容量的增长一直大大低于用电的增长,“剩余”能力很快被吃掉,并迅速使供求关系急剧逆转,供电紧张的现象在中国又回归了,而且来势“凶猛”,出现了电能使用增长率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即电能使用弹性系数远大于1的状况。
居民生活用电弹性系数远大于1。其中两年小于1,都属例外:1998年,由于城乡电网(特别是城市电网)供电末端的配电能力不足,限制了居民生活用电真实需求的增长;2002年,则是由于再次出现大范围的拉闸限电(11个省区),首当其冲的是居民生活用电真实需求的增长。居民生活用电弹性系数今后的趋势是,只要不被拉闸限电,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远大于1。2002年中国居民人均生活用电才155千瓦小时,这在世界上是相当低的。解读中共“十六大”文件精神的内涵:“全面小康”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2001~2020年国民经济总量“翻两番”,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大踏步地前进。而这必然会使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强劲增长。举个简单的例子,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大批住户已经或将购买多室住房,购置多台空调、多台彩电,等等。
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更是一直远大于1。从增量角度考察,第三产业用电的飙升,是全社会电能弹性系数变化的第一位因素。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今后的趋势,同样是只要不被拉闸限电,将相当长时期地保持远大于1。这样判断的理由是:中国目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34%左右,大体只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无疑第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今后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比较集中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休闲产业群的各细分行业,具有“现代”味,服务设施更“电气化”。实际上,表2的数据表明,第三产业用电量的增长率高于其增加值的增长率的趋势已经形成。
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截至1999年低于0.55,体现了那段时期,在作为第二产业主要构成的工业中,由于技术进步(包括应用节能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例缩小),单位增加值的电能消耗是较快下降的。而2000年、2001年接近1,2002年超过1,国内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率上升,国际因素是部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入世效应”,两者都引发生产原材料的耗能行业在工业中的比例扩大。此外,还有政策因素,那几年实际是鼓励耗能行业的,至今,还有不少耗能工业项目在建。可以判断,今后若干年,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将保持在略大于1。
因此,中国在世纪之交发生的全社会电能使用弹性系数的转折性变化,是居民用电弹性系数大于1,第三产业用电弹性系数大于1,再迭加上第二产业用电弹性系数由小于1转为大于1,这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后若干年,中国的全社会电能使用弹性系数仍将大于1。2004年乃至2005年,中国的缺电状况会比2003年更严重。加快电力系统建设,尽快适应电力需求增长率大于经济增长率的状况,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华如兴 潘文卿:清华大学)